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端牢中国饭碗的深度思考

2023-01-20 22:31王炳春
黑龙江粮食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标准种业农田

□ 王炳春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报告再次强调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端牢中国饭碗具备更加有力的保障

一是产量高位攀升、生产基础不断夯实。①粮食生产稳中向好,自2015年起连续7年保持在0.65万亿公斤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6828.5亿公斤,2022年夏粮产量1458亿公斤,增产29.65亿公斤;②耕地面积19.18亿亩,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是流通高效顺畅、市场运行总体平稳。①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②库存总量充足且结构均衡,储粮层次丰富;③粮食市场供应完全有保障,运行保持总体平稳态势。

三是粮食应急保障更加有力。①我国一天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可满足14亿人两天的需要,现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应急供应网点5.3万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应急配送中心3047家;②粮食应急储备进一步夯实,中央储备规模稳中有增,地方储备规模持续增加,保障关键时刻的应急需要;③涵盖加工、供应、配送、储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应急保供能力持续提升。

端牢中国饭碗存在潜在的风险

由于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生产过程,能否端牢饭碗就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目前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耕地、水和气候制约粮食生产。①存在耕地数量减少、“非农化”“非粮化”蔓延问题。2021年我国耕地面积19.2亿亩,相比10年前减少1.1亿亩,主要是工业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用地挤占耕地及扩种经济作物。农药残留、超负荷种植和土壤沙化导致耕地质量差,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耕作层变浅,等级提高地力变差。大量良田改种经济作物挤占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非粮化率在30%-50%之间,甚至超过50%;②水资源总量短缺、空间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低。我国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人均2041.7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且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北方拥有全国54%的耕地,多半是粮田,水资源占有量却只有全国的36%,农业水资源利用率0.5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0.75左右的水平,部分地区还存在工业、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现象;③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强度不断加大,而我国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地表年平均气温逐年上升,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气候变暖,干旱、洪涝和低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气候风险水平逐渐上升,短期内冬季气温总体偏冷冬小麦播种受阻,中长期将是威胁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二是种业发展缓慢制约粮食单产提高。①我国种业发展存在一系列短板弱项,即部分品种单产水平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行业集中度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差距依然较大;②种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仅占不足3%,低于国际公认的5%的水平线;③合资种子企业中,研发几乎被外资垄断,难以进入到育种的核心环节。外资渗透率不断提高,导致我国种子行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化的种子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20%,抑制种业研发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不足威胁粮食安全。①农业科技支持乏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跟农业生产脱节,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极不适应。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系统是适应短缺经济的体系,是以追求高产量为目标的技术支持系统,忽略了农产品的品质追求,无法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优化结构和提高品质、增加收入的要求。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②农业装备有效供给不充分、农机农艺融合不密切、农业机械化作业不配套。目前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农机装备不多;在特色产业领域,如茶园、果园行间距和种植密度与现有机械不搭配;机耕道标准低、农机维修服务等不足;③“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导致土地细碎化。目前我国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以上,约有2.1亿户小农户的耕地面积在10亩以下,约70%以上的耕地由小农户经营。2021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2.03%,其中机耕率86.42%、机播率60.22%、机收率64.66%。土地细碎化、小规模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影响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制约粮食单产的提高。

端牢中国饭碗的务实性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降低耕地、水等资源短缺和极端气候频发对粮食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①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在已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好自2022年10月1日起国家新颁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加强资金管理,补贴标准(1500元/亩)只能向上增加,要切实加快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早拨付、早到位给种植大户、涉农企业、家庭农场,政策早落地、早见效;②严把高标准农田质量竣工验收最后一道关口,严格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执行,必须充分满足竣工验收条件,验收组要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损毁工程修复、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农田建设相关的其他工程等内容进行审核,验收程序合法合规,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③运用遥感监控等技术以及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全面交接高标准农田建设历史数据,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数据要求,把各级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各阶段相关信息全部上图入库,建成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

二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种业竞争力,促进粮食单产提高,夯实粮食安全根基。①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指示要求,积极融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坚持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制定种业发展规划,出台现代种业产业升级行动计划,以创建“国家打赢种业翻身仗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全面安排部署,高位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②以基础研究引领创新,建立利益共享、激励与约束、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通过契约关系明晰种质资源所有权,放活种质资源单位运营权,赋予相关各方收益权,促进种业企业做大做强,让育种基础研究各要素高效流动起来,让基础研究尽快转化为可以销售的优质良种,促进粮食单产提高,获得更好的收益;③加强农作物种业市场环境维护与监督。政府部门应明确自身监管职责,提升部门监管能力,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当地农作物种业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出售假冒伪劣种子以及侵权种子等违法行为,维护种业市场环境的安定,为种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市场基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确保粮食安全。①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用农业科技、现代设施和装备武装传统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有效增强防范风险能力;②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涉农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③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搭建村企对接平台,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农村建立种植、养殖生产基地或购销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生态旅游等产业,实行“以企带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猜你喜欢
高标准种业农田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