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坤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 西宁 810000)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是抵御艰难险阻的动力和支柱。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这是党的红色资源和精神瑰宝。“两路”精神是党的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彰显了藏汉守望相助之情、西藏经济发展之态、西藏文明进步之势,更是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在开启新征程之际,为更好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尤其是助推交通强国战略早日实现,必须大力弘扬和践行“两路”精神,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不竭的精神给养。
精神归属于意识的范畴,而意识来源于社会现实,这就表明精神的形成并不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发展完善由理论、文化、现实等三方面因素构成,具体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路守路养路实践。
“两路”的修筑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修筑而成的,筑路成员的构成有解放军、职工、民工(包含汉族、藏族、回族、苗族)等,这就意味着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各民族共同修筑的“两路”必然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因子,在马克思观点中哲学的作用不啻是通过探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对世界进行全面、科学的阐释,核心和灵魂在于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后去改造世界。这种特性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得到极大的彰显,它不仅能够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同样能够通过建设巩固政权。首先,蕴含着鲜明的政治性。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在1951年5月23日签订,可这并不意味着党的军队全部进入西藏并在西藏站稳了脚跟,这才是一个开始。而党要想稳固西藏,将协议全部实施就必须打通西藏与祖国的道路,由于落后的道路状况,只能依靠牦牛将物资驮运进来,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造成进藏的部队无法得到及时的补给,面对缺乏物资的人民解放军,西藏曹鲁康娃·泽旺饶登曾幸灾乐祸地对张国华将军说:“张司令,饿肚子比打败仗更难受吧!”[1]反动派甚至为了阻碍进军任务,命令西藏群众不许卖粮食给解放军,企图利用这样的方式来逼迫解放军放弃进藏。由此可见,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修建十分重要,它关乎到党能否顺利进藏和稳藏、巩固西南边疆和祖国统一等政治层面的问题,陈明义在向当时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汇报修路相关事宜之时,刘伯承语重心长地说:“保障交通运输的畅通是和平解放西藏的关键,作为军参谋长留在后方负责搞修路、搞后勤这一摊子,任务十分的沉重!但是,从某种意义上看,修路保持道路畅通比打仗更重要。这就叫做解放西藏政治重于军事,经济重于战斗。”[2]1952年3月15日,西藏军区党委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西藏的公路建设关乎西藏各方面工作的推进,如果不加紧建设,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政治上的不安定”[3]。因此,中央下令加快推进“两路”的修建,修路卫国的因子埋在了每一位筑路者心中,在他们看来这好比“学好文化,为今天修好国防公路,为明天建设国防军。”[4]筑路已经成为政治任务,每一位修路者都有高度的政治意识,这也是“两路”精神的重要因子。其次,蕴含着鲜明的科学性。新中国成立前,在青藏高原筑路几乎不现实,有的也只是失败的案例,在这样前途未卜的情况下,第一批登上青藏高原的踏勘者们坚持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那就是实地勘察、多向人民求教、多进行比较,就这样他们一共从昌都到拉萨的线路的勘察中共派出八个踏勘队伍和四个测量队伍,最终在七次踏勘中作了详细的比较选定了一条科学的路线[5]。勘测队伍正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地调查,才为公路的修筑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这种求实的精神也印刻在“两路”精神之中。最后,鲜明的宗旨性。回溯党的百年历程,人民是支撑党迎难而上、乘风破浪的不懈力量来源,人民是党的根系所在和宗旨根本,为人民谋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共产党成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改变也是紧紧围绕着人民,修建“两路”的最本质的出发点是要解放人民于落后、封建的生活,解放之前的西藏物价高涨,外面几块的东西到这里就翻几倍,根据当时人的回忆,在西藏解放之前,西藏的黑河镇一小块茶叶十分的珍贵,它当时能够卖银洋四元五角或者换一只羊,不仅是茶叶,青稞的价格也十分昂贵。[6]并且人民的生产工具也十分落后,更加剧了西藏经济社会的落后。为改变这样的状况,中央决定修筑“两路”,改善人民落后的生产生活状态,公路使得一些农业生产的物资,如化肥、农药、建筑材料、拖拉机等进入西藏[7],改善了西藏的生产状况,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人民出发的宗旨性一直流淌于“两路”的一代代交通人心中。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不断形成的,刻有本民族特点的恒久性的积淀。