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批评中的误读例谈

2023-01-21 07:03郭璐璐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正误舞蹈创作

郭璐璐

在舞蹈批评中,应当明晰正误与反误之间的差异,推崇正误,摒弃反误,明晰误读与正读和曲解之间的区别,须与正确阅读和曲解作为两级屏障,正确看待误读。误读者应当以自己的思想、心境、视野,发现编导原本没有发现的内容,这种误读是对舞蹈文本意义的重新认识和自我限定,能够间接促进了舞蹈创作的多样性,并推进舞蹈理论的发展。

误读的理论渊源与内涵

(一)误读的理论渊源

在读者进行阅读行为的背后都深刻的隐藏着对于作品意义探寻的原始动力,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与其相遇的事物中蕴含着某种意义,探寻作品背后的意义并于读者自身产生“联结”是读者进行阅读的目的。从作者到读者都认为作品本身具有一个终极的、可以被确定的原本意义,但随着西方20世纪相对主义的兴起和解构主义对形而上学的质疑,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开始遭到了质疑,解构主义颠覆了任何既定的模式,宣扬多元之间进行共生,“正读”开始被否认,将误读视为创造性的阅读。

接受美学的出现将读者居于作品创作中的中心地位。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文学的历史实际上是文学作品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伊瑟尔则提出了“召唤结构”,认为文本有着一种召唤读者进行阅读的结构机制,这种“召唤结构”是基于文本的开放性之上,因此读者对作品阐释出现多样性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布鲁姆“诗论四部曲”的面世,正式揭开了误读研究的序幕,“一切阅读即误读”成为著名的解构宣言。误读是绝对的存在,任何所谓的正读,由于无法证明自身的绝对正确性,也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误读。1布鲁姆提出的误读,给予了读者一个开放的阅读活动,他力图去除语言中的先在意义,通过误读赋予其新的意义。但在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中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其否定了正读的存在,摒弃了客观标准,将误读绝对化,所以一切阅读并不都是误读。

(二)正误与反误

在文本被误读的过程中,既包含着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反误却则是对作品的歪曲,与曲解的含义相近。

正误就是指作品的受众者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了与作者主观创作的不同之处,但这种正误是建立在符号审美要求的基础之上,接受主体虽然与作者创作作品的初衷产生差异,但从进步的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正误”是应当被接受的。反误则是对作品进行牵强附会的认识与评判,这种反误有时是不自觉产生的,主要是由于接受主体艺术修养的局限所致。反误也有自觉发生的情况,反误不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会对作品带来不利的影响,会导致对作者的歪曲评价和对读者的误导,应当有意识地去摒弃反误,反观正误则有利于作品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在舞蹈批评中应提倡“正误”,反对“反误”。

(三)正读、误读与曲解

正读主要被定义为还原文本本身,并按照作者本意解读文本,还原作者的主张与价值判断。从文本特点的背后深度挖掘,则会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文本就是创作者的一面镜子,“正读”就是从文本本身进行探索,并且发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原有的对于该作品的所思所想,不曲解作者的本意,就能称之为正读。“正读”重视吸收、还原和接纳,是一种尽量接近文学作品客观内容的阅读方式。2正读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对文本本身进行还原时,相对稳定,但对于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考察与推测很难完全复原事实本身。

误读是指创造性的解读,对原有文本的修正、突破和创造。误读以自己的思想阅读作品并发现作者没有发现的东西,是对作品的重新认识。尤其要注意,误读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正确阅读”为依据和目标,否则就会成为曲解。曲解是误读一种极端化形式,主要表现为随意性的解读。正读、误读与曲解是在阅读、欣赏作品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正读是对于传统的重视和继承,是对于文本自身各要素的客观诠释,误读是强调对原有文本的创造性的解读,曲解则是对文本的歪曲和背离它们三者直接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同时又有着明确的界限。

误读的生成机制

(一)生成误读的客观原因

1.舞蹈语言的模糊性

舞蹈语言的模糊性是舞蹈产生误读的原因之一。舞蹈是一种以形体运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由人体本身的运动所形成。舞蹈具有着产于抒情的审美特性,这也决定了舞蹈内容的不确定性与多义性。

舞蹈作品的文本是未完成的、多层面的,任何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一个艺术作品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被误读。艾柯将这种开放的文本称之为“运动中的作品”舞蹈文本中的空白和未确定性为舞蹈误读铺开了一张未完成的画布,引导着观众进行欣赏,并助其填充空白的位置。

