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民间文学跨媒介传播研究

2023-01-23 19:25
关键词:河洛民间文学媒介

王 文 参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传统民间文学传承和生成规律被现代跨媒介民间文学传承和生成规律所取代,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传承条件逐步丧失。跨媒介传播技术使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传承性得到加强。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依存于不同传播媒介接受体验的差异性,其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信息传播媒介的技术革命。同时,以故事为中心的文学具有强大生命力,无论是对文学文本的选择,还是文学跨媒介传播的转换过程,均强烈依赖故事的召唤结构,故事世界是被重新讲述的事件和情景的心理模型。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媒介平台相对独立地展开故事,以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体验。民间文学跨媒介叙事的每一种方式,如改编、转移、组合、参照等都会产生一个即时新奇的故事,从而构成一个更丰富立体的故事世界[1]。故事生成模式与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变异性、集体性等特性高度契合。而河洛民间文学如河图洛书、玄奘西游、帝王传说等丰富多样的民间叙事,更适合通过跨媒介传播重构并形成新的故事。这不但可以使我们在更广泛的文化场景中理解河洛民间文学叙事与文学运作,同时可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构成更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空间。河洛民间故事的变异性,更多依赖媒介融合和创新,从而获得新时代价值生成的社会文化机遇。

一、文学传播与河洛民间文学传播研究现状

研究跨媒介传播对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和产生的文化价值,是本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如陈平原、潘知常、周海波等研究了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黄鸣奋等从超文本切入,对信息科技带来的文学变革做了系统探讨。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史研究,金宏宇、於可训和陈国恩的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龙迪勇的跨媒介叙事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艺理论界对数字媒介传播与文学经典的改编与传承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跨媒介传播推动文学观念变革和文学理论重建问题。民间文学经过钟敬文开拓,后继者如段宝林、董晓萍、卢晓辉、吕微、陈泳超、高有鹏等长期研究,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战略,也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新一代民间文化研究者从多媒介传播和媒介融合角度,研究了民间文学对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建设全面阅读型社会、跨文化传播中民族身份认同、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当代价值。

从2006年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起,河洛文化研究会成为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唯一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此后,每年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关于河洛文化研究的全国性会议多次召开。河洛民间文学是河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老一代学者如王永宽对河图洛书传说等做了深入探讨,程健君对河洛神话做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其他学者从历史、考古、文学等不同角度,对河洛文献的整理和多媒介传播做了研究。这些研究表明,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河洛是儒释道和礼乐文化发祥地。虽然越来越多的河洛民间文学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研究视野,但对河洛民间文学在多媒介传播中如何孕育中华文化基本精神风貌,如勇敢、勤劳、善良、俭朴、拼搏等,其基本品格的研究有待加强。同时,如何在跨媒介生态环境中传承与创新河洛民间文学,使其进入当代价值体系建设,从而建设良好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有待从媒介科学角度做深入探讨。

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被纳入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各类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和全国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的参考资料。中原高校和中学的校本教材,以及课程思政化建设也把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为课程建设资源,在公共文化素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全国各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也不乏把河洛文化资料作为文化建设的内容加以宣传和利用的。这些研究和资料收集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河洛民间文学跨媒介传播对当前社会文化建设发挥的独特价值。河洛民间文学研究的观点和方法被地域文化研究学者作为重要参考,尤其是引起中原各地社区文化建设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投入人力物力努力建设,以服务于当前如火如荼的文明社区创建。

二、河洛民间文学跨媒介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整理研究口传和文图传播中的河洛民间文学文本,包括《山海经》《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纸质文献中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重点研究被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河图洛书传说、玄奘传说、河洛大鼓传说、二程传说等;从夏商周时代到唐宋的帝王传说、以牡丹和北邙为代表的物象地理故事、河洛曲艺歌谣谚语,其如何在多媒介传播过程中被保护和传承等研究也不断加强。通过民间口传、舞台说唱、手机微信、微博等媒介融合传播的河洛民间文学作品,也需要从媒介融合传播角度,做新的归类和探讨。其次是研究这些作品在多媒介传播中产生的当代价值,包括跨媒介融合传播对当前民族身份认同、社会礼俗形成、公共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等。

民间传播中河洛神话的民族文化母题,近年来重新被重视,如显示抗争自然的集体意志的灵宝夸父逐日神话传说、围绕青要山《山海经》“帝之秘都”[2]95记载的河洛族源意识、登封大禹神话以及河洛地域其他神话等。尤其是河图洛书传说,被认为“百代相传‘河图’‘洛书’的故事虽有多个版本,但其具体内容除某些环节有所不同外,总体上还是较为集中地揭示了河洛文化生成与发展演变的早期样态。虽然它长期以来被当成一则离奇的神话传说,却又似乎有着铁定的真人真事般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源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符号”[3],在民间文化传播中奠定民族价值观,寄寓民族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具有民族生命意识隐喻的邙山传说,表达文明观念的仓颉造字神鬼泣传说,以及表达河洛教育观的伊尹躬耕传说等,也都在多媒介传播语境中,不断开拓出新的思想意蕴和文化价值。

