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进才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必将以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而载入史册。笔者通过集中学习、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修正案以及其他重要文件进行仔细研读。现从四个方面,谈点认识和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提出了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一主题虽然只有86个字,但字字千钧,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是大会的灵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党的二十大确立这样一个主题,其目的就是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这一主题,明确了新征程上需要高举的伟大旗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明确了新征程上需要坚信的科学理论,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征程上需要坚持的力量源泉,必须弘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明确了新征程上需要弘扬的优良作风,必须弘扬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明确了新征程上需要树牢的奋斗目标,必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和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是我们国家发展历程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面临着艰难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取得了16个方面的伟大成就,经历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通过这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通过这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地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汇聚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合力和磅礴伟力;通过这十年的伟大变革,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为各族人民广泛共识和前进动力。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基本特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本质要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重大原则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是一条“后发赶超”之路,是一条“共同富裕”之路,是一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之路,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引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宽广途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党的二十大着眼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对政治建设特别是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着力点,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加强村(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推动村(居)委会建设实现组织体系、职能事务、制度章程、阵地建设“四个规范”。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居)民自治组织,增强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
二是全面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为重点,建立协商指导目录,完善座谈会、听证会等协商方式,发挥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等参与主体作用,广泛开展民主协商,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三是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立监测评估机制,以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为重点,以加快补齐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供给短板为突破口,以有效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作用为牵引,推进城乡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是探索推进示范实验创新。围绕破解基层治理中的瓶颈,加快推进兰州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示范区创建,总结推广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第一批创建成果,开展村规民约先进村创建,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领,丰富和拓展新时代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