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汉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体育学科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成为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路径。但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兴趣不高等情况,在田径教学方面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随着阳光体育、健康中国等理念在初中学校的渗透,初中体育学科教育也迎来了诸多变革,要求初中学校可以充分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改善体育教学的内外部环境。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田径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较好全面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结合当前初中田径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看,有较多教师并没有掌握田径教学的有效方法,导致田径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初中田径教学现状展开深入探索与分析,提出田径教学创新改革的有效方式。
1 初中田径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增强学生体魄
初中田径教学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很多初中生在课余时间里都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他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性比较强。这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身体素质都不算太高。而教师灵活开展田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得到自身身体素质的锤炼,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田径运动的门槛非常低,不需要运动者掌握太多的运动技巧,是一项全民运动。因此初中生经过简单训练就可以参与到田径运动中,对于增强学生体魄是非常有帮助的。
1.2 缓解学生压力
初中田径教学也可以较好缓解学生的压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生在学习中面临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中考分流比例提高的情况下,初中生需要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面临的竞争也变得比较激烈。这些情况都导致初中生无法较好适应学习环境,出现较多心理问题。再加上初中生本身就处于心理叛逆期,外界压力更容易促使学生产生心理不适应情况。面对这些现状,田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释放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压力,帮助他们找到情绪宣泄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3 推动教学创新
初中田径教学也有助于其他学科教学的创新拓展。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学科教学都需要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构建素质导向的新型教育格局。初中田径教学可以跟其他学科实现较好的跨学科渗透,实现学科教学的创新转变。这样以后,初中田径教学活动就能够带动初中教育的学科创新拓展,切实提高初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2 初中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运动兴趣不高
结合当前初中田径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看,很多初中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水平都不算太高。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在课余时间里都偏向于使用电子产品,很少参与体育运动。一些参与体育运动的初中生,主要选择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很少选择跑步等田径项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初中生都认为田径运动比较枯燥,无法对自己产生吸引力,因此自己在课余时间里就不会参与田径运动,而选择了其他具有对抗性和体验性的项目。
2.2 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初中田径教学目前还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导致田径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较多教师在田径教学中并没有设计生动的教学方案,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只能通过跑步等枯燥方式參与教学。与此同时,部分教师虽然考虑到这种情况并且引入了一些田径小游戏,但是田径小游戏的内容跟初中生存在一定的割裂状态,导致初中生无法体会到田径小游戏的快乐。这些情况都显著增加了教学的枯燥乏味程度,很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也导致田径教学无法取得预期成效。
2.3 教学效果比较有限
初中田径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通过观察初中田径教学情况以后发现,较多学生通过田径教学并没有有效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初中生在田径教学中的运动量不够,导致田径运动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初中田径教学目前被局限在了体育课堂环境中,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并没有主动参与田径运动。田径运动改善学生身体素质是一项长期活动,单靠课堂教学中的田径运动是很难取得较好效果的,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改善。
3 初中田径教学的优化策略
3.1 融入趣味教学元素,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初中田径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较多学生都认为整个教学比较枯燥,导致他们参与田径运动的整体兴趣不高。因此在后续教学中,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在田径教学中融入一些趣味教学元素,激发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当学生对田径运动充满兴趣的时候,他们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就可以被充分调动出来,使得田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较多初中生对于田径运动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只看到了田径运动过程中枯燥的跑步内容。这种认知偏差使得田径运动在初中生心中的印象不高。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先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偏差,带领学生系统性认识田径运动,明确田径运动对于自身身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使得初中生真正爱上田径运动。
在初中体育教师刚开始进行田径教学的时候,可以考虑通过理论课综合展示田径运动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提前准备好的田径运动宣传视频,提高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认知水平。为了提高学生观看视频的兴趣,教师也要选择那些趣味性较高的卡通视频,在配合一些诙谐幽默的解说,使得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认识到田径运动的内容与作用。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娱乐明星对于田径运动的看法等视频。比如歌手薛之谦在《我的音乐你听吗》中带领学员一起长跑,并讲述了自己每天都要长跑的习惯以及自己对于长跑的看法。众学员在长跑中的表现跟班上学生是非常相似的,但他们依然坚持长跑,并且有了一定收获。这些视频也会给初中生带来一定的激励,丰富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感悟,提高他们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3.2 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构建科学运动模块