2.作品所处的时代语境的影响

当一个舞蹈作品所处不同的时代语境时,也会对作品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舞蹈作品的存在,是在不断与观众之间进行互动而形成的,它不能只面对当下的观众,而是要超越时空,不断和未来的观众进行交流。詹姆逊曾说道:“一切的阐释模式都是历史的模式。”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思维模式,观众不能脱离时代去对舞蹈作品进行评论。同一个舞蹈作品,有可能会在不同的时代中,有着不同的命运。

作为现代舞之母的邓肯,身处以芭蕾舞为主流审美的年代,她的自由舞代表了对传统舞蹈观念的颠覆,但由于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许多人难以接受邓肯的舞蹈形式,在当下来看邓肯的艺术观念是先进的,具有超越性的;但在当时的俄国,围绕她的艺术观念产生了不少争论,甚至频频与不同艺术观的人之间产生艺术方面的“斗争”。尽管邓肯的艺术作品遭到当时时代的误读,但正是在那个时候起,俄国的芭蕾舞备受邓肯影响,才开启了现代芭蕾。由此可见,对于舞蹈作品的误读,会受到时代语境的影响。舞蹈作品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会在不同的时代与“他者”相遇,观众所处的时代风气、审美倾向、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共同作用于对作品的评价。

3.舞评领域的开放性

舞蹈评论领域在当下越来越开放,在“人人都是舞评人”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舞蹈作品的误读也愈发常见。舞蹈评论的传播渠道除了有传统的纸质媒介,还有网媒。以当下火热的自媒体舞评为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舞蹈自媒体中,有微信、新浪微博、知乎等一系列较为活跃的平台。其中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亦文亦舞”“舞林秘籍”“刃舞塾”等舞蹈评论自媒体,打破了传统的舞评模式,内容围绕舞蹈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舞蹈评论,类型多为文章形式,配以图片辅助;新浪微博中的舞蹈评论大多围绕舞蹈热点话题,进行评论或讨论,多为短评;知乎则是以问答的形式发表个人的舞蹈评论。在这些自媒体中舞蹈评论的渠道中,参与舞评的群体越来越多,舞蹈评论不再是专业舞评人的专属,而是拥有了更高的公众参与度。

传统的舞评写作主体是接受过舞蹈教育的专业群体,对舞蹈艺术特性、舞蹈审美、舞种类型都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在自媒体时代,发表舞蹈评论变得不再有门槛,自由舞评人的出现使舞蹈评论的误读屡见不鲜,这种误读一方面代表着舞蹈开始更多地走向大众,群众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开始平等。这些纷繁崛起的个体舞蹈评论者不断衍生、聚合、扩散、群落丛生、众声喧哗,不仅淹没了本就奚落凋零的评论家个体,也在一方面动摇了批评家的地位。3自媒体舞评区别于传统的舞蹈评论,体现出一种即时性,它符合当下大众热衷于使用移动终端阅读的习惯,在主体上表现出去中心化,同时也对舞蹈作品的误读产生了客观的条件。

(二)生成误读的主观原因

生成误读的主观原因会受到误读者“前理解”的制约。前理解作为阐释者的一种认知结构潜藏于阐释者自身同时它作为阐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中介因素,通过指导、制约、限定等方式作用于具体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的阐释者具有不同的前理解因而对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解读。4每一位观众,在观看一部舞蹈作品时,都已经处在一种“前理解”的状态,这种现在的理解会涉及观众的语言、意识、心理等一切已有存在的过去的精神产物。

欣赏者个人素质的高低也会同样影响对作品的误读。吕艺生教授在观看过2022年春晚作品《只此青绿》后,他在为其撰写的舞评中说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只此青绿》令观赏者无比振奋,有人认为它受了西方现代舞的影响。其实写意与抽象本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主流,它来自中国传统美学,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5吕艺生教授对作品的评论是建立在数十年对舞蹈学科的深入研究之上,清晰明了的点明了指出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误读更加有利于对作品内涵的挖掘。

误读的文化影响

(一)正误的积极效应

1.使舞蹈文本意义创新

误读给予作品文本再度创新的可能性,能够使文本的意义再度增值。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他的最初意图并不一定与观众的意图完全一致,但正是这种差异反倒促使了舞蹈作品发展。一篇好的舞蹈评论能够被称之为“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是基于舞蹈作品的基础之上,加入评论人主体智慧和生命体验,将全部的情感和经验投注到对舞蹈作品的倾诉之中,让舞蹈作品以文字的形式,二次大放异彩。英伽登说:“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正误无疑是积极的,具有创作性的,且是值得被推崇的,能够赋予舞蹈作品新的面貌。