河洛民间文学还包括口传时代的文图传播。如《诗经》《山海经》等先秦文献和《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魏晋文献的文图传播,在新的多媒介传播语境中探讨会有新的启示。《大唐西域记》等隋唐经典的影视叙事可以自成体系加以研究[4]。网络上的河洛传说具有现实伦理的鲜明指向,如媒体融合传播中神秘俗世生活的龙门传说、多媒体塑造舍身求法精神的典范玄奘传说、媒介组合传播中杜甫、白居易、邵雍等河洛身影,以及多媒介传播浪漫温情的人间仙子牡丹等花圃传说。影音载体中河洛大鼓的现代悲剧审美、河洛曲艺中的民族文化形象塑造、融媒体时空中的客家话和海外洛阳意象,这些都推动了河洛民间文学跨媒介传播过程中经典的再生。同时,河洛神话通过文字、影视和游戏IP形象传播;河图洛书语图互文传播与网络戏剧、影视交互传播;中外合拍的“一带一路”《大唐玄奘》和武则天等帝王传说通过网络融媒和口传互动传播,又通过碑刻、画卷、音像设备和手机传播,这是近年来河洛民间文学多媒介传播的繁荣复杂的样态。

河洛民间文学古籍文献资料整理仍然是河洛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河洛民间文学作品中各类历史人物和山川河流等传说丰富,而传奇故事尤其是荒诞的民间故事较少,即使牡丹仙子故事的浪漫想象也以历史传说为依托,这些问题的探讨要结合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主流的历史成因来研究。跨媒介传播是如何对经典河洛民间文学作品传承创新的,当前跨媒介传播生态下河洛民间文学新的集体创作形态,以及河洛民间文学传承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公共文化价值观建设的引领,这些问题需要寻找最合适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河洛民间文学跨媒介传播的集体无意识审美心理分析、海外华人及港澳台地区传承河洛民间文学的现状调查、河洛民间文学跨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IP调查和分类等方面,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多学科学者的共同研究。

这些研究的目标是揭示河洛民间文学在跨媒介传播语境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价值;描述媒介融合在共享、和谐、包容和开放的社会价值理念形成过程中,河洛民间文学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当前在建设全民阅读型社会背景下,河洛民间文学在开拓公共文化空间和社会审美价值多元化取向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力;整理出河洛民间文学传统经典作品从跨媒介到跨文化传播的典范案例,梳理河洛文化的传播脉络。

三、河洛民间文学多媒介传播研究的文化价值

调查整理河洛民间文学传播与接受现状,运用传播学媒介间性和跨媒介叙事理论,以及分析人类赖以认知外界事物的文字、声音、图像和符号的组合媒介形态对河洛民间文学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文化价值所产生的作用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河洛民间文学研究要位于民间文学研究的核心位置,河洛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以及河洛歌谣方言俗语,要在多民族文化母题地位上进行解读。研究跨媒介传播所传承和创新的河洛民间文学,也是对河洛根文化研究的开拓创新,使河洛民间文学研究具有文化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

河洛民间文学跨媒介传播一般没有版权问题,媒介组合、媒介转换改编、超媒介链接参照等自由度高,渗透力强,影响范围广。在多媒介跨文化传播中,河洛民间文学可在海外华人和港澳台人们的民族情感、价值观、审美意识等方面,有效增进认同[5]。历史上有过多次河洛民族异域迁徙融合,以河图洛书传说为中心的民间故事流传广泛,跨民族交融和跨文化交融认可度高,如洛阳意象在日本、韩国等的影响,使河洛民间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塑造了鲜明的中国形象,激发了多民族寻根意识,形成了多民族文化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前需要进行更好的河洛民间文学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意义的生成。河图洛书传说和玄奘传说等赋予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气质,赋予中国文学关注现实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内涵,如敬重祖宗先贤、忠君爱国、中庸思想、礼仪精神、爱好和平、热爱自然等。同时,对河洛民间文化研究来说,拓展文学传播学研究领域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媒介理论视野可以丰富跨媒介传播语境下的民间文学批评话语,完善“河洛文化”的概念内涵,强化河洛地域的文化地理范围和中华民族根文化的理性认知,有助于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河洛民间文学跨媒介传播开拓了民族文化的空间叙事理论。把夸父等河洛神话、河图洛书等人文古迹传说、玄奘等河洛历史人物传说,把龙门、牡丹、北邙等风物地理故事,纳入媒介组合转换和多模态媒介理论研究体系,为文学跨媒介叙事理论提供实践检验的重要参考,也为当代文化价值生成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启示。

河洛文化研究的理论阐释方法建立在跨媒介文化传播理论体系上,有助于公共文化研究者创新更具有网络智能时代阐释力的文化理论,也能为当前文化公共空间和新时代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实践案例,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推动当代文化发展繁荣。考察河洛民间文学多媒介传播的当代价值,能够激发多民族文化寻根意识,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塑造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开发河洛演艺资源,助力中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能够为作家提供文学创作素材和文学民间化思想资源,推动以河洛为中心的民族文化建设和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通识文化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河洛民间文学媒介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河洛文化研究述论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书,最优雅的媒介
民间文学中关于“箭垛式人物”“武圣”关羽的分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