一个精神越是符合民族特点,越是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越拥有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在“两路”精神当中寻找到“印记”,比如“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精神的内核其实是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之情,这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异曲同工之处。“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拼搏奉献精神,在《易传·象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有文天祥的呐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与“天下为公”“天下之人皆相爱”的思想的内核是一致的,都期望建立一个团结和谐的国家。而军民一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以人为本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将群众与君王比作水与舟,认为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突出了人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孟子一直认为百姓、国家、君王之间排序应当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深映射在“两路”精神当中,这是因为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特性”,这已经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也是塑造中国人自我意识的内核[8],是“两路”精神传承弘扬的文化积淀和支撑。
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筑路、守路、养路的丰富实践。首先,对于苦难和死亡并不惧怕的大无畏精神来自于修筑川藏、青藏公路的客观环境,进藏公路的修筑都是在高海拔地区,气温底下,地势严峻,就连完整的地图都没有,只有粗糙的简要地形概要图。正是在这样极具挑战和困难的情况下“两路”从最初的勘测、修筑、物资运输,到后来的设道班守路、养路等艰苦奋斗的经历炼就了“两路”修筑者骨子里不畏惧困难和生死的品格。其次,对于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的情感则是在不断的攻坚克难中、心怀群众的生产、生活中逐渐生成的。原西藏军区政委陈明义曾指出,“交通运输和修路任务事关进藏能够圆满完成甚至提前完成”[9],因此加紧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程,更是事关国家边境巩固、祖国统一、促进西藏繁荣发展的政治任务。于是,筑路部队号召战士、修路职工、民工加紧完成党交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加之十八路军加紧修筑进度,终于在1950年8月26日,提前将川藏公路通到了甘孜州境内,同年12月1日,又修到了甘孜以西90余公里的马尼干戈。正是在顽强拼搏的精神之下,川藏、青藏公路能够按时通车,和平解放西藏的事业也顺利完成。最后,对于精神所体现的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民族团结一致则来自于公路的修筑依靠的正是坚定的群众路线。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军队的光荣传统,在修路之初部队就严格遵守“不吃地方”的规定,哪怕在补给没有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他们宁愿吃野草、喝雪水也不会去损害人民的财产。不仅如此,在藏族同胞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会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们。坚定的群众观让藏族同胞感受到了来自党的温暖关怀,他们逐渐对解放军敞开了心扉,帮助部队修筑铁路,甚至藏族妇女曲美巴珍宁可自身淋雨也绝不让给修筑队的物资受损。“两路”的修筑是在党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它鲜明体现了民族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实践,这种共同意识流淌在“两路”精神之中。
“两路”是指川藏公路、青藏公路,这两条公路是在1954年12月25日通车的,这两条进藏的公路打通了内地与西藏的连接,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发表重要讲话,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10]通过二十四个字将“两路”精神高度凝练,一方面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开辟“两路”历史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两路”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两路”精神鲜明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也将党一心为民的情感展露无遗,这是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所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
