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武术课程育人功能研究

2023-01-21 12:02李婉菁杨敢峰
武术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武术学生

李婉菁 杨敢峰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1 研究缘起

武术作为中国民族的宝贵遗产,在华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吸收了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孕育出独具一格的运动风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其健身功能也已被社会各界贤达和天下有识之士普遍认同和接受,并多用于育人。“武术进校园”工作是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达成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任务,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重要举措。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学校武术课程的育人功能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武术”和“学校体育”各方面功能的文献资料。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进行客观分析,归纳总结学校武术助力和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时的育人功能。

2.2.2 逻辑分析法

对学校武术课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所发挥出的育人价值进行分析与归纳,对学校武术课程在目前以“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尚劳”为统领的倡议下对教育手段进行探索,提出“以武育人”的新模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立德——树立武术德育新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当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是素质教育得以有序开展的关键所在。武术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鲜明特点。通过武术教育,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作用。

3.1.1 规范学生的基本行为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是生活中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体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其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重视礼这一点是紧密联系的。但如今,在现代化主导的快节奏发展下,礼仪的身影逐渐淡化,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中小学生道德与行为失范不和谐音符的显现。例如不懂尊重、自私自利、缺乏爱心、行为懒散等,[2]这对国民形象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知礼、守礼、行礼的行为习惯,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武术依托于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继承了中华民族讲究礼仪礼节的优良传统。在开展中小学生武术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弘扬武术礼仪文化,不仅能够在无形之中约束和警醒学生的言行举止,还能帮助他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武术礼仪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练习者在仪容仪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方面的要求。在仪容仪表方面要求练习者以“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为日常行动的准则,这对保持学生的形体美和提升他们的精神面貌有好处。在生活处世方面强调练习者在日常生活中需遵守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具体表现为待人要谦恭礼让,尊敬师长;为人要宽大厚道,诚实守信;处世要遵规守纪,团结互助等。在言谈举止方面可以缓解校园攻击性行为。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武术通过一系列戒律条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武德观,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内外兼修,对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从内心约束自身的行为,调节内心的不平衡,规范认知,减少欺负行为,通过引导改变看法,从内心拒绝欺负。[3]

3.1.2 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当今中国社会,道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维系着复杂而繁琐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日常活动的秩序稳定。[4]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武术教化更是注重用道德约束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行为,而且自始至终都强调以武德来平衡武力。[5]而武德作为习武之人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与现阶段大力提倡的学校德育有很多契合之处。其中,中国传统道德教化中的“君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是武术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孝顺,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武术教学中,“孝”代表着尊师重道。通过武术教学中武德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懂得尊敬师长,又可以让他们在家庭中孝顺父母。“悌”讲究“同门如兄弟”,即学生通过习武的共同爱好,能够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以“武”联络感情,提倡同学之间恪守友悌之道,彼此关爱,相互帮助。“忠”指的是尽忠报国,在我国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许多英雄先烈实践爱国主义的先例。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穿插讲解的方式为学生普及武术历史故事,介绍爱国武术人物的爱国行为和精神,彰显习武人士高尚的民族精神素养和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6]“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承诺。俗语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是对大多武侠们身体力行诚信人品之生平的真实写照。武侠们这种自发的,凭良心和道德来践行自己承诺的品性,具有内化感悟他人的教育价值,利于学生在往后做人做事的选择中有道德依据。“礼”和“义”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中小学武术课堂中特有的师生礼节——抱拳礼,就从侧面体现出了我国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有益于学生通过肌肉记忆转化成自身的惯性行为。而“廉”和“耻”则在武术课堂上表现为“正直自律”和“自尊自爱”的教化目标。总之,武术中的道德教育与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相吻合,可以起到培育和强化学生道德品质的媒介作用。

3.1.3 振兴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文化自信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7]武术作为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所提倡的价值导向是积极向上的,强调“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民族精神。纵横古今,多少名载史册的武林志士和习武卫国的无名小辈,用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来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不断激励着中小学生,并将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播下去。因此,可以说武术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优于任何其他项目,是教育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8]此外,通过习练武术,还可以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在西方文化输入的强烈冲击下,多数青少年儿童乐于追捧西方的新鲜文化,从而漠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绮丽的奇葩,具有反映民族文化直接性的特点,对激发中小学生产生民族认同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武术这一教育资源,把武术文化学习贯穿于武术技能教学过程中,以此振兴民族精神及文化自信。

3.2 增智——探索武术智育新方案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容易直观地看到体育与智育矛盾的、对立的一面,认为时间是个常数,用一定的时间锻炼身体就会影响学习。但事实上,体育与智育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体育对智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9]武术身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自历史中蜿蜒而来,杂糅各类,内涵广博,具有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研习武术,一方面可以促使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神经中枢的发育,有助于他们优化思考的深度、视听记忆的能力以及注意力集中等;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积累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简而言之,武术教育在智育领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3.2.1 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忆能力