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引入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构建科学运动模块。田径运动能够综合锻炼个体的各个器官,而引入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以后,就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核心肌肉群,提高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这也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时候多了解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内容以及核心力量训练融入到体育田径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在课下时间里,体育教师也可以跟其他教师做好沟通交流,分享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使用经验,使得基于核心力量训练的田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教师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和核心力量训练情况,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差异化的训练方案,控制好各个学生的训练量,避免出现训练损伤等问题。
在引入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实现核心力量训练在田径运动中的有效渗透。在田径运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先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运动,这里就可以利用核心力量训练法开展热身活动,主要为腿部运动和脚踝运动,使得身体可以快速适应后续的田径运动。在训练田径运动能力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第一,静力性动作训练。这种训练方法主要对田径运动姿势进行纠正,保证各个学生都可以掌握正确标准的田径运动姿势。第二,无负荷动作训练。这类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核心肌肉群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身体协调性与平衡性,具体训练方法有脚踝关节运动、腿部肌肉群拉伸与活动等。第三,自由力量训练。在这类训练活动中,可以借助于哑铃、平衡球等工具训练手臂和大腿肌肉群,提高肌肉运动能力。但这个训练过程需要体育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方案,避免盲目训练而造成肌肉拉伤。第四,核心爆发力训练。这类训练方法主要是提高短跑、跨栏等运动的综合能力。在训练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弹力带、无轨迹滑等工具,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辅助训练,提高学生运动稳定性。第五,不稳定环境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法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营造不稳定环境,提高运动者对于身体的掌控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悬吊绳、海绵垫等工具,营造不稳定环境,提高田径训练效果。体育教师在使用上述方法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体育资源储备,灵活选用训练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引入田径游戏活动,优化田径教学氛围
初中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中,也可以考虑引入一些田径小游戏,优化田径教学的氛围。传统田径运动内容是非常枯燥的,这也是学生不愿意参与田径运动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田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环境中感知田径运动内容,就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参与田径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科教学效果。这也要求体育教师在课下时间里可以积极搜集一些田径小游戏,并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索,进行游戏内容与方式的适当调整。这样以后,田径小游戏就可以在田径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增强田径教学的综合效果。
体育教师可以在田径教学中组织学生坐下来围成一个大圈,有一名学生手持小布条在圈外运动,圈内学生可以一起唱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圈外学生绕圈运动的时候,随机将小布条放在一个学生背后,此时这名学生要立即起立去追圈外学生。这个过程两名学生需要维持竞走的状态,不能出现跑步动作。在一圈以后,如果没有追上圈外学生,则双方角色互换,并由追人者表演一个小才艺。如果追上了圈外学生,则有圈外学生表演一个小才艺。才艺表演完成以后,继续游戏。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的游戏环境,并使得学生得到较好的身体锻炼。
3.4 做好心理调节工作,提升学生运动素质
初中生在田径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关联,在长跑等项目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开展高质量的田径教学活动,也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这也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做好心理调节作用。为了提高心理调节的效果,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平时多基础一些运动心理学的内容,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途径搜集一些著名讲师的教学视频,掌握锤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这样以后,学生的田径运动技能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并形成较高的运动素养。
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一些长跑活动,并观察学生在长跑中的表现。长跑活动不计时,但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完成长跑活动。对于那么最后坚持不下来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做好心理调节工作。在具体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味否定学生,而应该站在跟学生相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明确学生无法完成长跑的原因。在心理辅导的时候,体育教师要尽量使用正面引导法,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在心理辅导完成以后,体育教师可以跟这些学生一起进行长跑,并一路鼓励他们最终完成长跑。
3.5 举办多种竞赛活动,锤炼学生运动技能
初中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中,也可以组织举办一些竞赛活动,锤炼学生的运动技能。初中生有一定的争强好胜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一些田径竞赛活动,使得学生通过体育对抗竞赛,充分参与到田径运动过程中。在设计竞赛活动的时候,可以做好分组赛和个人赛。通过分组赛可以较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营造一个和谐的运动氛围。通过个人赛可以彰显学生个体的运动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田径比赛中更好展现自己。通过这些多元化竞赛活动,就可以较好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
比如初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学中组织分组接力赛,形成4×400或者4×100的小型比赛。在比赛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询问班上学生意见,由学生选择自由分组或者教师分组。其中自由分组为学生按照自身意愿进行分组,而教师分组则由教师结合学生田径成绩和身体素质进行相对公平的分组。在分组完成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接力比赛。通过接力比赛,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并且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参与田径运动。
4 结语
综合来看,初中田径教学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目前還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初中生很难在田径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身体锻炼。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也应该明确田径教学存在的欠缺与不足,丰富田径教学元素。这也要求教师可以积极融入一些趣味化内容,同时还要组织开展一些田径游戏,改变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感知印象,激发他们对于田径教学的兴趣水平。在具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要综合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保证学生在田径教学中可以得到较好的体验,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崇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