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重建

2023-01-21 06:03黄如艳李晓华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体师生民族

黄如艳 李晓华

(1. 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2. 青海师范大学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西宁 810016)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1]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赋能万物”属性,既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进一步加剧了未来教育对高校教学体系变革、融合、创新的挑战,加速了人类依赖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步伐,在线教学登场亮相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构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新生态,保持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的生命活力与健康发展,既需要省察已有成绩与经验,又要从在线教学生态的现实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科学、准确地重构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

一、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的突出优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强势介入对民族地区高校的传统教学生态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传统教学生态逐渐远离教学平衡区,超越其参数的变化阈值,致使教学生态凭借涨落突变成区别于原有教学生态的时空上或是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不仅改变了原有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也催生了新的教学理念与特性,使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功能得以延伸,教学特性进一步凸显。

(一) 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以强化

教学的育人功能是指通过教学实现学习主体高级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培养及社会能力的提升[2]。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培养各民族学生成为地方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民族地区高校在招生人数上不断递增,少数民族学生整体上占招生总数的60%左右。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自然环境较为复杂等原因,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能力偏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偏低等现状[3]。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的推进下,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卓有成效。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惯习的教学方式依旧很难最大程度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在线教学的应用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的全面开展经历了从不适应—认可接受—常态化使用的发展过程,是民族地区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变革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育人功能的大胆尝试。在线教学在聚合的多维空间中将教育、社会与真实生活有机融合,为不同的学习主体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契机,使学习者拥有更多交流、表达、展示、共享的机会。在线教学满足了教育者利用大数据和科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现实需求,促进了常规教学管理向自动化、过程化、智能化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精准分析和定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化发展需要,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多维的、立体的、序列化的高质量教学过程。计算机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虚拟仿真技术等逐渐改变以往讲授式的信息传递教学范式,使师生更加积极能动地适应教育世界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客观态势。

(二) 教学的学习特性得以凸显

学习属性是教学的本质及核心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自觉有序的非线性过程。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输送人才、振兴民族教育的重要使命。但受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及其组织方式长期以来呈现单向的教授中心倾向,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固定且单一,导致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中学习特性难以凸显。当前,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理念,在线教学进一步凸显了学习中心,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在线教学是一种基于技术的特殊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平台,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以及各项学习成果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与同伴的即时关注[4],在任务学习的驱动下和虚拟同伴“监督”的压力下,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自我认知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有效的在线教学以前置学习作为基础,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合理规划和分配课前、课中、课后时间占比,做到“掌握学习”,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本身。

(三) 教学的跨时空与多资源成为可能

当前,部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资源仍是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获取教学资源与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其直接后果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单一、迟滞,教学方式与内容难以体现时代性。逐渐常态化的在线教学实践为解决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跨时空难与资源匮乏的困境提供了实践机遇。在线教学突破传统时空限制,使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从大学的围墙、教室里解放出来,教学资源从象牙塔“天之骄子”专享的“私房菜”变成了有需者皆可获取的“大排档”[5]。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在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跨时空教学情境使教学双方的教与学活动变得自由与解放,借助网络随时随地学习,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难度和进程,甚至能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6]。充实的教学资源和跨时空教学,解决了以往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空间单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窘境。

(四) 师生的共同体关系更加稳固

师生共同体是基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活动,由不同知识水平、能力专长、思维方式与行为风格的师生组成的教与学团队,共同体是师生的群体共振与群策群力,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存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能动主体以各自的方式保持、改变甚至是改造着教学环境,师生之间相互依存,形成完整且有意义的共同体关系[7]。民族地区高校传统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教师教、学生学而设定,师生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熟悉的陌生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是忠实的听众,在这种关系中,作为完整的个体的自觉能动的理解与有效沟通不复存在,师生仅仅以主客而存在,其“教育意义”逐渐消解。在线教学的显著优势在于能为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参与互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心理支持,师生互动频率和踊跃程度远远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8]。作为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线教学中,通过师生生态位的不同作用和功能,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教育领航、教学设计、人格塑造的“统一体”;而学生作为数字的原住民更擅长于信息的搜索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程资源的贡献者和团队的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彼此尊重各自的生态位,以便有利于实现主体互动和协同发展。

(五) 教学平台的技术基础更为优化

随着教育部组织的免费在线教学平台的建成,110 余家社会和高校主动参与了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在线课程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发。国内一批一流大学主动担当推进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将课程向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线开放。民族地区各高校联合使用多个平台,夯实在线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与其他教学平台的衔接,将在线教学环境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教学平台的技术基础不断优化,解决了当前教学环境下教学过程监控难、学生学习效果把握不精准等问题,因而有效营造了生态化的教学环境。在进行知识共享、合作讨论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成深度知识生成与教学主体的协同发展。

二、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的失调表现

在线教学强化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育人功能及整体价值。但由于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呈现出失调状态。严重影响到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际效果。