武术的技击方法极为丰富,有很多详细的动作需要学生记忆。就套路运动而言,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记住动作的特征,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和先后顺序,教师通常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初期,教师会结合不同种类的示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老师的技术动作后,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得到正确且清晰的概念。在下一阶段的练习中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加深,对初步建立的记忆和动作意识进行进一步强化,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识记(观察、记忆)——保持——认知(再认)”这一环节,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从而对他们的智力开发产生积极影响。

3.2.2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武术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10]而在武术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组合的创编知识,则可以培养他们探索发现和改编创新的本领,是提高学生认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通过武术课堂,也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改变那种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言和提问,教师通过引导、启发促使学生主动学练。[11]比如,在教二十四式太极拳时,教师不直接讲解示范,而是先进行启发。通过分析招式的名称,让学生凭想象自己完成,而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再理论讲解并安排几名同学进行实践操作,最后组织练习。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想的和教师讲的、做的进行比较。如果正确则会产生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如果有错误,学生也会明白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3.2.3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现阶段,中小学武术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基本功、武术套路为主,教师大多忽略传统武术理论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中小学生武术文化基础薄弱,不了解武术文化特有的趣味性、历史性及知识性,再加上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大多以示范讲解或者分解示范为主,不注重相关武术动作演变知识的讲解,轻视了中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12]然而武术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还是一种特有的传统文化产物,并与其他文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当我们把武术引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去的时候,不仅仅是作为一门体育运动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教育资源。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应该提前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运用武术承载着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内涵,有意识地将其贯穿于技术要领中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发展他们的智力。

3.3 强体——打造武术体育新样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求学、就业、家庭等各个层面的压力剧增,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课堂作为对青少年进行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背负着巨大的责任与使命。武术作为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强身健体方式,相较于田径、足球、篮球这类较为激烈的运动项目来说,不但能减少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还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逐渐成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宠儿”。有些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强身健体的需要,还涌现出了一系列武术的衍生产物,如:武术广播体操等,这对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十分有益。

3.3.1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由于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不少青少年儿童出现了肥胖、高血压等疾病,再加上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家庭的过度宠溺,导致现阶段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不容乐观。在心肺耐力方面,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肺耐力在2010年之前经历了连续20年的下滑,2010年后虽出现上升拐点,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Yang et al.2019),而相比心肺耐力,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力量素质同样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历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自1985年以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力量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13]此外,学生速度、柔韧、灵敏等方面的情况也是令人担心。因此,基于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发展的背景,未来可能需着重强调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制定符合各个年龄段身心发展并且与其体质健康相关的策略或者运动干预计划。而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年龄、体质的学生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经过中国百姓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长期习武不仅能改善人的外在体形,还能提高其内在的身体素质。首先,从增强学生力量上来看,武术中跳跃动作非常多,腾空飞脚、大跃步前穿等跳跃动作,都是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通过反复练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下肢力量和爆发力。其次,从提高学生柔韧性上来看,武术对身体柔韧度的要求极高,武术基本功中的压腿、涮腰等练习,都有助于柔韧性的提高。虽然中小学生目前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柔韧性极佳,但相对骨质松散,通过武术套路训练可以提升他们的韧带、肌肉的伸缩能力,大大增加活动幅度,可以有效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最后,从发展学生协调性上来看,武术对身法、眼法、精神、气息等八大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要求,很多动作都需要身体各部位配合运动的。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推广武术,有助于锻炼学生在完成动作时合理调动身体各部分协调运动的能力,对提高其协调性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3.2 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学业负担的逐年递升,学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方面的发展开始严重失调。近3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呈迅速上升趋势,超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6]体力活动的日益骤减和长时间久坐,导致大量青少年儿童出现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与成长。而武术作为内外兼修,身心并育的运动,在古代便有预防疾病的功效,有关武术运动与改善体质的研究也均表示,科学的武术锻炼能够改善人体内环境,有利于气血运行,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未病”目的。[14]在如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学生“宅”家现象逐步增多,如何选择适合中小学生体质状况的锻炼项目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武术相较于其他运动,不受场地局限的抑制,是教师在居家隔离抗击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首选。从锻炼身体方面来看,以动静疾徐的徒手武术操为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督促学生在室内开展锻炼,以此舒筋活络,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调节情绪方面来看,以修身养性为目的太极拳运动为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抵御和消除学业上的焦虑,调节抑郁、偏激、急躁等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3 增强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

武术源于原始时代的生存自卫活动,是搏斗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进入冷兵器时代后,武术更是在军事领域和个体冲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5]而在和平时代的今天,危险仍然无处不在。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掌握搏斗技巧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虽然在中小学武术课堂中多以习练传统武术套路为主,不适用于真打实斗,但只需让学生学习、掌握人体解剖生理知识,熟悉防卫术中的力学原理和运动规律,加之一定的力量、速度和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就可以在实战中出奇制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踢打能力的训练和练习使学生懂得运用踢、踹等动作来防御对手,能起到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或运用拳法进行组合攻击,使学生懂得灵活运用身体各个方面的优势,占据制高点,有利于加强自身安全。[16]通过防身自卫技术的练习和掌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哪怕学生的技术动作再无力,实战经验再不足,但也能够在遇到危险时临危不乱,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摆脱伤害,使自己逃脱不法分子的魔掌。

