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俊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2)
1945年4 月20 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1981年6 月27 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2021年11 月11 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至此,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有了三个以历史为题的决议。这三个历史决议,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不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内容也有所不同,但却保持着内在一致性,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即是如此。
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在毛泽东1941年所写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基础上形成的。先由任弼时主持起草,后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并先后作了7 次修改。决议共2.8 万字,分7 个部分,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从建党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党的历史,主要篇幅用于对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表现、后果、原因及如何克服的分析,但其重点则是在第一、第二和第七部分中对毛泽东和“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所作的明确肯定和科学结论。
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主要有这样几段比较集中的论述。决议第一部分开篇就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将人类最高智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地应用于中国这样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而又地广人众、情况极复杂、斗争极困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光辉地发展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学说。”[1]73决议第二部分在总结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这十年间党的历史后指出:“尤其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我们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条件的工作,在这十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1]75决议第七部分作出结论,强调“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着重指出:二十四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了,并且还在证明着,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我们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到了今天,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1]111“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坚决相信:有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样三次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必将使中国革命达到彻底的胜利。”[1]111-112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还有一些分散在其他部分的论述中。这些论述概括起来,其要义就是:(一)毛泽东是全党的领袖,确立毛泽东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是这一时期党取得的最大成就;(二)毛泽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代表,他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三)毛泽东的路线是正确的路线,全党必须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
从成为党的一大代表开始,毛泽东一路走来,直至成为全党领袖,这是历史的选择,其地位是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前行和全党的逐步认同中形成的。邓小平曾说,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主要是就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而言的。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但会议明确强调,军事指挥上毛泽东是周恩来的帮助者,政治上则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1937年底王明从莫斯科回国,在王明提议下召开的“十二月会议”事实上对王明的特殊地位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在王明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后,长江局大有与延安中央分庭抗礼之势。这种状况直到次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才有所改变。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准备和展开,党的高层对党史的学习研究愈益深入。特别是此前毛泽东已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方法、前途等问题。毛泽东在理论上的建树和成熟,使党内一些领导人对他彻底折服,对他的领袖地位也逐步形成共识。1943年3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明确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主席,并强调在两次中央全会之间,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的工作的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中央书记处是根据政治局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它在组织上服从于政治局,书记处会议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权。至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体制上得到全面巩固。在此基础上,1945年4 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正式以历史决议的形式将之确定下来,并强调这是党在历史上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大保证”。
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开创者地位。从文本看,决议中并未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而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提法。从党的一大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则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并不是第一个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思路的人,但却是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论述得最精辟、最深刻,在实践中贯彻得最坚决、最彻底的人。他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正因为毛泽东坚持了这样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才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无数次脱离险境,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强调“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我们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条件的工作”,“光辉地发展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学说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学说”。[1]73,75
决议还对毛泽东思想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初步描述和概括,并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大约从1940年开始,党的理论工作者和党中央领导人就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主义”“毛泽东同志的学说”“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等概念,但决议文本中并未使用这些概念,而是用“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路线”“毛泽东的旗帜”等说法。决议第四部分在叙述第三次“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和思想上的主要表现时,也阐述了毛泽东的若干正确观点。比如,在政治上,毛泽东提出,现阶段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个国家的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为主体,既区别于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农民的土地斗争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基本内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因此对农民斗争的领导是中国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基本任务;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应该以乡村为主,可以而且必须建立武装的革命根据地。[1]88-91在军事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的军队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反对一切军阀主义倾向;红军必须同时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现在是生产)“三位一体”的任务,必须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军队内部建立正确的官兵关系;必须坚持战略的持久战和战术的速决战,反对战役战术的以少胜多,坚持战役战术的以多胜少。[1]97-99在组织上,毛泽东提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应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反对单纯军事观点、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平均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坚持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局部服从整体;正确处理新老干部、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以及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干部的关系。[1]100在思想上,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在中国生活的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这种学习又必须是为了用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1]102决议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所表述的以上观点,既是对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初步描述,也是对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的初步概括。
毛泽东曾经说过,把党的历史搞清楚,做一个历史决议,“一方面,彻底了解我党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又一方面,能够团结一切同志,共同工作”。[2]937-938不把历史问题放在党的七大上讨论,是因为“大会的眼睛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不然就要影响大会的成功”。[1]120这样我们就“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2]949也就是说,历史决议的通过为党的七大顺利召开作了充分准备,而其中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肯定则是最重要的准备。七大以党的代表大会的形式再次确认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并将毛泽东思想写进了党章。如果没有第一个历史决议所作的铺垫,这样的结果是很难想象的。
第二个历史决议由邓小平主持起草,共3.4 万字,分8 个部分。决议的主要篇幅用于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正确总结,但重点则是第七部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在决议起草过程中,邓小平明确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3]291,296他还指出:“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3]299这个历史决议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这些思想。
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七部分。第一部分最后一段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我们不应该把一切功劳归于革命的领袖们,但也不应该低估领袖们的重要作用。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4]793决议第七部分开头就写道:“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4]825以上这些评价是符合事实、恰如其分的。
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也不否认杰出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拥有一个成熟的领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标志,也是革命事业成功的关键。列宁曾强调,领袖是一个群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星璀璨,而毛泽东则是其中最耀眼的那个。中国革命几经周折,几乎每次转危为安都与毛泽东的力挽狂澜有关。大革命失败后,是毛泽东率先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张,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上,是毛泽东率先抵制错误军事路线,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广大军民打赢三大战役,终于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毛泽东又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问题上,毛泽东也始终坚定不移、毫不含糊。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不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今天我们的国家还会是旧中国的样子。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3]299毛泽东的功绩确实是第一位的。
