许琼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教师发展是提高立德树人质量的关键举措,校园文化建设是充分发挥“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优势的根本抓手,两者都是推动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增强适应性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往往关注技术技能教育却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学界也鲜有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制约了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的提升。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背景下,有必要梳理清晰校园文化与教师发展的逻辑关系,探索构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进而促进两者的相容发展。
参照罗宾斯对组织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是以学校教师、学生等群体成员为主体,共同创造的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总和[1]。高职校园文化则是在不同教育类型下,参与高职教育的教师(含兼职教师)、学生、企业等多元主体,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社会服务等过程中逐渐产生并经过历史的筛选后,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等成员所共同遵循的物质形态、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的综合,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优势。具体而言,高职教育由于企业、行业参与办学,带来办学主体的多样,具有明显的类型化办学特征;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际上是“高等性”和“职业性”并存,因而高职教育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基本原则;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养,具备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能力;培养的学生要知行合一,就需要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学习形式,这些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体现在诸如多元合作的办学文化、产教融合的育人文化、理实一体的教学文化以及工学结合的学习文化。这些文化特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对教师发展具有特殊的影响。
教师发展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使自身综合素养、业务水平、身心素质得到持续提高,既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增长、教学能力的提升等,也包括身心上的发展。高职教师发展也是整体的概念,是一个个体和群体全面提升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五个层面和两种关系。第一、身心层面,除了身心健康外,核心是师德境界的提升,关键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根本是要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第二、教育教学层面,是要促进高职教师课程建设能力、课程实施能力以及课程评价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及指导的能力;第三、学术研究层面,是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根本上是要“教研相长”,让科研服务教学质量的提升;第四、专业实践,“双师素质”的特点就是体现在专业实践和技术操作方面,是高职教师发展的重要一环。第五、技术服务层面,教师要能够为企业技术革新提供技术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包括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等。五个层面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彼此难以割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种关系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而言,关注并促进教师在工作状态、师德师风、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集体而言,通过组建团队、改善工作环境、营造公平氛围等促进教师发展[2]。
高职校园文化与高职教师发展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关的概念,但彼此之间却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相互渗透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教师发展之间存在共同的因素,彼此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例如高职教师的发展最终是要落实到教师专业行为改变上来,而高职教师专业行为又是校园文化中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相互作用是指高职校园文化与高职教师发展之间并非是平行不相交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简而言之,高职教师发展水平能够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品味,高职院校优良的校园文化例如办学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办学精神、育人精神等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高职新教师的发展。反之,高职教师素养差、师德师风存在问题必然会制约良好校园文化的塑造。
高职教师发展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职教师发展是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关键是文化建设主体的发展,一方面,高职教师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高职教师的师德品行、教学行为、专业实践水平及个人在课内外的所有言行都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高职优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立德树人的文化,高职教师作为学校育人中的重要主体,高职教师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可见唯有促进高职教师发展才能提高高职院校对教育教学的认知,才能让高职教师从潜意识中表现出良好的育人行为,才能构建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进而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其二,高职教师发展是高职校园文化传承与改造的内在需求。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会在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学校办学变更之中有所弘扬和舍弃,弘扬和改造校园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不懈努力,教师发展的“传-帮-带”从某种层面而言也是校园文化的“传-帮-带”,唯有如此才不会出现校园文化“断层”和校园文化“无根”的现象。其三,高职教师发展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内在支撑。“大学,乃大师之谓也”,相比较高职校园文化的其他几个主体,高职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支撑,没有高质量教师发展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没有实实在在的“名师”“名匠”为支撑,也难以塑造良好的立德树人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高职校园文化深刻影响着高职教师的教学态度、发展意志、专业行为等,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教师发展的场域力量。其一,高职校园文化影响着高职教师的发展观念。高职校园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约束性,能够对教师个体特别是新聘教师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例如高职教师之间风清气正、见贤思齐,学校有重视课堂教学的风气,优良的校企合作办学历史,浓烈的学术研究及创新氛围等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之中影响到教师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其二,高职校园文化影响着高职教师的发展动力。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往往能够鞭策和激发教师的发展,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历经了时代更迭、历史沧桑,凝聚了几代轻院人的艰苦奋斗、执着追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格和内涵丰富的“广轻精神”,包括自强、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广轻教师不断地积极进取、敬业爱校、求真务实、创优争先,激发自我潜能,激发广大教师的进取心理。其三,高职校园文化影响着高职教师的发展行为。高职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和凝聚作用,能够使高职教师自觉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形成有效的“软约束”,例如校企合作育人中涉及学生实践实习的环节,良好的校企合作制度能够让教师有责任担当,能够躬亲指导学生,而不会让学生成为“便宜的劳动力”。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能够促进教师对学校办学目标、发展理念的进一步认识,能够激发教师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在行为上努力提升自我素养,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发展之中来。
