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生霞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六中学,甘肃 兰州)
高中数学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初中数学,一部分学生在步入高中后,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另一部分学生无法有效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致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都较低。高中数学是重要学科,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打好学习基础,为后续知识学习做好铺垫。那么课前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成败。
教师做好教学导入,将会快速并有效地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高中数学难度大大提升,做好教学导入,将会使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重视研究教学导入方法,应用多样导入,有效激活高中数学教学,使高中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学生学习兴趣激增,学习效果提升。
导入是任何学科教学都需要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一些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学科更是至关重要。高中数学难度远远大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初学高中数学知识、探究数学奥秘的主要场所,一节课只有40分钟,若学生无法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将难以保证高质量完成课堂知识学习任务,且数学是一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学科,只有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掌握数学知识重难点。高中数学知识点众多,每个知识点下还包括很多分支小点,若采用一种教学导入方法,难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研究多样导入方法,将会更加迎合多样教学需求,保障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多样导入教学将为教师教学打开新思路,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与色彩,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兴趣,强化学生复习旧知热情等。总之,多样导入可激活高中数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运用旧知导入新知,此教学导入方法研究依据为知识的联系性和逻辑性,可用此导入方法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数学之所以被称为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与其自身特征有着直接关系,其知识点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将利于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探究新知识,进一步探究并感知数学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而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脉络结构,发现知识形成规律,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技巧,提升数学学习质量与效率。[1]例如学习“向量的分解与坐标表示”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运用旧知导入新知,学生此前已经学习过“向量的加法”,于是教师先引导学生回想“向量的加法”相关知识内容,学生回顾知识内容:(1)向量加法应用原则是利用代数方法通过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使各向量“首尾相接”,通过向量加法的结合律调整向量相加的顺序。(2)三角形法则强调的是“首尾相接”,平行四边形法则强调“起点相同”;向量的和仍然是向量;可利用相等向量转化达到“首尾相连”的目的。旧知识复习导入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先自主分析本节知识内容,便于学生对“向量的分解及坐标表示”新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之后再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将会有更显著的学习效果。如教师指出“向量的加法”的坐标方法是y1+y2),其运算性质是此时,因为有已学知识做铺垫,学生可以更快速地理解这个知识内容,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将得到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顺利提升。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连贯性都极强的学科,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进而依据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将利于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复习已学知识,探究新知识。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此教学导入方法研究依据的是学生更善于应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高中生虽然已经逐步从形象思维思考问题上升到抽象思维思考问题,但其形象思维能力要远高于抽象思维能力,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应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时间较长,经验更加丰富,更因为形象思维下,学生的逻辑思维将更易于发挥作用,便于学生更高质量完成数学知识学习。高中数学难度提高,程度加深,打开教材都是一串串的数字、一行行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学生看后直呼头皮发麻。若学生抱着这样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将难以保障学习质量,学习效率也将降低。虽然高中数学更加抽象,但其还是可以以更加形象具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的。[2]而数学教师则应借助教学经验,找出可展示的切入点,创设具体情境教学导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学习“向量的加法”这节知识内容前,教师可依据向量加法法则创设具体的情境,以此完成教学导入。向量加法法则分为两种,一种是三角形法则,一种是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平行四边形法则为例创设情境:将黑板看作一个平面,在上面任意位置取一点O,现在我从O点出发,到达A点,做;然后我又从O点出发到达B点,做接着再作平行连接BC,则四边形OACB为平行四边形,那么我可以断定教师创设了一个走路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法计算,学生将更易于理解和探究,找出知识联系。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导入,使学生按照情境探究知识,可助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借助故事完成导入,此教学导入方法研究依据的是学生的天性,无论学生年龄几何,其都是爱听故事,愿意探究故事内容的,教师依据学生的这一天性探究数学中存在的趣味元素,以故事形式进行教学导入,将会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氛围也将更加浓厚,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有更高保障。例如教学“向量的加法”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明明和图图是好朋友,一天,明明对图图说:“我要和爸爸妈妈去旅行了,我们坐飞机出发,飞机要向正南飞行500千米以后,直接改变飞行方向,朝着正东方向继续飞行400千米,我们在这个地方旅行。”图图听后,告诉明明自己也要和爸爸妈妈去旅行了,图图说:“我们也坐飞机旅行,不过我们要先向正东方向飞行400千米后,直接改变飞行方向,朝着正南方向继续飞行500千米,我们在这个地方旅行。”明明和图图相互看了对方后,都很沮丧,因为不能一起玩耍了。[3]但是,当明明和图图都到达旅行地点后,又见面了。原来两位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不想两个孩子分开,于是约好到同一个地方旅行,但因一些原因不能一起出发,于是分别告诉自己家孩子各自的飞行方向与距离。明明和图图见面后非常高兴,因为又可以快乐地一起玩耍了。那么同学们,我们帮助明明和图图推理一下,为什么飞机飞行方向不同,但最终到达的目的地一样呢?此时,学生因为故事对飞机的飞行方向产生了探究想法。教师趁此机会在黑板上写出教学题目,导入教学内容。在此课堂教学中,一个小故事两分钟就讲完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大大激发了,可顺利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学习本堂教学内容。
