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似远实近的声音
——三集广播连续剧《黑色沃土》简评

2023-01-21 07:03胡晓军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剧听者黑土地

胡晓军

或许是深度加工及包装,或许是举步唾手即可得。总之,对生活在南方大都市且经常光顾餐厅、召唤外卖的人而言,“土地”也好,“粮食”也罢,都是两个似近实远的概念而已。然而,倘能花一个多小时,静静地听一听三集广播连续剧《黑色沃土》,1则很可能对当代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土地及粮食生产情况有一次形象化的了解,从而对自己面前的“粮食”及其背后的“土地”产生一种或许从未有过的看法,进而对广袤美丽的松辽平原产生一种或许从未有过的神往。

黑土地是最珍贵的土壤资源,整个地球仅有三四片,中国东北地区幸运地抱有其中一片。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将黑土地形象地比喻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要求“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大熊猫”意指有二,一是珍稀,二是濒危。半个多世纪来,由于长期利用而缺乏保护,黑土地沙化、板结日趋严重,其厚度已降至先前的三分之一左右,地薄了,粮少了,正如剧中人所说:“现在不比从前,已经很少有一片真正的好地了。”耕地保护、绿色种植、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这些貌似遥远的声音,实则已逼近至眼前。从政府部门到科研机构,从粮食企业到普通农民,概言之,无论管理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亟须在耕地科学化保护、产能可持续利用上早日达成共识、尽快形成合力。

《黑色沃土》的故事即以此为背景,以一个梁家村、一个合作社、一对农民父女而展开。女儿梁晓梅不顾父亲梁满仓的反对,在县农业局的指导和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利用合作社理事长竞选人的身份获得一块新型耕种试验田,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取得成功。梁晓梅获得了父亲的认可和乡亲们的拥护,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理念及技术在全村推广开来。该剧的人物设定、情节设计、矛盾设置虽然常见,然而有用。同时,在客观上的距离感和主观上的陌生化的联合作用下,听者时而会有一些出乎意料之感,在局部上不落俗套。

笔者听后之见,该剧的立意具有较强的历史感与时代感。主创通过对梁家父女的观念冲突和行动对抗,凸显了新老两代农民的异同与矛盾,其焦点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态度,不仅具有在场的真实性,而且具备发散的延展性。

这两代农民的共同点是对黑土地的热爱与眷恋,是对长久利用黑土地的愿望和期待;不同处是对革新发展的态度与看法,是对风险危机的预判和承受。梁满仓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先进分子,现在却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后力量,原因是不愿放弃以往的成功模式,不愿舍弃从“从一台手扶拖拉机到大小四十多台农机”的奋斗成果;梁晓梅是科学持续发展的践行者,代表了新时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因过于看重未来,反而忽略当下,只知抱怨老一代的保守,却无法体谅老一代的苦衷。由于对创新的风险和发展的代价估计不足甚至缺乏考虑,她吃了许多苦头不说,更是“横竖算不平这笔成本账”,最终还得靠父亲的参谋和政府的扶持,方能功德圆满。该剧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下两代农民的不同心理逻辑和行为动机,不仅昭示了一个共识合力的理想结局,而且为听者催生了某一些联想,将他们的思绪带到历史、现实人物甚至周遭芸芸众生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之中,当然也包括了他们自己。

全剧对人物的塑造,以梁满仓最为成功。这是一个年轻时大胆改革、年长后小心保守,拥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的现代东北农民形象。然而时代的潮流、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其势难以阻挡,不能领先,只能落后。作为老牌种粮大户、村合作社理事长的唯一人选,守成者梁满仓遭到了创业者、亲闺女梁晓梅的极大挑战—尽管后者的初衷只为得一块地来做新实验。梁满仓以往的成果遭质疑、现在的地位显危机,其高傲之心与爱女之情发生了严重冲突,险些与女儿决裂。从剧情发展看,除了矛盾发起,冲突计划、剧情反转、高潮提升,其主动权始终在梁满仓的手里,他是全剧的第一主角。