(一) 教学主体发挥失衡

首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的教学,在线教学主体是由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学平台上开放着丰富多样的免费优质课程资源,并通过对学生学习历程的分析,针对性推送个性化学习规划和支持学习规划的资源包,为教育资源的高质量使用提供了保障,进而缩小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中根深蒂固的过程性差距。其次,民族地区多数高校教师对在线教学平台的主体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趋向于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习惯选择单一的教学平台,没有将多种平台的优势资源综合利用,发掘平台的智慧功能。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权威的作用,难以顺应教育技术化、信息化的教学理念,依旧按照固有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只是换个平台接着讲教材内容,忽视在线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再次,技术的卡顿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西部地区网络技术基础薄弱,不能很好地支持在线教学,学生由实质性主体成为在线教学上的名义性主体。部分教师过分重视自身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平台和学生主体,导致了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等主体因子之间的主体性发挥严重失调,限制了教学主体各要素整体功能发挥。

(二) 师生共生结构失谐

一方面,从在线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平台为基础、网络为形式的教与学的优劣认识不足,任意更改教学任务,单向度组织教学进程,随意调整教学时间,漠视虚拟空间的遮蔽,使在线教学过程处于真空的状态,面对提问以“隐身”和“闪躲”的方式来应对,导致教学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内容的不匹配,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也难以体现,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共生和教学目标的实现[9]。另一方面,在线教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个体散落在各自终端,他们之间通过教学终端设备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相互配合,促进双方共同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将学习独立在自我的空间之中,不参与学术的探讨,处于机械状态,导致其与学习共同体隔离开来,学生与学生之间难以实现和谐共生。

(三) 全真信息传递受限

与传统面对面教学不同,机器是师生线上教与学的中介,即在线教学是师生通过人—机器—人的方式在一个虚拟空间进行的交流与学习,处于这一虚拟空间中的师生难以构成即时达情的学习氛围,难以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传情达意,全真信息的传递受到限制。民族地区高校中多数教师采用语音直播的形式上课,限制了非言语符号的传递,师生难以通过点头、摇头来表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通过微笑、皱眉等动态无声类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难以准确把握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以达到有效果、有效率的线上学习。在民族地区高校线上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非言语信息难以通过机器充分传递,信息中混杂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加上个别学生存在虚假学习的现象,导致教师辨别难度较大。面对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展演,个别学生只是选择不同时段随意回复教师的信息,以表示自己存在这一虚拟的教学现场中,掩盖不认真学习的事实。

(四) 真实教学情境削弱虚化

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的网络条件有待完善,零散的时间与分隔的空间,使教学情境在虚拟的时空中虚化。虽然在线教学平台提供大量教学资源,但资源不等于教学本身。教学的真实发生需要师生在教学生态形成的教学情境中相互交往与对话,在当下情境中的“对话”和“打交道”,是师生双方面对面以平等的姿态在共同的话语上沟通、交流,解决随时会出现的“疑惑”“错误”“矛盾”等[10]。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师生多是独自坐在手机等教学终端面前进行思想、情感交互,这种建立在技术终端的交互,缺乏活生生的教学情境,师生很难感受到具体情境的生活流,进而难以生发新问题,开展创意性教学对话,按照固定计划进行教学操作,不能随教育过程中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教学的“生产流水线”形态又有了一定的市场。并且在线教学又受到师生居家环境的影响,师生所在的实体环境或许并没有独立的教与学的空间,在线教学有多少个体就有多少生活空间,不同的生活空间环境都对在线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在线教学师生创建的情境缺乏真实性,降低了师生教与学体验。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重建

在线教学生态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平台、网络环境等因子能量输入与输出、物质循环与交换的动态性、开放性、整体性平衡状态。生态内部各教学要素之间呈现一种非线性的相互关系,每个教学因子都有自己的活动,且各因子共同产生协同效应。当某一因子“或涨或落”,大于或等于阈值时,各因子之间就会相互调整,形成新的共生结构与平衡状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与持续互动将成为未来教学的常态,要求民族地区高校充分考虑在线教学各因素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行在线教学生态的重建。

(一) 树立整体的教学生态观

教学生态具体指多个相互影响的教学因子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强调通过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良性互动达成各主体之间交互关系共建与整合,继而实现相对平衡。教学生态表现出教学时空内各个生命主体之间以及各个生命主体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平衡联动与互动共生关系[11]。整体是由系统内部不同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形成,局部要素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体结构。在整体结构中,同一要素由于与其他要素的相互调适与影响,可以表现出不同于独立状态下的附加功能,且整体与个体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树立整体的教学生态观能够产生“视野融合”与“视野分延”的整体效果,即通过洞察整体教学生态,探寻各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盲区”与“隐藏区”,进而对其进行补充和深入,拓宽各要素功能的广度与深度,发挥教师、课本、学生、技术等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使之产生协同效应,组成完整而高效的生态链,促成各因子之间的平衡。因此,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用于教学时,应遵循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要“适量适度”利用,不能生搬硬套网络教学资源,应根据自身教学风格、课程类型、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认知风格多来加以筛选;在学习任务分配上也应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合理分配适宜难度的学习任务,避免因为任务过难,导致学生形成挫败感甚至是习得性无助[12]。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理念,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教辅资料,发挥主体能动性拓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建立虚拟可视、智能互动的多元教学形式,促进教学信息通过不同载体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流动,柔性改变师生信息交流的时空边界,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发展的在线教学新模式,构建互联、互惠、互通的多元化教育共同体。