设置问题悬念导入,此教学导入方法研究思路从互动教学法中产生。课堂教学有两方主体,一个是负责教授知识的主导方,一个是负责学习知识的主体方,双方在课堂上都全身心投入,并产生有效互动,课堂学习氛围才能更加融洽,教师教授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被学生理解掌握。所以如何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有效互动,则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思考。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互动交流话题将会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因此,设置问题悬念完成教学导入,可有效引发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产生好奇心,进而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互动,探究数学知识。问题的有效设计将会使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思考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在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又将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更多新问题,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深度也将不断加深,广度不断扩展,数学知识积累更加丰富,学习质量和效率也将飞速提升。[4]例如学习“向量的加法”时,教师先写出两道数学题目。第一道数学题目: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做出a+b;第二道数学题目: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做出a+b。写出数学题目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向量加法的两个法则之间是否有一定联系,如果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此时,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将学生按照一定规律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便于学生集小组成员众人智慧进行问题探究。一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向量加法的两个法则应该具有一定联系,可将三角形看成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这样进行向量分析,三角形法则求向量和关键点在‘首尾相连’,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和关键点在‘共起点’,那么只要给出的条件是两个向量的起点是同一点,那么两个法则就有关系。”另一名小组成员听后进行思考后提出补充想法:“若两个向量共线时,则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没有联系,且三角形法则可继续适用‘首尾相连’这个关键点,而平行四边形法则则不适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深入思考,提出新的问题,随着互动讨论深入,问题虽然还是原来的问题,但其又引出新的更多问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广度扩大,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听课学习,还能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学习状态,听课质量大大提升,教师也可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重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充分综合思考,以便完成导入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入探究的想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这样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此教学导入方法研究依据的是创新教学理念。随着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普及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也被引入教育行业中,且已经在各年级各学科教学中发挥教学辅助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此时,高中数学教师应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辅助优势与价值,明确若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可将数学这门抽象性极强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增加知识趣味性,强化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可帮助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可直接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也可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制作成微课视频,以微课视频完成教学导入,吸引学生学习目光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堂课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认知,做好教学铺垫。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打破传统“教材+黑板”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趣味十足,更具吸引力。例如学习“向量的分解与坐标表示”这节知识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坐标表示”知识内容。于是,教师可在课前教学前,将本节知识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微课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时间不可过长,易于消磨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兴趣;时间也不可过短,否则无法将知识更清晰地表达出来,无法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模型。[5]此外,教师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导入,将教学内容全部以视频课件的方式展示,随着一页页PPT的展示,学生可清晰地看到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而教师也无须在黑板上书写板书,可利用原来书写板书的时间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可将一个数学知识整体分割成多个小模块,摆放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个模块知识,随着学习并吸收一个个模块知识,学生将全部知识融会贯通,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规律,更具条理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而言之,教学导入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教师应结合教学经验,多方思考研究,创新多样导入方法,将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方式导入。如运用旧知导入新知,达到复习巩固的学习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助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借助故事完成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悬念导入,引发学生产生学习好奇心;联系生活进行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利用信息技术导入,强化学生探知数学知识的热情;等等。导入方法多样,只要可达到导入目的,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就是好的教学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