从高职校园文化的概念可见,高职校园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从类型上大体可以分为办学文化、育人文化、教学文化和学习文化。这四类文化大体上涵盖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基于教师发展是建设优良校园文化的内生力量,校园文化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场域力量的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类型定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文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育人文化;立德树人、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文化;德能兼备、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学习文化,进而实现高职教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融发展。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目标是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可见,坚持类型定位是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原则。教师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第一资源”,只有深刻认识了中国特色职教模式、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价值,才不会让自己的发展走向偏路。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体现中国特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引导广大教师践行中国特色文化,担起类型定位的职业角色。第一,建设优良的党建文化,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优化学校的顶层设计;充分建设教师党员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头雁效应”,引导教师积极进取,让全体教师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职责。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的内核,引导高职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3],高职校园文化从根本上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中国特色职教模式就需要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是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的文化[4]。第三,提炼办学特色,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善于从学校的办学历史中挖掘优良的文化,可以通过组建校史研究团队,邀请学校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加入团队,梳理清晰学校的办学脉络,每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教师代表等,并将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来,让校园文化能够与时俱进。除此之外,可以建设本校校史馆并规定新入职教师必须参观校史馆,进而传承学校的优良精神传统,激励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善于从学校的办学实践中总结办学成效、提炼办学特色,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所在专业(群)建设的实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炼出专业(群)的特色亮点。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化氛围中能够促使高职教师“双师”素养的提升,让高职教师在潜意识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一,高职院校应全面推动产教融合,引进企业先进文化。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不仅要引进企业工匠大师,也要引进支撑工匠大师成长的企业文化。其二,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塑造注重实践的育人文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坚守的原则,也是职业教育育人文化的重要体现,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平台,塑造校企深度合作的文化,例如,设计“一体化”“三结合”“六职能”的工作室建设框架,依托工作室组建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将“产教融合”“寓教于研”和“教师发展”互通互融,构建“双师型”教师工作室的管理体系,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等。其三,高职院校应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形成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文化。高职教师赴企业实践的宗旨是提升自身“双师”素养,唯有完善教师赴企业实践的管理、考核制度,形成相应的制度文化,才能提高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联合区域范围内的实力企业,共同合作培育“双师型”教师,校企共同制定教师赴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带着“问题”到企业,带着“技术”回课堂。
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职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障立德树人质量的根本举措,构建良好的教学文化需要全体高职教师的共同努力,同时良好的教学文化又能助推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可以从三个方面构建立德树人、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文化。其一,搭建分层分级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营造注重教学的氛围。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各二级学院(部)教师发展分中心,精心打造“全成员、全周期、全过程”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根据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技术等级,高职教师专业类型、岗位面向等,分层次、分类型规划高职教师的培训课程。其二,以项目为抓手,塑造重视教学改革的文化。开展教学竞赛,探索“评-赛-建”的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引导广大高职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来。首先新聘专任教师必须完成教学能力测评,测评合格后才能申请高职教师资格证。其次通过组织 “金牌讲师”“说课比赛”“教学能力比赛”及“微课大赛”等系列赛事,引导广大教师注重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最后以教改项目、讲座、成果分享等形式支持竞赛获奖者推进“三教”改革。其三,以团队建设为基础,打造教学创新文化。通过引智聚才,跨界整合资源,建设支撑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的“强教学、强科研、强服务”的高水平教师团队。依托团队建设,建立教学发展共同体,各团队成员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存量,不同的思维模式,在集体备课、研讨、沙龙等过程中,分享、交流、反思,进而激发出团队的创新活力,形成教学创新的文化。
立德树人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学相长”则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本。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服务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因而高职教师只有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升素养,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培育齐头并进。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构建德能兼备、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学习文化。其一,激发教师改革动力,培养良好的实习实训文化。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动机,主动邀请企业,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按行业产业最新要求来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其二,培育师生竞赛团队,营造良好的竞赛文化。技能大赛的根本宗旨是要服务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通过技能大赛能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依托制度建设,形成教师、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管理和激励办法;另一方面应该加大投入,组建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竞赛团队,加强竞赛保障,形成全流程的竞赛服务局面,从而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合作意识、技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