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底蕴 文化意蕴 人民涵蕴
——学习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

2023-01-23 03:33刘有升潘颖琦
青藏高原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西藏中华民族民族

刘有升 潘颖琦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深切关心西藏人民、高度关注西藏工作,先后三次赴西藏考察,研判国内外大势、研察文化价值意义、研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具有高度政治性、文化性、人民性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福建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练兵场,特别是他在福建的工作经历为当前治藏方略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亲自带领援藏干部进藏,并于当年确定福建援藏的具体项目。20多年来福建援藏干部在西藏留下了福建路、厦门广场、福州街等,福建的援藏传统和援藏精神在习近平的支持下一批批传承下来。2011年,习近平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进藏,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与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特殊节点上,习近平再次踏入西藏这片广袤的土地,为新时代西藏发展指明了方向。实践没有终点,理论思想历久弥新,系统地研究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西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底蕴深透时代背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交融,西藏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关键性。对内而言,西藏关系到我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方面具有重要现实作用,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对外而言,西藏地区战略地位独特、民族宗教特殊,国际格局风云变化下西藏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点。“印太战略”“加勒万河谷冲突”等事件,皆可预见插手西藏事务将会成为敌对势力延缓、遏制中国发展脚步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西藏工作要具备政治思维、政治视角。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政治底蕴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从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政策制度三方面把握西藏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所蕴含的真理力量,是实现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们党历代领导人治藏方略的承袭发展,这是政治底蕴最本质、最基础的呈现。一方面,该论述肇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认为民族问题的核心点是民族平等,倡导各民族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1]列宁在前者基础上深入探究,得出社会主义要在消灭各民族间任何隔离状态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融合的结论。[2]上述理论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优越性、先进性。习近平在西藏的现实土壤中发展了这一理论,强调“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3]这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青藏高原扎下了根。另一方面,该论述是对党的历代领导人治藏方略的接力探索。有学者将党的治藏方略划分为奠基、塑形、丰富三个阶段。[4]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党历届中央集体在“时”与“势”的变化下对西藏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重视“西藏的发展与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根据已有治藏经验,习近平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新时代治藏方略,实现工作原则从“六个必须”到“十个必须”的意义升华,强调西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二)党的领导所创造的历史成就,是实现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其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6]把党的领导贯穿西藏工作的全过程,是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体现在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和平解放赋予西藏发展新起点、民主改革开启西藏新篇章、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助推西藏高质量发展。上述事例集中指向一点:即社会主义新西藏要发展,党的领导必坚持。其二,伟大成就离不开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创造当惊世界殊的历史成就。党的初心和使命直指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党内政治文化通过伟大建党精神展现出来,伟大建党精神又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比如,在西藏工作中,一代代援藏人员在“孔繁森精神”“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指引下谱写出催人奋进的援藏精神赞歌,促进雪域高原发展的同时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丰富了伟大建党精神。

(三)政策制度所标识的国情民情,是实现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基石

多元化民族体系是我国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我们现实国情的体现。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西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习近平关于援藏工作重要论述奠定了政治基础。一方面,“中央搭台”,援藏工作为西藏发展提供磅礴合力。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对口援藏是治藏方略中一项特色之举,主要体现为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宏观把控、中观调动支援力量、微观释能援助资源的政府行动机制。[8]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高度关注援藏工作,指出:“中央关于援藏的决策非常英明,要坚决贯彻”。2020年,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重申援藏工作对西藏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援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要矢志不移地贯彻执行。援藏工作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下,积极发挥党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西藏发展搭台引资。另一方面,“西藏唱戏”,自我奋斗为西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西藏发展既要聚合力也要增活力,必须充分发挥西藏各族人民的主体性作用,努力打造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机结合的援藏工作体系。西藏之治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当代中国族际整合、解决西藏问题的一大特色。

二、文化意蕴深描价值意义

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兼具“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气度,秉承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民族文化诠度,包含文化共同体与民族共同体相契合的民族工作向度。文化自信、文化规律、文化认同,三者相互贯通、相互支撑,阐述了文化对西藏发展的价值意义,串联起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文化意蕴。

(一)坚定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民族气度

中华民族川流不息的文化江河是中国自信之源泉,百卉千葩的历史文明赋予中华民族有礼有节的文化气度。自信是介于自卑与自负之间一种良好的文化状态,习近平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主要表现为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从文化立场角度看,习近平强调:“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9]面对西方世界试图凭借“资本逻辑”产生的话语优势,打造利于资本发展的“文化共相”,妄以此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时,我们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比如,主动挖掘藏传佛教内蕴的爱国基因,激活宗教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功能。从文化态度上看,文化自信不是“自我主义”,而是在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黄金法则,也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实践证明,文化自信与其包容开放程度成正相关。比如,八闽文化跟随援藏干部走进西藏,主动适应西藏人民的话语习惯和选择心理,描绘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繁荣景象。

