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冰,刘 颀
(1.合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37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2]17,这就为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实现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 “变轨超车” 指明了方向。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有利于把线上学习的优势与传统思政课面对面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督、促进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形式上, “面对面” 与 “键对键” 相结合将线下教学临场感强、及时引导反馈与线上教学自主灵活性、个性化、差异化结合起来;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师生、生生交互,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近年来,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迅速推广与应用,就在于其上述优势实现了对 “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形态的多元化整合”[3]259,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实效性。同时,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教学内容设计忽视彰显价值引领,线下教学过多依赖技术手段,学生学习浅层化、功利化,考核评价流于简单量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及流程设计;突出教学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自我建构和全员互动社会化建构相结合;强化动态化、立体化、多元化考核,让现代信息技术 “武装” 起来的思政课真正释放 “教” 与 “学” 的能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政治任务,彰显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的根本旨趣,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价值性。其教学内容不是政治口号和空洞说教,而是一个学理逻辑严密、知识系统规范、理论严谨周密的科学体系。这决定其不同于一般以知识传授、技能习得为目标的知识型课程,而是追求掌握基本知识之上的情感认同、价值塑造、信仰生成以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具有价值抽象性和实践指向性的高阶目标。因此,在混合式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上,要坚持 “内容为王” ,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与融合,以政治性引导学理性,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将价值引导融于知识传授之中,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推动观念内化与行为外化的同构,促进学生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行为习惯的跃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遵循。
把道理讲深,需要逻辑严密的学理性作为支撑,讲授内容要有思想的深度、理论的厚度。把道理讲透,需要以严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科学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和线下实体课堂教师精讲是混合式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各负其责:前者主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逻辑关系、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后者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均要坚持 “内容为王” ,把道理讲深、讲透。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一般以自建为主,引用外部资源为辅,形式一般为1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既遵循教材内容、体系和逻辑,又敢于突破教材章节内容之拘囿,将课程内容细化设置为层层递进具有逻辑关联性的若干主题;既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又兼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生动性和亲和力;既有整体内容的科学谋篇布局,又有重点内容突破和难点内容解析。许多政治术语、原理、结论,学生耳熟能详,但 “熟知并非真知” ,他们普遍缺乏理论深思,需要教师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9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清楚原理背后的学理,讲明白结论背后的逻辑,讲透彻道理背后的规律,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增强理论说服力。
讲活道理关联思政课的教学效能,是检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试金石,是讲深、讲透的落脚点,也是推动思政课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升华的关键所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要把道理讲活,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学生关切。作为关乎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理想信念的教学实践活动,思政课必须立足学生实际,观照社会现实,回应学生关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才能说服学生、引领学生,使其内化观念、外化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2]15, “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2]20。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了解线上教学学情,精准了解学生现实关切,把握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进而把学生存在的疑难困惑、关注的热点问题融入线下课堂教学,在解疑释惑中引导学生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任务,实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二要挖掘鲜活素材,创新话语表达。思政课讲活道理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挖掘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鲜活素材,运用最典型的案例、最鲜活的事件、最生动的人物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宏大叙事的理论因具体而微的故事而变得鲜活灵动,在陈情的感性语言与说理的理性阐释有机融合中,生动而深刻地回答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学生在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的内在矛盾运动中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倡导并得到广泛认同,其源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强调学生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和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建构者,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包括个体对外部信息主动辨别、判断、选择、吸收、建构以及基于特定社会情境,通过人际协作和社会性交往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即个体的自我建构和社会性交互建构相结合的过程。上述理念也符合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表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 “内发” 与 “外铄” 相互影响的结果,且任何外部影响与教化只有经过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创造才能内化生成、外显于行。 “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6]251“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和 “构建良好交互学习环境” 两个方面进行。前者主要通过各种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个性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我建构);后者则是通过各种生生、师生深度参与等互动探究活动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社会化情境和条件(交互建构)。
线上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设计,要能够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个性发展需要、学习兴趣和现实关切来组织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提前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基本学情,收集学生对每个专题关注的问题,征询学生偏好的线上互动方式,以此为依据 “按需供应” 丰富、开放、个性化、新样态的课程内容,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线上自主性、个性化和互动性学习需求。同时,线上教学资源和活动应保持动态性和开放性,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情境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良好的线上学习效果。一份 “理想” 的线上小测验或小作业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和评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效,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作业评估自己的收获与不足,获得更牢固、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理想” 的作业应该具有选择性、开放性、个性化、梯度性、挑战度等特点,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自我选择、自我创造和自我建构。线上自主学习是一段相对 “孤独” 的学习历程,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考验,教师采取一定的线上学习的激励和督促策略(如及时发布课程学习任务提醒、公布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及排名,展示优秀学生作业并给予积分奖励等),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线上自主学习更可持续。
