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庆
(宣城日报社,安徽 宣城 242000)
新闻导语即一则信息最开头的段落,它可以通过精简的语言展示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有效激发受众的阅览兴趣。因此,导语相当于是新闻的中心思想,蕴含了新闻事件相关的重要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信息的导语也如同故事的开端,越是生动形象,越能吸引受众。
新闻导语具体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导语其作用不同,带给受众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新闻记者可以结合具体的需求,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导语。
这一类型的导语通常直指要害,简洁利落,是通过精练的语言直接进行描述,让受众通过导语就能知晓报道的内容。比如“开年第一季度,苹果荣登全球手机销售之冠”,新闻记者通过短短一句话,便对新闻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让受众可以从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再比如“山西瓜王冲上热搜,引发万人围观”,新闻记者以最简短的语句,点明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通过开门见山的方式,将新闻信息直接呈现给受众。
这一类型的导语主要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从而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深化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印象。比如,“蔚蓝的天幕下,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笔直的街道四通八达,今天的高新技术区,与过去那个脏乱破旧的小渔村,已经有了天壤之别。”记者在写作导语时,正是通过运用描绘的手法,来展现今日之“新区”,与昔时“旧貌”之间的巨大差别,带给受众强烈的震撼感,从而达到通过新闻报道反映时代变化的目的。
这一类型的新闻导语主要通过引用重要人物的话语,或者名言警句,来引出后续的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进一步深化报道的内涵,引导受众思索。比如,“‘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市参赛者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大赛当中获得引人注目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能在赛场中绽放夺目的光华。”新闻记者通过引用唐代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当中的名句,来称颂参赛者们不惧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任何成功都并非侥幸的道理。既向读者传递了相应的新闻信息,又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这一类型的导语当中,记者通常会采用问句的方式,巧妙地设置悬念,吸引受众继续阅读。如“善良的店主为流浪者提供爱心便餐,为何却会遭到大家的质疑?”当受众看到这样的问句,心中都不由会感到好奇,进而选择浏览信息并参与讨论,而新闻记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受众的兴趣,朝着最后的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新闻导语既要精练准确,又不能过于抽象化,所以在创作时要尽量引用事实,特别是精心提炼过的事实、形象生动的情节或者是极具特色的细节,将其置于新闻导语之中,放在开篇最显眼的位置上,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对新闻记者而言,具有价值的新闻事件都有其独特之处,而新闻记者要充分运用自己敏锐的感知能力,找出其中的亮点,用叙述性的语言进行概括,再将其作为新闻的导语,从而让新闻报道成功地脱颖而出。
反映事件本质是新闻导语最重要的功能,所以新闻导语一定要具有实际的意义。如果新闻导语全是空话、套话,受众在浏览时就会不知所云,从而打消阅读的兴趣,难以发挥新闻内容的价值。除此之外,新闻报道在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通过外在的现象,把握事件的本质。所以,新闻导语不可浮于表面,要言之有物,才能帮助受众获得有用的信息,引导他们认真思索。
准确、简洁、精练是新闻导语写作最为基本的要求。澳大利亚著名的记者杰维斯曾经指出,新闻记者在写作导语时,每一个字都必须准确得当,都要具备相应的价值。针对新闻导语创作,俄国作家巴贝尔也曾经这样说过:一句话当中不能包含一个以上的主题或者形象。所以,在写作新闻导语时,需要突出最重要的事实,对于琐碎的细枝末节,要一笔带过,使新闻导语尽可能高度精练。此外,导语当中不能包含太多的头衔或者人名,也不要包含太多的单位名称,相关的信息内容可以放在正文当中进行交代。新闻导语越简洁,越便于受众理解,但同时也不能为了追求简洁而删除重要的信息,而是要以最精简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
记者在写作新闻导语时,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思索和分析。观察是为了收集大量的素材,而思索则是为了更好地整合素材。在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即使采访的对象相同,报道的事实相同,但是最后写出的稿件却会存在极大的差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同的记者在报道时,选择的角度有所不同。以“商家与顾客发生争执”的报道为例,部分记者会站在商家的角度发声,部分记者则是重在反映顾客的感受,还有部分记者则是以旁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所选择的角度不同,写出的新闻稿件内容自然也不同。所以,在创作新闻导语时,记者不仅需要迅速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还要具备抽丝剥茧的能力,找准报道的角度,才能写出生动精彩、具有极强吸引力的稿件。
在创作新闻导语时,记者可以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具体包括描写、议论以及抒情等。不同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不同,给受众的感受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议论可以调动受众的积极性;抒情则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可以在情感层面引起受众的共鸣。记者在创作导语时要结合报道的具体需求,选择恰当的叙述方式,才能通过新闻导语有效地增强报道的效果。以秋季粮食大获丰收的报道为例,描写式的导语可以展现丰收时喜庆的场景;议论式的导语可以吸引读者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而抒情式的导语则可以将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给受众,从而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由于篇幅的限制,新闻导语通常都十分短小,只有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而新闻报道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尤其是大型报道,更是包罗万象。要想以短短几句话准确地反映新闻的内容,就必须从大量要素当中挑选出最为重要的内容。以大型会议、节日之类的报道为例,不仅涉及主办方,还涉及众多的参与者,报道的内容还包括场地、进程、相关单位等等。因此,在创作导语时,记者只能选择关键要素,其他要素则应当放在正文当中进行介绍。比如“‘古都文化节’盛大开幕,各方来宾欢聚一堂,共同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新闻记者在创作导语时,既未突出主办方,也未强调参与者,而是突出“古都文化节”这一关键性的要素,通过新闻宣传增强文化节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前往参与。