2.促进舞蹈创作的多样性

误读能够间接促进舞蹈创作的多样性。当舞评人对舞蹈作品进行误读后,也可能会激发舞蹈编导的创作灵感,促进舞蹈作品的创新。就观众而言,由于受到误读的主客观影响,从而对作品进行误读,这种误读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作品的原意,但同时也给予了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如果强调正读,则会完全追求与编导创作动机相一致的欣赏活动,则会禁锢住作者的想象力,只局限在编导的意图之中,不利于作者的创作创新。因此,误读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创新,能够给舞蹈文本更加广阔的空间。赵国郑曾在文章中提到中国舞蹈创作中存在的模式化现象,“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涌入中国,于是看“意识流”新鲜,便你也意识流,我也意识流,直到越搞离意识流越远未知。比如现代舞的运动规律宽松,你也借用,他也借用,直到分不清什么是古典舞,什么是民间舞,什么是“新舞蹈”,什么是现代舞,成了分不清舞种属性的一锅粥。6赵国郑对于中国舞蹈创作现状的误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模式化问题的存在,这种误读间接推动了中国舞蹈创作的多样性。

3.误读推动舞蹈理论的发展

误读能够推动舞蹈理论的发展,让舞蹈进入更高层级的艺术境界,能够使舞评人依据对舞蹈作品的现象分析,上升到对舞蹈艺术本质规律的探索,更有利于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

资华筠先生在《舞蹈批评的文化品格与规律性》一文中指出,“作为职业化的舞评人,只是直白地表达一己之感受,显然是不够的。他应该比一般观众、同行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更高的艺术见地,并予以真诚地表述。这种表述,不仅限于一般现象的分析,而应结合创作实践,探索一般性规律—揭示其中的真谛”。7舞评人有责任利用自身的专业涵养,去深刻地解读舞蹈作品,为舞蹈理论的发展提供帮助帮助。

(二)反误的消极效应

1.忽视舞蹈文本的实际内涵

我们在肯定读者“误读”接受多重理解合理性的同时,并不是提倡一种任意性的“歧解”,使读者的阅读阐释成为一种绝对自由的纯主观接受活动。“误读”既有超越突破文本自身的一面,又有受制于文本自身规范和限制的一面,它是一种被引导和受限制的创造。反误会造成对舞蹈文本实际内涵的忽视,造成文本解读的随意性。舞蹈评论者在舞蹈评论的过程中,是一个吸收信息和淘汰信息的双重过程,就好比是一个过滤器,将舞蹈作品中符合自己审美心理的信息保留,而将对陌生的信息剔除,由此一来则会造成以偏概全的状况,作品中的重要信息在无形中被舞蹈评论者忽视了,将会导致忽略舞蹈文本的实际内涵。

2.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消极理解

当舞评人对作品进行“误读”的时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舞评人主体水平上的参差,可能会对其他民族文化产生消极理解,阻碍舞蹈艺术的国际化发展。舞蹈评论者在进行误读的过程中会按照自身所处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去截取其他文化的舞蹈文本,在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误读。例如,许多观众在不了解日本舞踏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观看东京开幕式后,将其表演的舞踏“过度解读”为“地府舞蹈”,把开幕式解读为“开墓式”,这种“误读”将他国的民族现代舞进行一味地侮辱,造成了对他国文化的极大不尊重。误读影响了对于其他民族舞蹈文化的正确理解,这种误读不能够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反而阻碍了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使误读发挥消极作用。

结语

误读是在文化交流与传递中的创新机制,在舞蹈批评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是对舞蹈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能够对舞蹈作品达到修正和突破。在舞蹈批评中,应当明晰正误与反误之间的差异,推崇正误,摒弃反误,明晰误读与正读和曲解之间的区别,须与正确阅读和曲解作为两级屏障,正确看待误读。误读者应当以自己的思想、心境、视野,发现编导原本没有发现的内容,这种误读是对舞蹈文本意义的重新认识和自我限定,能够间接促进了舞蹈创作的多样性,并推进舞蹈理论的发展。

猜你喜欢
正误舞蹈创作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Hollywood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判断正误
《一墙之隔》创作谈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正误辨析一例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