“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在国家治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治藏、稳藏的前提则是要将内地与西藏连接起来,修通两地之间的公路,实现物资和人力的畅通无阻,最终达到巩固国防、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两路”修建以前,西藏交通十分不便,车辆无法通行,藏商只能自己背着货物穿梭在崎岖的道路之间,不仅如此还要提防土匪抢劫,晚上也只能宿在村民家中或者悬崖下[11],这样恶劣的交通条件加深了西藏与外界的阻隔,那时从四川、青海到西藏甚至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高昂的运输成本也不利于西藏的经济发展。相较于经济的发展,修建好入藏之路更具有政治意义,由于西藏深处内陆,交通的不便让其不利于管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表明如果西藏交通不便的问题不解决,祖国统一、巩固边疆、改善西藏人民经济生活等工作将很难顺利推进,为此毛主席指示:“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今年五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于十月以前占领全藏。”[12]正是怀揣着一颗修路卫国之心,让奋斗在修路一线的人们不顾恶劣的自然环境,深入森林、悬崖、泥沙、急流当中,他们中有为了抢修公路而付出生命的先进党员张福林、有不顾怒江天险穿梭悬崖的崔锡明、有将青春奉献给雪域高原的徐松荣副总工程师。他们的职业并不相同,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修好公路,护卫祖国,第一测量队的口号便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以苦为乐,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13]也是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公路建设者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让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按时通车,也保证了党进军西藏任务的顺利完成。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彰显了公路建设者们在雪域高原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强品格,是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于一体,鲜明展现了“两路”建设者们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建设国家的无私奉献、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这是他们身上最鲜亮的“底色”,也是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和责任,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曾忘记自身的使命和性质,它是为人民的幸福自由而奋斗,没有丝毫个人利益的政党,它是紧紧依偎在人民群众周围的“群众党”,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党与人民群众是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面对由于交通不便而导致西藏人民经济社会等落后的现状,党动员广大战士、工人、技术工程师等人员奔赴“两路”修建一线,在他们的心中修好公路就是在践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初心、让国家繁荣富强的使命。面对无人踏足而在地图无法显示的西藏地理、地质状况,仅仅在康藏公路这一段就先后派出了10余个人的探测队共600余人进行勘测,这些队员几乎将康藏高原的雪山、草原、悬崖、峡谷都走遍了,由于物资短缺他们有时甚至要挨饿。更是从人民生产生活的长远利益出发,他们在选择公路线的时候选择了海拔低、人口密度大、农业发达、矿石资源丰富的南线[14]。交通工程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巨大的任务,为了不损害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在修建之前就强调不许占用地方的资源,遇到困难要自己解决,修路部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自己去挖野菜吃,哪怕物资最短缺的时候他们也从不触犯纪律。正是秉持着这一原则,筑路部队有时面对物资短缺的情况会饿着肚子干活,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排除万难向大自然开战,据统计当时“挖掘路基的土石方一共有2900多万立方米,这个换算后相当于一条1300里长15米宽3米深的运河,如果将全线挖出的岩石堆在一起,可以垒成4米高1米厚的石堤”[15],这股力量来自于为人民谋求美好生活的初心,让他们乘风破浪战胜一切。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守路、养路的事业之中,士兵们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一个个哨所,他们伫立在雪山之中,只为守护这条保障西藏各族人民生活的道路。“两路”修建者们一心为民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品格,蕴含着一枝一叶总系民的宗旨意识和坚定不移的群众观,鲜明展现了“两路”修建者们为人民不惜一切、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实践,这是每一个修路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原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共产党百年征程最形象的比喻,革命的道路注定不会是一路平坦的,党历经一次次风险挑战、艰难险阻却又奇迹般的一次次挺过来,并在苦难而光辉的岁月中淬炼出党不懈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是岁月和奋斗赋予党的顽强意志,更是内在品格的凸显。“两路”的修建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困难重重和前途未卜,其中遇到的“拦路虎”有许多,比如随时可能崩塌的冰川、难以挖掘的千年冻土、经常性的塌方问题、大面积的沼泽,在二郎山道敏拉山路段筑路,必须要越过其中的几十条大小河流,还要通过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难题,工程的难度可以说非常高。可就是在这样的建设基础条件下,不服输的修建者们就在悬崖中间开山筑路、在急流之上架设桥梁、克服一个个“拦路虎”。当时负责川藏公路修建的第一测量队的回忆,“凡遇造桥之处,无论民工和队员,大家一起动手,曾经有一段六公里路程,我们就‘造’了四次桥,过了五次河。”