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蔡甸区恒大绿洲小学 熊秀春
“双减”背景之下,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时间支配权。如何帮学生有效管理好课余时间,实现正向的自我成长,我们学校给了老师、家长一种新思路:家校共育,以阅读滋养孩子的心灵。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靠自己阅读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为此,我们对老师说:“‘双减’之下,小学的重点在于阅读!要趁早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形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下面就如何加强家校共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谈谈我们的想法。
1.把阅读的时间给学生。不可否认,“双减”政策实施以前,在以追求高分为目标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的时间往往被繁重的作业占据,没时间阅读成为普遍现象。“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学生作业负担有所减轻,教师就要想办法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其形成阅读习惯。
根据一天各个时间段的特点,我们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引导学生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晨,我们可要求学生坚持大声朗读至少20分钟,可以读课文,也可以读名篇。因为有研究证明,人在朗读时,70%以上的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以朗读强化记忆和提高注意力,可以有效增强阅读效果。每节课课前,可安排三到五分钟的节节诵时间,引领学生进入古诗词世界,接受古诗词的熏陶,期待他们将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课间时间,可倡导学生走进温馨舒适的图书角,徜徉于书的世界。午饭后半小时,可带领学生进入静心阅读时间,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每周一节阅读课时间,我们可让各班学生轮流进入学校宽敞明亮的图书室,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在“双减”实施托管以后,学生的书面作业基本能在学校完成,我们建议家长每天晚上留一小时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我们相信:每天固定时间,固定时长,固定要求,形成阅读的仪式感,一定是有利于孩子形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2.把阅读的选择权给学生。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还得把选书权交给孩子。
我们曾经在做关于阅读的课题研究时,对全校师生阅读情况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不少老师和家长都是带着明显的目的性干涉孩子的阅读,什么必须看,什么不能看,老师和家长说了算。这样带着强迫和任务式的阅读,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我们就要把阅读自主权给予学生,只要内容健康且适合读即可。阅读自己想看的书,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才会因由兴趣这位“老师”推动学生乐于进入阅读世界。
3.把展示的空间给学生。阅读是需要“静”下来的事情,让天性好动的小学生爱上阅读并不容易,除非不断地给他们注入新的动力,即展示自我的舞台,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为此,学校为学生创建了很多展示空间。比如每月进行一次优秀阅读作业评选,即学校根据每册语文书中“快乐读书吧”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整本书阅读,通过动脑、动手完成有趣的阅读作业,完成的作业可参与评选。又如根据不同年级阅读主题开展的特色评比活动:一年级学生上学期阅读主题为“童谣童诗童韵”,学生借助拼音会读但不太会写字,可来了个给古诗、童谣、儿歌配插图的评比,以画促读;二年级的阅读主题为“相约儿童故事”,故事性强,可比谁的口才好、表现力强,谁是“故事大王”;三年级的阅读主题为“小故事大道理”,可开展最佳慧言慧语评选活动;四年级的阅读主题是“我们的科学梦”,可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或“我的科学梦”创意评比;五年级的阅读主题是“走近四大名著”,人物关系图、西游路线图的绘制评比或“我问你答”的文学常识类竞答比赛就是最契合的评比活动;六年级的阅读主题“畅游外国名著”,据此可设计一个“美言卡”“拾贝本”“火花集”等的摘抄评比,或者读书笔记、读书分享之类的评比。这些评比活动,加上诗词大会、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等大型活动或社团活动,给了学生一次次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让他们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
4.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孩子。常常有家长这样说:“我家的孩子也挺爱读书的,但似乎没什么效果。”读书如果没有方法,仅凭要求和兴趣,确实收效不大。教育部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整本书阅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这一版块的设置,也是希望通过建构“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促使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这些阅读指导帮助学生习得明确的阅读方法和方向,犹如在黑暗中亮起了一盏指路明灯。比如一年级学生上学期只要求能和大人一起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并乐于和大家分享阅读成果;下学期则要求尝试自主阅读童谣和儿歌,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二年级可以多读童话故事,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三、四年级学生则需要在读故事时,明白其中的道理并有质疑和试着解疑的能力。五六年级学生需要通过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5.把各学科资源引进阅读群里。谈到阅读,普遍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这种观念是不对的。鲁迅先生就曾说过:读书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我们倡议每个学科的老师把阅读资源引进“阅读群”,营造更加浓厚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酿出更甜的“蜜”。
有人说: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指导,让家长感受到让孩子爱上阅读,将成为他们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1.做好阅读的榜样。人类能力的形成,最初是从模仿开始的。想让孩子懂得感恩,自己就要把“谢谢”挂在嘴边;想让孩子不贪玩,自己就别总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看电视;想让孩子爱读书,家长就应该常常拿起书本去阅读。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们一直在模仿、复刻家长的行为和习惯。家长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身体力行的影响力是无法用语言替代的。对于家长的垂范表现,我们通过评选“家长榜样之星”予以表彰,激励更多家长参与到亲子共读活动中。
2.营造阅读的环境。曾看过一则报道:一个爸爸为了鼓励女儿读书,为她搭建了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布置得如同童话森林,孩子非常喜欢一个人坐在童话森林里安静地读书。由此可见,阅读环境真的很重要。家长可以在周末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和参加阅读活动,因为图书馆里,周围的孩子乃至家长都在认真看书,这样积极正向的外部环境会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当然,家里才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地方。家长可以给孩子的书准备单独的书柜,摆上不同类型的书籍,让孩子建立对书的归属感和要读书的责任感。
3.关注阅读的兴趣。登上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神童王恒屹,是一个不到6岁的孩子,他能认识3000多字,诗词储备量达近600首,会背《千家诗》《三字经》《弟子规》《少年中国说》等许多经典名篇。能有这样的表现,缘于孩子奶奶对他兴趣的培养。因此,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兴趣的引导非常重要。家长应从亲子共读开始,无论是文字书籍,还是绘本,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给孩子听,也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书中教给孩子的,比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有效得多。最重要的是,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长大了更能一直保持。
4.做好阅读的支持。孩子的阅读需要家长全方位的支持。一是适当引导,做好阅读的“链接”,即有选择性地推介一些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剧、舞台剧等给孩子观看,吸引孩子去读原著。二是强化鼓励,引导孩子交流阅读的收获。孩子读完后,家长可与孩子交流,鼓励他们说说读后感,这样不仅能让其回顾阅读内容,还能引导他们学会深度思考、有序表达,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对孩子今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帮助孩子培养一个受用终生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和家长携手,利用“双减”契机,引导学生坚持阅读,以阅读滋养他们的心灵,相信总有一天会开出最美的那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