在写作新闻导语时,记者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继续阅读。比如,可以结合报道的内容提出问题,但是并不急着于回答,而是引导受众阅读文章,自己去探索答案。比如,在对某著名企业进行报道时,记者可以根据报道的内容设计问题:“这家著名的企业栉风沐雨,从改革初期便已经成立,产品远销海内外,它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在写作导语时,记者并不需要点破报道的对象,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设问,就能吸引受众自主地阅读新闻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件件形象、直观的产品,带领受众了解企业从创立到发展,直到走向辉煌的历史,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再比如关于“探月工程”的报道,在报道时同样也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探月火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后,以飞快的速度进入太空,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它到底飞去了哪里?是否能够成功到达终点站呢?”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受众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进而主动阅读新闻,从中获得大量新的知识。
记者在写作导语时,恰当地采用比喻修辞,可以让导语更加浅显易懂,便于受众阅读和理解。以经济发展类的新闻报道为例,在写作导语时,如果记者只单纯地讲理论,或者采用复杂的数据,又或者采用专业的术语,都会给受众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阻碍,但如果记者采用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比喻,就会让导语显得十分鲜活。比如,“化‘小钱’为‘大钱’,零售产业成地方经济发展‘聚宝盆’。”记者用“聚宝盆”来形容零售产业,生动地体现了零售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显得格外贴切。再比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如果记者在撰写导语时,一味采用官方话语,很难获得受众的认同,但如果用贴近受众的语言进行描述,就会极大地增强导语的亲和力。如“且看‘山鸡’变‘凤凰’,西河村从落后贫困村成为最美文明乡村。”在写作导语时,记者既没有一味宣传政策带来的利好,也没有刻意地采用过于官方化的语言,而是通过十分“通俗”的比喻,来体现报道对象的巨大变化,有效吸引了受众的注意,让受众深刻地体会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
互联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热词层出不穷,这些源于普通民众生活的热词蕴藏着人们对于生活的丰富体验,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可以快速地获得受众的认同。记者在创作导语时,恰当地引用网络热词,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从而更好地反映时代的变化。比如,在撰写关于外卖小哥的新闻报道时,记者可以在导语当中加入“打call”“‘@’了”“嗨”等词语,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对报道对象的关怀,让受众感受到来自媒体的温暖。比如,“新年第一波,给还在工作的5 000名外卖小哥打call!”“市民@外卖小哥,你们辛苦了!”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新闻报道与时俱进的巨大活力,从而成功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和支持。新闻导语写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结合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创新语言风格、表达形式,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让受众在浏览新闻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
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可以使事物之间的差别变得更加显著。在写作新闻导语时,记者同样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报道对象的特征,深化受众的印象。如关于先进技术的报道,记者可以在导语当中通过新技术与旧技术之间的对比,来体现新技术的巨大优势。例如,“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送快递,省时省力又安全。”通过先进的“智能机器人”与传统的“人工”快递员进行对比,来突出“智能机器人”在效率、安全性方面的优势。再比如,“新区旧区,别样两重天。”通过新城区与旧城区之间的强烈对比,来体现城市建设所取得的系列成果,以及“新城区”和“旧城区”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再比如,新闻报道“烈日炎炎,酷热难当,各类冷饮冰糕价格涨得飞起!”“冰糕”等产品的价格之所以不断攀升,正是因为天气过于炎热,记者将天气与商品价格联系在一起,通过“热”与“冷”之间的强烈对比,来体现盛暑天气人们对于冷饮类产品的巨大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导语本身的表现力。
在写作导语时,记者如果能够灵活地引用一些经典名句,或者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让导语显得更有内涵,还可以提升整个报道的品位。以关于教育的报道为例,记者在导语当中可以引用教育名家的话语,或者古代劝人奋进的名言,在提炼导语的同时,丰富导语的内涵。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市教育研讨会正式举行,全市近千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交流。”再比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必须从基层教育着手。”不仅将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而且具有深刻的寓意,也为后续新闻报道的展开蓄足了气力。由此可见,在创作新闻导语时,恰当地运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可以起到“提气”“醒神”的作用,既体现了新闻记者较高的文化素养,又能为新闻报道增光添彩。
导语在新闻报道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闻记者在写作导语时,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技巧,体现新闻导语的独特性,要让受众通过导语了解报道的主要内容,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意愿。除此之外,不同类型的报道,所匹配的导语风格也有所不同,新闻记者需要根据相关的素材、新闻报道的具体用途,精心设计导语,从而更好地突出报道的亮点。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速度不断加快,面对新的信息传播环境,新闻记者需要改变创作的思维,合理科学地创作导语,才能有效突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要力求将导语写得更加鲜活生动,既要体现报道的深度,还要具有一定的温度。因此,在实际写作导语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简洁和反映实际等要求,合理地选用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和事件要素等,还要合理地采用创作技巧,巧妙地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引入网络热词和名言警句,才能通过导语设计显著地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引导力及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