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审题 把握信息实质
——以武汉市中考作文为例

2023-01-24 07:17:40武汉市新洲区第一初级中学朱华华
成才 2022年22期
关键词:成功经验经济体制审题

■ 武汉市新洲区第一初级中学 朱华华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文章成败关键性的一步。对于材料作文来说,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严谨的思维取向过程。由于材料作文的命题,提供的信息比较细致,因此,如何仔细审读题目信息,运用好题目提供的信息,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理解清楚命题者的意图,就十分重要且必要。

下面,笔者就以2021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为例,谈谈如何运用题目信息,准确理解题意。

【原题呈现】

①中国革命生死存亡关头,毛泽东没有照搬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而是立足中国国情,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②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之际,邓小平没有固守旧的经济体制,而是依据中国实情,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引领中国经济走向繁荣。

③无论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都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到民族复兴,小到个人发展,仍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目给出了具体的事例材料,也有概括归纳性语句。材料①②段列举了毛泽东、邓小平在国家民族面临艰难处境时,立足本国国情,确定适合当时实际的策略、举措,从而改变中国命运的例子,突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价值。材料第③段,对所举事例进行归纳总结,提示学生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价值,从而明确了本题的写作方向。

那么,对于这些信息应该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呢?要学会“两看”——

一、从表层信息看实质信息

从表层信息看实质信息,即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题目中的叙述、举例部分,看出内里的实质性规律。事例是用来讲清道理的工具,那么我们就要弄清楚表面的文字叙述是为了传达什么内在信息。

第①段:“中国革命生死存亡关头”说明事件的艰难处境,“毛泽东没有照搬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指明主人公对待他人的成功经验的态度;“而是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国情便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基于实际情况制定的策略、举措,最后“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改变了中国,这是事件结果。

第②段:“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之际”同样,点明了事件的艰难处境;“邓小平没有固守旧的经济体制”,“旧的经济体制”是先前的、固有的、因袭的经验;“而是依据中国实情”,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这是基于实际情况的策略、举措,“引领中国经济走向繁荣”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这是事件的最终结果。

两段材料都叙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国家、民族处于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主人公没有照搬他人的、前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固守习惯、思维定势等模式、陋见,而是基于当时的不同实际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策略、举措,解决了困难,改变了不利局面,取得了成功。

第③段:“无论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在拓宽我们的选材空间——无论是什么时候;“大到民族复兴,小到个人发展”,在拓展我们的思考空间——无论是什么对象;“都(仍)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点明了统一的写作方向。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在表面的叙述性语言下,有暗含的实质性内容。命题人每透露一点信息的时候,他实际是要指向什么,告知什么,我们要清楚。这就要我们能够透过叙述表象,看出背后的信息指向。

有时候,题目的语言表述委婉含蓄,不够直白,也需要我们能透过表象看本质,明白它的实际意思。比如2022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呵护他人的尊严,可以点亮生命之光,让社会更温暖”这一关键句中,“点亮生命之光”就是形象化说法。结合材料整体语意,“点亮生命之光”既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温暖,也可以是实际功用层面的力量。我们在日常表述中,既会用“黑暗”象征精神困境,也会用“黑暗”象征实际困难,“点亮生命之光”当然可以具备双重属性。简言之,“点亮生命之光”就是让当事人在精神或现实层面有良好的改善。

二、要从显性信息看隐性信息

要从显性信息看隐性信息,就是从已有的字面上的显性信息,推导出隐性要求,从而使支撑过程更严密、全面,避免逻辑上的漏洞。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由于表述空间的限制,命题语言必须精炼,命题者不可能把事件叙述得详尽周到,那么,我们就要依据命题人给出的明确信息,把命题者没有点明的隐含信息补充出来,完成完整的思维链条。

题目第①段中,同样是面临革命生死存亡关头,“俄国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是城市包围农村模式,因为俄国当时的工业化程度比我们高,城市工人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基础好。而“中国国情”是:经历漫长的封建农耕社会,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况,工人群体力量不强,而广大的无产阶级对象是贫苦农民,俄国经验当然行不通。但正因为我们的农村地区远大于城市,农民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要构成,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更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毛泽东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际情况不一样,应对的策略当然也不一样。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②段,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之际,我国旧的经济体制是集体经济,国有经济体制。当时为什么这么选择?是基于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且美西方围堵新中国,外部环境严峻的情况。几十年之后,原有的经济体制已大大抑制了国民生产创造的积极性,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的生活需求。那么,国民对现有经济体制的不满,对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被压抑的劳动创造的积极性是我们巨大的动力,邓小平正是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才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顺应时势民心,最终引领中国经济走向繁荣。

通过这么一番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在字面上给出的信息——面临的艰难处境、他人前人的成功经验、自己确定的策略举措以及结果之外,我们还要补全几个信息:此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个选择为什么是对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总的方向是“从实际出发”,那么,是基于实际中的哪方面情况?这就要分析清楚,实际情况中的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各是什么,而作出的举措,如何避免了不利因素,利用了有利因素,正是这样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了,因此,它是最佳选择。这样,在逻辑上,这个条件与举措之间才算完成了逻辑的联系。那么,为什么这个举措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那一定是在这个举措之下,让事情发生了内在的好转,带来局势的良性改变,因此成功。

于是,我们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简单片面理解了,基于题目的整体立意,它应该是:面对当前任务或亟需解决问题时,不依赖既有的教条和经验,而是基于当前形势特征的认识和分析,找到其内在规律,明确影响任务完成或解决的有利和不利,从而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方式方法,实施恰当、有效的行为举措,最终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归结来说,在思维的路径上,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些要素:面临什么艰难处境(或要达成什么艰巨目标),别人或前人、习惯的经验是什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其中不利条件是什么,有利条件是什么,制定出什么应对的策略、举措,这样的策略带来什么变化,最终结果如何。

从整个审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审题需要我们能透过文字的表层,看出命题人实际要传达的信息;审题还需要我们既不能忽略材料中的明显信息,又要能够推导出显性信息背后的隐性要求,完成完整的思维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运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准确把握题意,精准审题。

猜你喜欢
成功经验经济体制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16
依靠先锋人物开展少先队活动是一条成功经验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38
“三招”学会审题
英国废弃煤矿瓦斯开发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煤层气(2019年2期)2019-08-27 00:59:30
乡村振兴 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10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