(二)深刻的文化规律标识民族文化诠度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准是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人类有效开展活动的前提。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性,辩证唯物主义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揭示文化发展规律,要求文化建设要透视本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习近平对文化规律的切实遵循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其一,保护文化根脉就是存续民族精神之源。美丽西藏的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使西藏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之一。国家运用多种手段保护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八廓街便是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缩影,映照着援藏一家亲的大局。其二,文化发展是自觉建立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文化创新和创造体系。如今的西藏在擦亮传统文化名片的同时更加注重塑造民族特色,在保护传统中铸就经典,以期达到筑巢引凤效果。比如,运用西藏传统文化唐卡漆画勾勒西藏发展变迁、援藏一家亲等时代画面,增强文化与民族工作的贴合度,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高度的文化认同建构民族工作向度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0]以文化认同形成的稳定社会心理基础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有利于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一方面,“缘由容纳,而成其大”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向度。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衍生出线性的“血缘—地缘—文缘”价值序列,并实现了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跃升。新时代做好西藏工作要积极发挥文化共同体的价值整合与创造作用,尊重西藏优秀文化所涵养的独特价值标识。另一方面,“缘由博采,而成其久”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序向度。习近平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1]现存大量考古研究证明,藏族先民与其他兄弟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在血缘、语言和文化上有着密切交往联系。比如,文成公主进藏实现了汉藏文化的交互共生和价值互鉴,迄今仍被西藏人民纪念歌颂,成为汉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底版。

三、人民涵蕴深析唯物史观

与旧哲学对人的漠视相比较,马克思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人,其唯物史观的思想精髓体现在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2]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始终将“人民性”贯穿各个发展阶段,并将如何回答人民在历史、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区分不同历史观的根本依据。在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中,人民的基础性、主体性、创造性在站稳立场、立足“两点”、实现飞跃三者相互发酵中,得到最大限度地彰显。

(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习近平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3]站稳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可以从经纬两个角度看。就时间范围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纵向延伸至西藏发展的各个时期。民主改革终结了封建农奴制,自此西藏真正成为人民的西藏。1951年至1978年,党中央集全国之力调派3万余名干部赴西藏工作,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先后7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取得的发展成就空前未有。西藏70多年来实现的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缩影。就空间范围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横向铺陈至西藏发展的各个方面。经济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基础衡量标准,但只有经济是远远不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应该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西藏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摒弃了农奴逻辑对西藏人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异化,逐步形成与经济进步相匹配的全面发展体系。尤其是西藏的生态领域,习近平多次表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西藏的生态状况对我国生态安全、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如今的西藏生态系统整体稳定,人民生态环境权益不断提升。

(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立足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现实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代西藏发展的根本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西藏现实,审时度势地对西藏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进行了回答。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西藏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十个必须”,其中一点就是“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5]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经略西藏70多年,始终将“民生”“人心”作为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西藏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党带领人民创造彪炳千秋功绩的重要原因。立足“民生”“人心”,既反映了党中央始终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西藏工作的内在价值导向,又凸显了富民兴藏、夯实基础的重要治藏原则。

(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实现一跃跨千年的历史飞跃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16]习近平“无我”的人民情怀,在实现千年历史飞跃过程中表现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一方面,西藏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民族”的全面小康具有普遍意义,同时赋予我国民族工作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责任。小康西藏需要回应西藏人民的切实关切,引导他们进行正向价值选择,惠及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主体意义上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小康西藏突出标准特殊性。西藏的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均具有自身特点,习近平充分考量后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国一盘棋,但标准不能一刀切。西藏不能照搬内地的标准,不要强化生产总值导向,而是要突出民生导向。”[17]针对西藏的特殊性,党中央始终坚持“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18]这一原则,赋予小康西藏特殊标准。西藏实现一跃跨千年的历史飞跃,是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在西藏的成功实践,是社会主义人民性的突出体现,也是习近平人民情怀的高度彰显。

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以国内外两个场域发展变化为政治切入点,以挖掘文化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以深厚的人民性为鲜明底色,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又是站位新时代、新环境的伟大理论创新。当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已擘画,西藏发展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更加自主自觉、全面深入地领会贯彻习近平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紧抓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战略时机,奋力谱写出西藏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猜你喜欢
西藏中华民族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