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政 吕强国
渤海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各族儿女不仅创造了可贵的物质财富,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具地域特点与自身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育体”性,还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因子。在提倡“五育并举”,大力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德育功能,促使其与学校体育教育有效融合,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生命理念和养成良好的运动技能及健康行为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广袤的国土上居住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狩猎、弋射等生产生活的需要,各民族群众世代传承,形成了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强健体魄、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如:武术、射箭、毽球、冰嬉、赛马、赛龙舟、摔跤、珍珠球、抖空竹、舞龙舞狮、打陀螺、放风筝等,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还彰显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呈现出鲜明的体育性和民族性。诸如“冰嬉”展现了满族人民在冰天雪地中生存发展的生活智慧;而射箭、摔跤则反映了蒙古族在草原上游牧驰骋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作为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不仅具有鲜明的“育体”性,还颇具娱乐性与趣味性。诸如传统的蒙古族节日“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作为节日名称,其所要传达的意义即为“娱乐”“游戏”。大会上有射箭、摔跤等许多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角度而言,“那达慕”大会也是体育盛会,会上的体育运动项目既有竞技性,又有娱乐性、趣味性,在满足人们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带给人心灵的愉悦,因而吸引着世代百姓广泛参与。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是彰显民族思想及文化发展的“活化石”。透过这些民族体育运动,我们可以充分感知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还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快乐包容、和谐礼让、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等中华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不可替代的德育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堂大多以竞技体育教学为主,侧重于对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固定,体育教学活动大多数是源于西方的体育项目,如体操、足球、篮球、羽毛球等。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多为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拟练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在代代传承中形式、类型不断丰富,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功能,还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广泛性,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将其融入学校体育,可极大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为学校体育教学注入新的资源和活力,为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开展提供更充足的资源性保障。
长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现象。在巨大的升学压力及学业压力下,学生多注重文化课的学习,忽视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而学校体育课堂也多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忽视了体能方面的锻炼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培育,与“全面发展”的理念极不相符,与“立足课程、立德树人、育体育心”的体育教育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经过岁月的沉淀已发展成为具有积极体育价值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增强人的身体素质,还具有刚柔相济、贵和尚中等特点,较侧重于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的锤炼,能使运动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愉悦身心,感受体育精神。若将民族传统体育科学融入学校体育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习生活,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一直以来,学校体育教育内容较为固定,对于学生来说可选择的余地很小。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将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以选修课等形式呈现,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身心发展阶段、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体育学习内容,满足其个性化、主体化的需要,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及主体发展服务。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主要场所。立足课程,结合课程特点传承优秀文化是新世纪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能为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良好的契机,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世代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竞技性与趣味性兼备、群众基础广泛、德育价值显著等诸多优势,能有效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的渠道,丰富体育教育资源,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受地域性、民族性等因素的影响,民族体育运动的实施与推广还面临着必要的“课程化”改造。这一改造正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运动群体所进行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而这一转化与创新也必将为民族传统体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广大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只有他们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富有精神和活力,国家的事业才能够薪火相传,祖国的明天也才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因此,加强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立德树人”视阈下,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习惯以及体育品德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力。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尚未被全面认识,也与此相应,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也非一件易事。对此,首先各级各类学校要转变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更新观念,重视体育教育,体育教学改革才会真正向前迈一大步。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顶层设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设计、前瞻设计,教学改革才会顺利实施。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抓手,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也必须依托课程进行。尽管从宏观上看,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但并非所有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都适用于学校体育,因此,在教学实施上面临着内容选取以及“课程化”改造问题。因为民族体育项目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而每个学校所在地域以及场地、设施等体育教学资源情况又各有不同,项目和体育内容的选取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其次,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每个学校都有数量众多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存在年龄、性别的差异,还存在身体素质、运动状况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课程建设还要充分考虑不同运动群体的体能及兴趣差别,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诉求,尽最大可能地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既能通过体育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尽享体育乐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工作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队伍尚显不足。现有的相关师资主要以武术为主,教师结构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种类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迫在眉睫。对此,学校可以广开渠道,加大教师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除了正常招聘优秀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来校工作,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聘请体育专家或专业的民间艺人作为技术指导,还可以通过遴选优秀教师外出深造,开展校际民族传统体育教师交流等举措提升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评价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学校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段教学结束后对学生所做的评价,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所做的评价,主要用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长时间以来,总结性评价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给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及体育素养的养成带来诸多不利。为改善这一现象,国家适时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科学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改革现有的学生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尤其着重指出要强化体育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与进步,而非仅仅是终结性的考试成绩。因而,在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融合、开展积极的课程建设的同时,也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即“以生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与技能的学习、方法及技巧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力倡导“立德树人”教育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还能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资源及形式,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推动课程建设,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的实施,将对二者的有效融合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