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丹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中学 210031)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休息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最终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将学生从这种不健康的竞争环境中拯救出来,使学生充分享受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所以,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地响应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有效实现减负增效.
课前自学的环节,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加轻松.但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较少,当学生单纯依靠教材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时,无形之中为“学习负担”加上了新的砝码,让学生更加抵触学习活动.而微课、导学案等学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辅助,缓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压力.对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围绕教材上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制作微课、导学案等学习资料,促使学生轻松、有序地完成预习任务,逐步掌握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这一课中,教师先围绕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制作微课,并在微课中添加图形、动画等元素,让微课更形象、直观.随后,教师进行导学案的制作,并在导学案中安排“学习目标”“巩固练习”等板块.在完成微课、导学案的制作后,教师将其分发给学生,请学生基于自身的数学素养,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等知识进行学习.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填写导学案的过程,学生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在课前将自己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课堂教学细节的优化,有的放矢地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大大降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压力.
教师先为学生制作自主学习的资源,再引导学生展开课前预习的活动,不仅能帮学生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也能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实施铺垫良好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从容而自信.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能够基于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当教师直接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解题时,学生也会产生抵触、畏惧的心理,影响了应用数学知识的动力.而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当学习内容与生活相关时,学生会无意识地将目光停留在课堂上,增强思维的活力.对此,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有必要立足生活背景为学生引出问题,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初中数学“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这一课中,教师先为学生引入“电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有一种节能灯的功率是10瓦,零售价是60元,还有一种白炽灯的功率是60瓦,零售价是3元,这两种灯的使用效果相同,使用的寿命也相同,如果按照电费0.5元/(千瓦×时)计算,哪一种灯更节省费用呢?”的生活化问题.随后,教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解决思路.在学生简单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为学生设计“上述问题中的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等问题,以便学生顺着问题的提出思路进行思考,在解答上述问题中逐步找到解决生活问题的突破口.在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总结流程,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方法,以便锻炼学生的应用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减政策理念的践行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更加自觉、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案例中,教师立足生活情境引入习题,能让学生主动地利用数学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便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
许多教师对游戏活动存在错误的理解,他们认为游戏只会耗费学生的精力,浪费学生的时间,难以为学生成长带来帮助.因此,大多数教师都将游戏活动拒之门外.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游戏活动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依旧习惯于将游戏当作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所以,在双减政策下,为了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力,教师不妨打破游戏活动与数学教学活动之间的壁垒,利用游戏活化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氛围.
例如,在初中数学“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课中,教师先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布袋,在袋子中装入两个白球和五个黄球,为游戏活动的实施做好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将布袋呈现给学生,并向学生讲述游戏活动的规则,学生依次从布袋中摸球并放回,摸到白球的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小奖励.当学生清楚了游戏的玩法后,纷纷按照规则开展游戏活动.在玩完一个游戏后,教师再为学生拿出一个骰子,请学生比一比谁扔的骰子点儿大、谁扔的点儿小.当学生完成游戏后,教师再设计“摸到白球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吗?”“怎样才能够增加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在扔骰子的过程中,不同的点数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等问题,以便让学生基于玩游戏的过程,顺利导入新课,增强学习兴趣与动力.
教师主动地建立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利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入数学的世界,能有效唤醒深埋学生心底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热情,畅游数学天地,收获别样的精彩.
在过去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都较为传统,即教师先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再组织学生练习,过于枯燥、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大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对此,在开展数学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当打破常规,为学生创建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感知数学知识,从而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下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比如,在初中数学“展开与折叠”这一课中,教师先拿出圆柱、圆锥的实物,向学生设计“你能将这两个物品展开成平面图形吗?”的问题,请学生积极地动脑,画出圆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随后,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个正方体,并向学生设计“如何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棱剪开,形成一个平面图形呢?”等问题,并为学生组建小组,请学生在组内交换彼此的想法.一段时间后,教师请学生展开动手实践的活动,尝试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成平面图形.在学生裁剪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巡视,并要求学生尽量选择与他人不同的剪法.当学生完成裁剪后,教师再搭建平台,指导学生展示自己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说明自己的剪法.围绕学生裁剪所得的平面图形,教师再设计“将一个正方体纸盒剪成平面图形,需要剪开几条棱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操作过程获取答案,逐步深入课堂,提升学习实效.
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案例中,教师解放学生的双手,能够借助“做”的渠道,推动“教”与“学”的融合,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按照自己的方式汲取数学的养分,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受学习基础的制约,不同学生习得数学知识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当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直接采取完全一致的手段,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知识积累量丰富、学习能力稍强的学生会表现得游刃有余,而学困生则会表现得非常吃力.同时,在看到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时,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学习负担也会逐渐增加.这样的教法有违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所以,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地调整教学手段,立足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活动,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一课中,教师先设计“函数的概念是什么?”“一次函数的图象具有什么特点?”“一次函数的性质是什么?”等问题,以便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进行判断,并基于判断的结果将学生划分为“提高层”“基础层”.随后,教师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安排特定的教学任务,如针对“提高层”的学生,教师着重从生活视角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以便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针对“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则安排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等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安排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
传统形式下,学生犹如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而双减政策理念下,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能够根据自己的心意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请学生倾听心底的声音做出自主选择,以便自身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比如,在初中数学“圆的对称性”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先为学生分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自主预习本节课的质量,以及学生期待的学习方式.透过问卷上的反馈,教师了解到有些学生希望集合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有些学生则希望借助导学案展开自主探究.基于此,在备课环节,教师为学生安排小组探究、学案等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解放学生的学习方式,请学生自选小组探究、学案等活动,以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体现.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建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为学生释放个性提供平台,让双减政策与数学课堂真正地融为一体,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提出,让数学学科的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春天.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也应当将“减负”放在关键位置,主动地协调好学生与课堂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建更加轻松、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放下对数学知识的戒备心理和抵触心理,真正地拉近与数学课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