[16]更甚于此的是,曾经有79名战士不分白昼连续加班赶工5天,目的就是将塌方的路面清理干净,他们以一把铁铲,弯下腰在争分夺秒地工作,雨水、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可他们却心系是否能按时通车。[17]正是这种不懈奋斗的优良作风让“两路”的修建者们在有着“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建起了公路,创造了中国在高海拔地区修建公路的奇迹。广大党员更是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将青春挥洒在青藏公路上的慕生忠将军,他带领筑路大军用简陋的工具,一铲一处的将公路从格尔木修到了拉萨,他的信条便是将全部生命贡献给青藏线。以慕生忠将军为首的修路者们身上所体现的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将“迷雾”一般的青藏高原探清、摸透,筑起了一条以精神为奠基的高原公路。后来的养路工人陈德华继续发扬扎种优良作风,坚守工作岗位60余年不停歇,被誉为“天下第一道班”和“雪山铁人”。“两路”建筑者们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彰显了他们坚忍不拔、英勇斗争的扎实优良作风,蕴含着他们果然坚毅的意志和政党先进性品格,正是这种内在不服输的品格让他们创造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筑路奇迹。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所面临的是更加深刻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是未知,更需要发扬这种优良作风,才能够在未知中创造属于中国通往现代化强国的“金桥”。
中国历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作,这是因为民族问题关乎祖国统一、人民团结、边疆稳固、社会问题、国家长治久安。并且,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这也包含少数民族改善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在马克思看来交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交通便利则该地区的社会也会随之发展,在川藏、青藏公路修建之前的西藏交通十分的落后,由于运输货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则导致西藏有些地理环境更加恶劣的地区“乱石纵横,人马路绝”。为了加快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毛泽东在为康藏公路开工题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18]。在毛主席的号召下,筑路者们努力拼搏在修路第一线,经过四年的努力将路修成,使得原先由于交通的闭塞导致西藏偏远地区的物价昂贵和物质匮乏,在“两路”通车之后,道路变畅通了、物价也随之降低,藏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如此,当地的藏商再也不用晚上背着货物翻山越岭,还要担惊受怕土匪的抢劫,他们可以在平坦的道路上运送货物。在筑路的过程中部队战士们一直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藏族同胞生病了,部队就及时给他们进行治疗;如果他们肚子饿就招待他们吃饭,这让藏族同胞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情。他们拥抱战士、向他们展示舞蹈,或者就是简单竖起大拇指来表达他们的赞扬与感谢。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人民解放军与藏族同胞的心灵是相通的。”[19]对藏族同胞的亲切关怀让党的民族政策很好地在藏族人民之间传播,这条雪域高原公路也成为藏汉团结一心的见证。“两路”的修筑是在军工、民工、修路职工、藏族同胞等共同努力之下修建而成的。公路的修建必需保障物资的运输畅通,但在西藏,历来都有驮畜不出县境的习惯,但是为了能够让党的交通事业顺利推进,西藏各族人民曾先后赶着二十多万的牦牛和骡马,将全国各族人民援藏的物资运到施工地,这解决了物资运输的燃眉之急,有力推动工程的进度。“两路”的修筑更是展现了中华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之情,踏勘队长余炯在踏勘一个峭壁之时踩空了,正在命悬一线之时是藏族同志洛将泽将自己的臂膀伸出来,让其踩着他的手掌才挽救了其生命[20]。在筑路、守路、养路的长期岁月中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这使得“两路”精神更加的丰富和充满温度。“两路”修筑中各民族团结一致的风貌彰显了党的民族政策,蕴含着中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底蕴,鲜明展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同团结奋斗实现美好生活。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发展成果也由各民族共同享有,这就要求必须发扬团结一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在不懈奋斗的实践中凝结而成的红色基因,更是走好新征程的精神“营养剂”和实践动力来源。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必须要以学懂弄通为基础、以挖掘构建资源载体为关键、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为支撑等将党的红色基因和宝贵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研究阐释是认识把握“两路”精神、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基本前提,新时代弘扬传承“两路”精神要以学懂弄通“两路”精神为前提。首先,要对“两路”精神的形成过程、精神来源、丰富内涵和价值底蕴等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尤其要挖掘其理论底蕴、阐释理论合理性,并将其转化为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通俗语言、鲜活形式、丰富内容。