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玥
都市青年口中的“下饭”或许不是美食,而是吃饭时看的视频。这些由经典影视剧、二次创作中短视频、影视解说等组成的“下饭”视频,最近有了名字——“电子榨菜”。
选剧、揭盖、开吃,这几乎成了所有都市青年的饭点固定动作,吃饭少了“电子榨菜”,味同嚼蜡,能不能选好“电子榨菜”关系到每个人吃饭的幸福感。那么,“电子榨菜”到底是什么呢?
“电子榨菜”都有啥
现年27岁的孙小姐,目前单身,在一家企业从事行政工作,常常跟朋友交流“下饭”的话题。晚上下班回家,端着晚餐上桌之后,便将餐桌上的平板电脑打开——这台电脑几乎一直放在这里,随后点击网站,搜索几个博主,点进最近更新的视频,随着视频开始,她也拿起了碗筷。
孙小姐最近的“电子榨菜”是B站上一名电子产品测试博主的视频,从独轮车、扫地机器人到无人机,博主通过亲身体验来介绍这些产品的优劣,“一边吃饭一边看,有合适的产品还会放进购物车,等打折时购买”。
工作4年,孙小姐一直是“电子榨菜”的粉丝,之前是看影视剧解说和短剧,再早一些是旅游视频,最早则是谈话类综艺节目。
“这些视频内容轻松。”孙小姐说,吃饭时注意力不会特别集中,“它们可以提供一些信息,但又不是特别重要的信息,哪怕错过、遗漏也无所谓。”孙小姐举例一些谈话类综艺节目,讲的都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无非就是吃饭时需要个背景音。
既然是“背景音”,为何不干脆选择音乐?“电子榨菜”口味可以根据个人来调整,但情感一定不能太强烈,否则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情绪被调动起来,饭却吃不下了。
除了内容,时长也是关键。一部电影时间在90分钟左右,而独自吃饭不过15-30分钟。饭都吃完了,下饭的电影还要不要继续看?基于此,还催生了一类非常受欢迎的“电子榨菜”——中视频影视解说。
创作者往往针对市面上一些精彩的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内容,通过截取片段、表达观点和二次创作的形式,让人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快速了解该作品的高能片段和大致走向。
随着越来越多解说视频产生,不少创作者将剧情剪辑成为几段,每当精彩处便戛然而止,吸引用户兴致勃勃点进主页查找下集并催更。
在抖音平台上,影视解说有着极高的热度,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它们了解当下的热播剧。用一些用户的话来说,简直是“吃饭15分钟,看完了3部电影,大大节约了时间”。
风行密码在于契合年轻人心理
独居年轻人增多是“电子榨菜”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从2015年起,我国一人户占比逐年增加,已经从2015年的13.15%增加至2019年的18.45%。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而2021年这一数字接近1亿。
同时,“电子榨菜”的兴起也离不开碎片化生活这个话题,而碎片化生活更是当代年轻人逃不开的标签——外界生活的压力与高频的节奏,使年轻人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摄入文字或长视频,“看书10分钟,手机两小时”“不开倍速看不下去”。
显然,相较于长视频而言,中短视频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观影习惯——比起完整观看一部影片或影视剧,不少观众更倾向于通过观看解说视频而快速了解剧情。而短剧就是在短视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起动辄四五十集的传统剧,集数少、时长少的短剧更能吸引年轻观众。于是,“电子榨菜”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
从事创意设计工作的袁先生很喜欢一个专门解说各类低评分影视剧的博主,“选材刁钻,风格突出,这些视频陪伴我欢乐的晚餐时光”。不过,他也坦言,受限于时长和目标群体需求,大多数“电子榨菜”内容以二次创作为主,内容方面只能浅尝辄止。“现在许多影视类公众号的文字动辄6000字起,这个体量配上画面放到视频中要40分钟以上,有的优质影视赏析视频长达3小时以上,这显然超越了‘下饭’需求。”
业内人士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市民列举的“电子榨菜”中不乏精品影视剧,《甄嬛传》《武林外传》《老友记》等豆瓣高分剧集,出现在许多人的“电子榨菜”名录之中。对于都市青年人来说,这样的作品不仅本身很有魅力,细节也能反复推敲。同时,他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电子榨菜”作为下饭神器,打破了一些作品的壁垒,将所有能够调动用户情绪的作品汇总在一起,实现了“综艺+电视剧+影视解说”等多内容的集合推荐,从而引发出更深层次的关注。
也有業内人士认为,“电子榨菜”一说的兴起,一定程度上也是认可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用户能够在闲暇之余进行反复观看并形成深刻记忆,间接带动了不少行业(如剪辑、宣发)的二次流量。同时,大量用户观看后的反馈,将不断推动创作者用更多元化的视角、多样化的剪辑手段,让更优质的作品得以广为流传。
(摘自《江苏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