主创对梁满仓的心理行为逻辑做了深刻细腻、令人信服的演绎。在台风来临前,梁满仓对“秸秆自然还田”的理念,对“秸秆还田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新设备,对“只开沟、不起垄”的新技术一直抱怀疑态度、持消极情绪。然而当他亲眼看到试验田里不畏风雨、茁壮成长的苞谷时,便初步改变了看法;然后当他看到试验田的亩产创了816斤的新高,女儿的能力得到众人认可,这才决定出手相助,不仅与女儿重归于好,更放心地将合作社理事长的担子交给了女儿。在这一过程中,听者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在于发展,这是塑造梁满仓这一人物的外在动力。不过更重要的,还是人物内在动机的合理性,为矛盾反转作了坚实伏笔,为戏剧高潮做了良好铺垫,充分地显示了现实主义对人性变化的观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带动了梁晓梅、梁阳阳的形象塑造,并显示了对比性和延展性—听者可将创业和守成,视为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梁晓梅就是过去的梁满仓,梁阳阳则是未来的梁晓梅。这一对比和延展,使全剧出现了寓意性的诗化气息。全剧尾声以梁满仓祖孙间的对话作结,“外孙拽着姥爷一起跑”,言语编织出的画面也透出了朴素的诗意。最重要的寓意,还是在合作社的改名上。随着理事长的新老更替,合作社从“满垄”改为“沃土”,此乃一语双关—一是旧技术被淘汰,新技术被推广;二是收获满仓的重要性,让位于保持沃土的重要性,诗意的名词寓意了科学的、生态的、可持续性的农业新时代已经到来。

该剧对许多配角的塑造也颇到位,能于寥寥数语见性情、知品格。如王兴农的诚恳、李山灵的稳健,于大海的善良和精明、马士民的诙谐和狡猾。听者能在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语境中领略当代东北老中青农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感到朴实善良是、精明老练是、乐观焦虑是,甚至狡黠圆滑也都是导演所说的“当代北方农民的特性和品质”,是他们“历磨难却始终挺立前行的内在原因和支柱”。艺术创作重形象思维,戏剧创作便是重人物形象思维。在这样的思维主导下,全剧没有出现一个呆板的概念、一句刻意的说教。作为以宣传政策为目的的文艺作品,这是颇有难度的,但主创在一些难点上举重若轻地过了关。例如王兴农与梁满仓、李山灵的对话,于怀旧感中明事理,在家常话中开心窍。点到为止,丝滑柔顺,不仅使人物近生活化,更使听者自然而然地生出了说服力。剧中有些台词,甚是精彩,如“新技术只要年轻人信,就有前途”“黑土地越来越薄,能闭起眼不看,还能不端起饭碗吃饭?”为剧中人增添了活力与分量。

该剧的音乐大量采用了唢呐、二胡和笛子,将北方农村的地域风情点染得十分浓烈,尤其是对“二人转”的构思与安排,甚至超出了听者的审美预期。这种黑土地上独有的旋律,多年前借东北小品的暴红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能令许多都市人群产生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全剧在广播、田头、舞台尤其是人物的口头多处安排了“二人转”,既交代戏剧情境,又用于塑造人物,更作为凝人心、聚气氛的标志性符码,在剧情高潮时成为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象征。这已远远超出了戏剧音乐的一般性构思,令人满意。

若谈该剧不足,笔者以为与梁满仓相比,梁晓梅的塑造似稍逊一筹。同样从人物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看,这位农业技校出身的年轻妈妈仅凭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了解到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和农业科技的先进性等理论知识,尚未参观成功实例、也没探讨本村可能,便下定决心、毫无顾虑、舍弃家务,更冒下了与父亲“开战”和“决裂”的风险,一根筋似的当起了生态文明的“卫兵”、科学实验的“闯将”,这样的新一代农民恐怕在生活中并不多见。剧中尽管有飒爽直率的人设、“大碴子”味的加持,却也难以完全遮盖人物可信度不足、典型性不高的缝隙。至于楔子的那场戏,充其量只能为全剧轻喜剧的风格定调,却不堪为二十多年后的人物的“叛逆”“造反”打伏笔。

更重要的是,梁晓梅这位新一代农民的代表人物缺乏同时代人的支撑,无论她丈夫于大海还是农机手马士明,均是不理解、不支持多过了理解、支持。虽然在李山灵书记的帮助下,梁晓梅得到了村支部党员的相助,但老年人的风头明显压过了年轻人,人物的代表性或曰典型性受到了损失。另外,剧中有些内容如“吃杀猪菜”“搭台唱戏”与主情节的结合尚未充分,显得略为游离和冗长,若将这些时空用以填补上述缝隙,应是足够的了。

猜你喜欢
全剧听者黑土地
法博士之一块黑土地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劳工(外二首)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看见校园霸凌
黑土地上稻花香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