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对这些评价,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作为党的领导者,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是必然要求。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发现、分析、解决中国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毛泽东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3]345毛泽东把一生都奉献给中国革命事业。他坚守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保持一种不怕鬼、不信邪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他身上所展现的这种革命的精神品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在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评价中,赋予其“战略家”称谓的仅毛泽东一人。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能够站在历史和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全局的高度,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反思实践、谋划未来。作为理论家,他更是当之无愧。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光辉的著作。“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3]345以他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教育和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
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阐释,并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严谨的界定。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4]826这一界定科学阐明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以及毛泽东个人贡献与党的领导集体贡献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或思想,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是中国的,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要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来,好像它是另外一个东西。”“当然,也可以单独提毛泽东思想,但是一定不要忘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要丢掉这个最根本的东西。”[5]140,141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之源,那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之基。没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的特殊实践,毛泽东思想是不可能产生的;同样,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中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胜利。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毛泽东作出的贡献最大、最卓越,但是党的其他领导人如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4]826把毛泽东个人的卓越贡献同全党的集体智慧统一起来,更有利于人们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此外,决议特别强调了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而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怀疑、否定、反对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
其次,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科学的概括。决议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4]82520 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着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这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4]826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而贯穿其中的则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最后,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4]836,837以上论述观点鲜明,表明毛泽东思想不是一般的思想、学说,而是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毛泽东思想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品质属性,而且还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中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836“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4]836-837
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国内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的一些舆论认为,中国正在进行“非毛化”,而国内也有一些人趁机肆意夸大毛泽东晚年错误,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特别是如何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个历史决议无疑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三个历史决议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共3.6 万多字,分7 个部分。与前两个历史决议不同,第三个历史决议主要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但即便如此,决议仍用一定篇幅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评价,而且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论断。
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决议的第一、第二部分。其中,有这样几段重要论述:“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毛泽东同志领导军民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6]24“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6]26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6]32-3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6]33
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所作的上述评价,虽然用字不多,有的地方是对第一、第二个历史决议观点的重申,比如说毛泽东领导军民“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等。不过,如果把决议的第一、第二部分贯通起来看,相比前两个历史决议,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又有所深化。
首先,决议明确提出“两次结合”,并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不断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鉴于苏联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和苏共二十大所揭露的斯大林的错误,毛泽东及时提出“以苏为鉴”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强调:“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7]23-24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八大前后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6]33由此,党迎来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在这“两次结合”中,毛泽东无疑都居功至伟。
其次,决议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分成两大历史阶段,分别对应党的历史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时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断限和分期问题,而是涉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内涵理解的视域和方法问题。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是党的十三大报告。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8]56此后,党的十五大报告又强调,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9]9与党的十三大和十五大的报告相比,决议认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不是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较长时间实践和理论的艰苦探索,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继续。对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这样的理解,一方面凸显了这次飞跃自身所呈现的更长的历史过程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了毛泽东思想所包括的“革命”和“建设”诸多内容的整体性和内在统一性。
最后,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并突出了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6]33第二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界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4]826而第三个历史决议则在“运用和发展”前加上“创造性”三个字,其所突出强调的是,毛泽东思想并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性的运用和发展,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是“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6]26,33明确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一个亮点。从第一个历史决议特别是党的七大对毛泽东思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出系统阐述,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由于苏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有不同意见,在党的文献及领导人的讲话中往往不再提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和命题,而代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个历史决议虽然对毛泽东思想作出更为完整准确的概括,并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但仍未将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联系起来思考并作出更高度的理论概括。第三个历史决议则做到了这一点。它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定位,不仅标志着党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深化,更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指出:“这次全会《决议》思想含量、知识含量十分丰富,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都很强。”[10]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也是如此。与前两个历史决议不同的是,这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为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而作,它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更长远的历史跨度、更宏阔的时空场域中来审视和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虽然着墨不多,但从思想内涵来看,它不仅继承和坚持了前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而且有了更新的视角,得出了更深刻的结论。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毛泽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标志性人物。毛泽东思想是他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早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11]9对党的历史上这样一位人物、这样一种思想进行评价,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因为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3]299党的历史上的三个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都很好地把握和处理了这个问题。如果把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与评价同苏联解体前苏共的做法作一个比较,我们就不能不感叹这三个历史决议所体现出的远见卓识和深刻价值,不能不感叹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伟大。
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对历史进行评价的首要原则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时反复强调,“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2]938“必须全面看,这样研究党史,才是科学的”,[12]406“这才是实事求是”。[13]95邓小平在主持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也强调,对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这个决议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3]292,307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第三个历史决议时同样强调和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他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6]111正是由于始终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必然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为什么要对历史问题作决议?这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使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全党今后的任务,就是在弄清思想、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团结……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1]110第二个历史决议最后一部分的标题就是“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4]837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第三个历史决议起草情况作说明时明确指出,决议把着力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6]112可以说,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三个历史决议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如何增进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呢?理论上必须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这是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思想基础;组织上必须确立核心,这是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根本保证,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4]310三个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无疑为我们树立了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光辉典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我们担负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这样,我们的前途才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