一方面,“两路”精神的形成、发展、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跨度从筑路、守路、养路一直至今已有68年,经历了党的建设、改革、新时代等历史阶段,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交通运输发展、民族地区治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由此,“两路”精神是建立在中国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基础之上形成发展而来的,只有厘清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依据,才能更好地进行宣传阐释。另一方面,“两路”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涵盖的精神有几十种,要厘清“两路”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和地位,尤其要明晰“两路”精神在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这样有利于有的放矢地继承和发扬精神品质;此外,建党精神作为精神谱系之源,也要弄清“两路”精神与建党精神之间的关系,挖掘“两路”精神如何更好地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之上进行自身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两路”精神,也有助于进一步地弘扬传承。最后,“两路”精神的传承弘扬的关键在于要立足当下实际,这就需要深入探析精神的内涵中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探究其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的功能,将其与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立足实际将有利于传承弘扬“两路”精神。
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物质,对于精神的传承弘扬必须找寻一个具体的物质载体,将抽象的精神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质表象,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构建“两路”精神资源载体。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彰显“两路”精神的历史遗迹等,比如修筑时搭建的工地、过江的溜索、爬山的栈道等,要做好对其的保护修缮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中的积极作用。青海省格尔木市的慕生忠将军纪念馆,慕生忠将军是青藏公路修筑的贡献者,是他带领数千人用粗糙的工具修建公路,切实能够感受到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川藏公路纪念馆、青藏公路纪念馆只有深入挖掘和科学修缮这些遗址遗迹,让人们通过实地参观走访,真实、深入感受当年筑路者们修路、生活的场景,实地真切感受当年修筑者们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两路”精神还有许多待被发掘的丰富资源,比如可以开拓新的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充分利用各种实物来宣传阐释“两路”精神,深入挖掘体现“两路”精神的英雄人物、图片文字、日记史料等资源,让人们通过遗迹遗址重回那个时光,感悟精神带给自身的伟力。最后,利用新科技,比如VR、4D影院、投影等将修筑“两路”的经历模拟化,让人们真切感受修筑的艰难,真正将“两路”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两路”精神是党重要的红色资源,彰显了党的宗旨、性质、品格,传承弘扬“两路”精神不啻有利于推动交通强国建设,更有助于党的革命精神的弘扬发展。而精神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层面的事物,它的传承弘扬必须依托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才能够有效得到弘扬传承。一方面,将“两路”精神的传承弘扬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当中,依托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内教育有利于巩固“两路”精神传承弘扬成果,并在时间跨度长、主题明确的学习中有利于进一步聚焦“两路”精神的丰富内涵,凸显“两路”精神在党史中的重要地位和精神内涵所体现的初心与使命。另一方面,依托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学习机制,可以利用“两路”通车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学习机制,通过参观纪念馆、话剧表演、诗歌朗诵、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来加强“两路”精神学习、研究,提升“两路”精神的教育效果和宣传影响力。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精神谱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奋斗中形成的,是党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资源,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拼搏奋进的精神动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需继续以“两路”修筑者们为榜样,将“两路”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将爱国之情、忠党之行、爱民之心、拼搏之劲、奉献之举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让其燃烧火热的生命,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为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和顽强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