(二) 建立平衡的师生主体观

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系统中,师生皆是教学生态的生命主体,这种双主体表现为二者既是教学资源与信息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更是分解者。双主体的存在早已越过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线性关系。一方面,教师不再是“单向度”的“信息输出源”,教师既需要传道授业解惑,也需要设计教学、吸纳学生信息,更需要研究大纲、教材,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绝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教学共同体的合作者,还是学习的探究者、学习策略的使用者、学习结果的评测者,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尊重与理解对方的生态位,相互理解各有的特异文化圈,通过发挥师生的不同功能,使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同步进行,实现生态系统整体的共生与平衡,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的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成为发展或限制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的另一个关键因子。当前,由于教师对现代技术的盲目滥用与学生对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等问题,导致现代化教学技术成为阻碍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信息传递不顺畅的因素之一,继而产生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输入与产出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可以通过专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与科学的心理调节来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技术使用的合理化,充分实现教学技术和教学平台的双向润滑作用,促使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和谐运转状态[13]。

(三) 创设共生的教学环境观

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如何保证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环境的动态平衡是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命力的关键。在共生的教学环境观中,一方面,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主体客体化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互动,促进内在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外在于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现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培育学生的显性功能。另一方面,教师以自身为主体实现对主体的改造目标,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客体主体化教学活动,体现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内在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外在的师资队伍建设的隐性功能。在此前提下,创设共生的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环境关键是充分融合好各种资源、手段,为学生学习与教师发展提供可行的平台支撑。一是创设开放的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环境,开发、设计集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交流三合一的开放的学习环境。突破传统教学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的“花盆效应”,即封闭狭窄的教学生态环境会限制生命个体发展的广度与高度,相对开放宽广的教学生态环境将助力于生命个体发展的自主与自觉[14]。拓展教学生态的宽广程度,使社会生活实践成为在线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与补充,使学生能够有机地获得真实的课堂教学体验。二是充分发挥情感作用,最大程度上促进师生情感沟通。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坚持“人—机—人”的相互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教学价值落实、教育培养真正的人的瓶颈。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作为在线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真实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营造安全的、信任的、归属感强的在线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15]。考虑将情感连接起来,把情感作为一种环境,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尊重的、和谐的生态化师生关系。

(四) 营造开放的教学情境观

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需要各要素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才能得以实现,因而要求系统自身时刻保持开放性。基于信息技术在教学生态中的正向功能,营造更加开放的教学情境、更加信任的交流情境对于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互、能量传递显得十分必要。在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中,不同的生态要素在特定时刻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时间、空间条件及特定环境建构新的教学情境[16]。开放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在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中人与人的单向主体优化为多元交互主体,形成各有其美的师生共同体,达到认知互纳、情感交融、智力共振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能够表达不同见解的教学氛围、相对包容的教学文化、民主平等的组织机制,激发师生的高度参与,重视师生的心理成就的有益形成。其次,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创设适切的知识情境、文化情境、交流情境,在真实或虚拟场域中让学生的情感有发生之根,在外界信息与内部信息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下产生情感与思维的涨落,推动个体思维由混沌不清走向高度自觉有序,力求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场域。为此,作为教师,既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要掌握学生的特有文化特性,更要熟知学生当下的具体任务与身心状态。再次,要充分利用教学技术的监测、检测、识别、表达学生的情感能力与情绪状态来建立和谐的人—机互动的教学情境[17]。搭建一种合理的多元教学情境,让虚拟情境成为学习者体验真实世界的情感条件,使教学真正基于学生的本土生活实践而实现人的价值,打破以往教学关注抽象世界、悬搁于本土世界之上的藩篱,真正走向生活化的教学,推动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情境化发展。

随着现代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本培养的主流趋势与行动方向。民族地区高校肩负培养民族地区优质人才、提升民族综合素养、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18],教学作为民族地区高校育人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理应成为民族地区高校高质量发展所应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9]的指导,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正视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差异、办学条件等因素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探索与创新满足民族地区高校发展需求的在线教学组织方式、资源体系、环境条件与运作机制等,能动地优化与重构适应民族地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在线教学生态,调动在线教学生态中各因子的联动与对话,充分发挥师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保持民族地区高校在线教学生态具有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主体师生民族
论碳审计主体
我们的民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