3.3.4 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小学生要同时经受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他们在经受着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冲击的同时,其意志品质也经受着极大考验。[17]武术无疑是能够磨练中小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运动之一。首先,武术讲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旨在培养习武者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尚未步入社会,仍处在多方面保护伞的庇荫之下。因此,在面对人生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其容易出现逃避或者心浮气躁的心理现象。习武之人则讲究“细嚼慢咽”,通常只有经过长时间刻苦的练习,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技艺。因此,通过武术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在遭遇困境时能够具备迎难而上的精神面貌。其次,在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下,学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在陌生环境下容易产生惶恐情绪。而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教师通过练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迅速出拳,动作有力后,则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果敢性,帮助学生克服害怕、胆怯的负面心理,从而坚定自己的意志力。

3.4 育美——提高武术美育新境界

中国武术是一种将力与美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其自身也包含了诸多美学因素,如动作美、节奏美、神态气质美、语言美、服装美等。体育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活动时,通过让学生长期习练或观赏武术,可以有效地养成他们审美、鉴美的意识和行为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处理今后社会关系和实施具体行为时表现出美学强调的和谐意向,使人趋善抑恶,使之符合人类友好互动的共同目标。[15]武术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更强调形神具备,刚柔并济。“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如何培养青少年儿童的正确审美观,成为了中华武术必须勇于担当的时代使命。

3.4.1 培养学生形成高逸审美趣味、高雅审美格调、高尚审美理想

武术培育学生对“美”的认知,是从多向度的矛盾运动开始的。它的技艺中包含着很多矛盾统一的身体行为运动,如虚实的比照、顿挫的节奏、刚柔的震撼、疾缓的气势等。参与者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体悟才能渐渐掌握其中的精华,找到凸显“美”的最佳的“节点”和“适度”,[18]也正是他们在正确指引下不断探索与体悟,才能逐步认知和体悟“美”的知识和技法,逐步形成高逸的审美趣味,才能抛开世俗,用欣赏“美”的眼光和“尚美”的方式去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中国武术这种对“形神兼备”的审美修炼,确保人对美的追求是外内结合和形神兼顾的,不会因追求外形美而忽视内在的修养与活力。[19]这是对当下青少年儿童过于看重外在形象,忽略内在品质的有效矫正,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格调,改变畸形变态的审美观念,为建设积极健康的国民精神服务。

3.4.2 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

武术表演有着独特的功能价值。中小学生通过观赏精彩的武术演出,领略其中的民族情感,能够从中获得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怎样欣赏武术表演也是一门学问。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传播媒介引导学生怎样去欣赏武术表演,辨别动作的好坏,以此来提高学生感知和鉴赏美的能力。常言道:“凡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经过长期的武术熏陶,不仅能学习到相对专业的武术知识,同时还可以满足内心对情感美的追求,深入艺术意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3.5 尚劳——开辟武术劳育新路径

中国武术作为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一直都具有内在的、紧密的勾连。[20]中国武术所秉承的“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精神内涵与广义劳动所给予人的精神价值基本一致,其道理都是在告诫学生,不论是中国武术的“练”还是劳动生产的“做”,其最后的成功都是靠平日的积累。俗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识。步入新时代,武术在强化其“德智体美”教育价值和效果的同时,也挖掘和弘扬好其“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使其成为新时代学校“育劳”教育的一种选择方案。

3.5.1 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中国传统武术形成于东方的农耕文明之中,它的各种功能和所产生的价值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笃行精神都在叙说着一个“体力劳动”的道理。[18]这个道理足以说明学生通过武术课堂领悟到的观念可以外延到劳动的领域去。武术技术的修炼成效重在积少成多,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汗水,也需要付出智慧,这都与劳动所给予人的精神价值是相符合的。因此,当在武术教学中给学生树立好吃苦耐劳的意识,就能使他们在平常生活中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

3.5.2 培育积极劳动精神

武术的技击内容是由远古时期人类在劳动上的劈、砍、击、刺等动作演变而来的。通过武术的徒手拳术、器械套路的各种练习,能够增强学生从事劳动的基本素质基础,提高其适应能力。这类练习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劳动技巧,便于培养他们从事劳动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其次,在中小学武术课堂中,教师通过适当安排义务劳动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例如: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打扫场馆、上下课安排学生收发器材等。再者,中国武术所推崇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原则,也反映出勤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武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一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劳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我国劳动人民的优势传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1]

4 结语

在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时代下,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在德育领域,武术可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成为懂礼仪、守规矩、有自信的人;在智育领域,武术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令其勤思善悟、开拓创新;在体育领域,武术能够强身健体,增强学生防身自卫的意识,塑造其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美育领域,武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在劳育领域,武术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因此,应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积极弘扬与践行。

猜你喜欢
武术学生
中华武术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