课中依托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进行面对面教学是思政课混合式课堂的核心环节,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解决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存在困惑和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通过生生、师生协作,通过讨论、交流、互助进行社会行为能力训练,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弹幕式参与、探究式投稿、激励式红包、即时性小测、合作式学习等活动,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全覆盖,让学生沉浸式参与,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其中小组讨论式合作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将学生学习行为从线上自主学习个体行为转向线下协作互助群体行为,学生带着线上自主学习的成果(收获与困惑)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互动,同学之间相互启发,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异质观点的相互交锋,个体问题的互助解决,小组学习任务的协作完成,团队智慧的充分激发,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创设了有温度、有情感,师生、生生良好交互,生机盎然的课堂生态环境。这样的课堂环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的内在运动,来自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砥砺,会促使学生将自我建构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诉诸行动,[7]从而在充分交互社会建构中将理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经过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为主的自我建构和课中 “情境创设” “协商会话” 在小组、全班范围内的社会性交互建构,学生已初步构建出各自认识世界、指导实践 “图式” ,为进一步巩固深化拓展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平台及时布置一份综合性、探究性、复杂性、应用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效果进行反思回顾和自我评估。这类作业考查的不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问题的掌握程度,而是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作业进行深度学习,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综合的课程目标。作业类型可以是案例解析、复杂材料分析、小论文、实践报告、原创视频,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复杂的文本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体经验,在较为复杂的情境下进行个性化建构和创造性表达。作业方式可以根据作业类型和难度选择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评价方式一般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促进机制,对 “教” 与 “学” 具有调节、导向和激励作用。传统思政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多重问题。首先是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查。其次是评价方法简单,往往只关注结果性考核,缺乏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导致期末突击、临时抱佛脚等应试式、功利性学习屡见不鲜。此外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仅限于教师评价而忽视学生的评价视角,学生自评、互评缺失。这种考核体系与传统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相对应,不能适应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无法对学生学习产生正向的反馈、总结和改进作用,无法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正确导向作用,更不适应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价值指向和追求的思政课程的教学要求。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要克服传统评价模式的种种弊端,在考核标准上多元、全面、立体,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多重维度考查,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在考核方法上,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多样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考核主体应更加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应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代表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公平、客观。
在我们教学团队制定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案中,过程性考核占比60%,期末考试占比40%。其中过程性考核包括实践性教学考核(包括实践报告、小论文、原创短视频等)(20%);线上学习考核(包括观看慕课视频、参与线上讨论、完成线上习题等)(15%);课中师生、生生互动、成果展示(包括学生发送弹幕、即时投稿、即兴回答、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全班讨论发言等)(15%);课后作业(包括客观题和具有一定挑战度的开放性作业)(10%)。过程性考核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过程性考核占比的提升会使学生把时间、精力用在日常学习方面,注重平时成绩的积累,而不是 “期末季” 的 “临时突击” 。同时,借助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能够及时获取丰富、客观的学生学习状况评价数据反馈,促进教师及时优化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及时矫正和改进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按照理论素养、能力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思政课课程目标,我们教学团队建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多维度综合考核标准,通过课前小测、随堂测试、期末机考等方法考查学生基本理论掌握情况;通过课中互动、专题讨论、作品展演、案例分析、撰写小论文等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小组作业汇报等方式考查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分散性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覆盖每一位学生。分散性实践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或以项目研究、学科竞赛为依托,撰写研究论文、拍摄原创微视频、参与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等活动。实践教学考核既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将理论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素质,实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知识考核与素养考核相统一的立体化、多维度考核。
混合式教学坚持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价、学生代表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实现了传统思政课考核评价以教师为中心向多主体综合考评的转变,考核视角更加多元,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内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依据评价反馈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更好地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考核评价前,师生共同设计制定各项考核评价细则,既为自评和互评建立标准和依据,又对学生学习产生明确规范和导向作用。自我评价主要是学生对各自线上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总结和反思,依据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则着重于课中和课下具有开放性和挑战度的作业,学生依据评分标准对他人作业进行评价,这种互评能够让学生开拓思路、开阔视野、互相启发,在相互对照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小组评价由本组学生对其他组学生的作业、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由组长综合组员意见进行打分,有助于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学生代表评价主要用于实践教学成果答辩考评,由全体同学选出学生代表组成评委团,按照评分细则对各小组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答辩情况进行考核。多视角、多主体评价使考核更加全面、客观,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同学互助、正向激励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