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草局数字林草与科技处
省林业和草原科学技术推广总站
近年来,我省林草科技推广转化工作紧紧围绕全省林草工作战略部署、重点林草生态建设工程和脱贫攻坚对林草科技推广工作的需求,以提升林草生产技术水平、推广技术成果、解决技术问题为重点,以支撑林草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服务林农、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林草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林草科技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十三五以来,全省共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121个,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0300万元,在林草良种、木本油料、林特资源、林下种植、生态修复、木本花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推广新技术120项,推广良种 48个,建设生产示范线12条。建设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164个,示范推广面积9.1万亩。培育科技示范村105个,建科技示范点300余个,举办培训班969期,培训林农和乡土专家1860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545000余份,编印实用技术手册130余种,发放25000余册。通过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建立起“一份合同是引领、一套方案是基础、一次培训是关键”一体化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申报、储备、立项、管理、验收等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实施取得实效,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从高楼深院到田间地头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涌现出一
冕宁油橄榄科技示范基地批基地规模大、示范效果佳、辐射带动强的科技示范基地。
近年来,达州市紧紧围绕“渠江竹产业带”重点任务和大竹、渠县全省竹产业发展重点县建设,以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为支撑,以竹材、竹笋、竹浆等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达州市林业科技中心承担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白夹竹低效林改造示范推广》,重点推广“退化小径竹林(白夹竹和方竹)复壮技术试验研究”成果。通过两年项目实施,在大竹县石河镇(原蒲包乡)金花村建设示范基地800亩,建立了白夹竹低效林改造示范村1个,培训林业技术人员、林农407人(次),培养科技户10户。
项目实施后,白夹竹平均亩产达1122.4 kg/亩,白夹竹合计年亩产值2733元,较实施前竹产量提高134%;竹笋产量提高177%,竹笋平均每亩增收335元,800亩示范林竹笋增收26.8万元;林农务工及竹产业增收1200元/人/年;辐射带动周边竹产业村推广该技术面积5000亩以上。
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达州市林业科技中心创新探索,邀请“科技下乡万里行”竹产业专家服务团指导,推广竹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将间伐竹的竹条、竹枝、竹兜等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实施林下大球盖菇种植技术探索,实现了亩平采收大球盖菇1500公斤,亩平增收30000元。今年,大竹已在石桥铺镇、中华镇推广林下种植食用菌120亩。大竹石桥铺镇竹林下种植食用菌模式得到了省林草局、达州市主要领导的肯定。
凉山州冕宁县抢抓“安宁河流域现代农业硅谷”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实施《油橄榄矮化密植丰产园标准化栽培示范》中央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集成推广《油橄榄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标准化栽培示范》成果,创新丰产栽培技术,使矮化密植园较传统的油橄榄栽植提前4-5年进入盛果期,生产出的产品达到了世界少有的生饮级别品质。
项目实施中建设油橄榄产栽培示范点3个,科技示范村1个(示范面积1200亩),培育油橄榄栽植科技示范户10户。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产业发展的骨干,举办相关技术增班5次以上参训人员达到600人次以上,培训技术能手15人。项目组还编制了通俗易懂的油橄榄技术手册,并印制发放给农户10000册。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油橄榄标准化栽培基地建设8000亩以上,
通过科技示范推广,增加产业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示范基地平均效益较大面积提高40%以上。农户以前生产经营的山地只能种玉米,年收入不计任何成本也只在800元/亩左右。在项目具体实施冕宁元升公司采取的“公司+科技+农户(贫困户) +基地”创新模式带动下,农民按土地流转、入股方式合作,流转的土地前五年以1000元/亩给予土地补贴,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在基地打工年保底收入1200元/亩。第六年开始按土地入股分红,利润分成为:农户36%、公司64%,农民可在公司基地打工,农户实现了土地分红和打工“双收入”,户均年增收达到 1万元以上。基地创新的发展模式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一个有力、经济、长效的支柱产业。
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2019年在合江县福宝国有林场及周边林区实施了“水尾1号”合江方竹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集成推广了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水尾1号合江方竹良种”和“黄甜竹、方竹、合江方竹3种笋用竹关键栽培技术”两个成果,通过四个创新做法,保障科技推广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创新实用成果研发。泸州特有乡土竹种“水尾1号合江方竹”,有着对本地气候土壤条件适应性强、笋味可口、产量高等特点,成果申报为省级林木良种;“黄甜竹、方竹、合江方竹3种笋用竹关键栽培技术”是泸州市第一次跨省合作研发的成果,于2016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二是创新使用高分子保水剂。因疫情原因,项目示范基地营建错过了最佳时期,为保证项目完成质量,造林时使用了高分子保水剂,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三是创新培训方法。根据受训人员平均学识水平和接受程度低的现状,技术培训采用现场讲解和实操示范结合的方式,更注重实际操作,使技术培训内容更易接受和理解;四是创新效果回馈。根据以往培训效果反馈不理想的情况,首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及时收集了解培训效果和受训人员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为今后改进技术培训方式,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奠定基础。
2019年以来,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培训等方式,高标准营建示范林837亩;组织技术培训2次,共计培训110人次;印发《“水尾1号”合江方竹丰产栽培技术手册》300余份。项目投产后,森林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每亩竹林产笋达400公斤以上,同比增长60%,预计直接年收益达到300万以上,同比增长70%,项目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发挥了林草科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