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海南作为我国独一无二的热带岛屿省份和冬季“菜篮子”重要基地,在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进种植业创新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海南热带农业在“三品一标”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海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地域名片”。近年来,海南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加大力度支持海南品牌农业的发展。截至2022 年7 月底,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共447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88 个、绿色食品108 个、有机农产品12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9 个。“海南莲雾”“海南火龙果”“海南芒果”“海南黑猪”等10 个省级公用品牌享誉岛内外。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品牌农业标准示范基地,带动县域农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海南持续加大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和产业扶持力度,通过加强与热科院、农科院、高校展开合作,初步建立了“政、产、学、研”互动机制。在农业科技支撑方面,构建了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治、光驱避绿色防控系统建设、飞防植保作业、水肥一体化建设、专家技术咨询指导等多领域、多范围的基础研究,并取得成果。在产业扶持方面,形成了以乡村振兴投资开发公司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模式,乡村振兴公司作为农村开发建设主体,持续整合撂荒地,引进优质农业项目,成片开发种植火龙果、百香果、斑兰等优势农产品。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检验检测筑牢安全防线。一是鼓励各市县农产品经营主体探索控药减肥技术,推动绿色生产。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做好种前消毒、种植防治、种后总结的过程农事记录,大力推广使用物理防治和生物农药,切实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二是严格“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了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严格实行备案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应急处理制度机制,及时处理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多渠道做好农产品宣传文章,切实做好产销对接。多种渠道加强政策宣传,挖掘典型案例,讲好品牌故事。先后制作《遇见——海南“三品一标”》《海南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宣传片发布于主流媒体。开设农业品牌网站、成立互联网小镇,拓宽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策划产地直播带货,引导农产品“走出去”,不断提高知名度。
产销两端未打通,农产品经营主体掌握的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信息往往不对称,容易使得其对于品牌规模的扩大更趋保守谨慎。
——“三品一标”基数小,规模化程度低,品牌包装及推广力度需加大。一是海南现阶段农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目前“三品一标”种植面积在海南省农业种植面积中占比不到10%,同时种养的高附加值农产品种类和数量偏少,难以降低农业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二是缺乏品牌包装和营销推介。海南省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包装力度有待加强,还未形成数量和品牌较为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虽然海南正加快以农产品博览会等会展形式对海南农产品品牌的推介,但主要还是以短期推介为主,未形成长期的宣传和促销机制。同时产销两端未打通,农产品经营主体掌握的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信息往往不对称,容易使得其对于品牌规模的扩大更趋保守谨慎。
——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未形成精加工产业链。一是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海南省农产品加工技术较为滞后,缺少自动化、智能化先进设备,难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对农产品加工方法落后、设施简陋,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初级产品方式销售,农业回报率低。二是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占比偏低。由于此两类产品认证要求投入品饲料的原料必须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原料成本的增加导致相关的养殖企业不多,使得这两类产品认证数量偏少。三是缺乏产品研发力量投入。目前海南省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种苗选育繁育、栽培或养殖等前期阶段,利用农产品原料进行升级研发投入较少。
——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行业主管部门帮扶和组织力度待增强。一方面,大多数涉农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缺乏会技术、懂运营、敢创新的综合性人才,没有独立的生产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大部分市县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在“三品一标”认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标准化示范场(园)创建等相关工作中,亟需政府部门加强对涉农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的引导,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在推动农产品生产由初级生产转向深加工的同时,提升整体竞争力。
——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示范基地。一是省级层面牵头,深入开展对各市县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制定全省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布局、战略定位、建设目标等,强化资源配置,避免区域内同质化、无序化竞争。二是市县层面要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对闲置土地的利用,发展特色农产品,指导各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工作和产品“两品一标”认证工作。可采用“合作社+入股+技术扶持”模式,引导农户对闲置土地整合利用,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推行特色农产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深加工产业。三是拓展销售及推广渠道。搭建全省农产品品牌信息库,梳理媒介载体资源,组队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不定期创新开展综合或专题展销活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的曝光度和传播率。推广“邮政+合作社+落地配”等模式,健全完善农村快递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和农产品电商等方式,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样板工程。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资金方面。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从“两品一标”认证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园)创建、专利研发等方面对重点企业予以扶持。同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支农金融产品,扩大可抵押物资范围,畅通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二是奖励方面。主管部门围绕“两品一标”认证和续证、名牌农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等品牌创建与保护工作、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品牌营销宣传、品牌会展等配套领域,实行分级奖励。三是技术支持方面。加强特色农业培育技术培训指导,制定推广生产技术标准,省级部门对接大型科研机构及农技专家,组织专家组和技术人员深入重点地区生产基地、田间地头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使用物理防治和生物农药,引导农民安全合理使用低毒农药,切实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在标准化生产知识宣传、农资供应、技术标准培训、病虫害防治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立健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一是补齐加工短板。相关部门出台积极的扶持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吸引热带作物、果蔬、畜禽产品和海产品等规模化精深加工项目落地海南。二是深挖研发潜力。一方面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建设和引进力度,大力储备各环节技术人才,充实各市县农业科研力量;另一方面,扮演好“牵线搭桥”的服务角色,着力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稳定的沟通合作平台,加快农产品转化增值。
——加强绩效评估。省级部门要牵头各市县建立“三品一标”项目绩效目标和考核目标,对于实现“三品一标”项目目标的单位和个人,省级财政、农业农村部门要制定奖励措施,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加大奖励力度。同时加强对“三品一标”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任务清单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的全面评估,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高质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