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视角下的博物馆学
——基于苏东海先生“生态博物馆之惑”的一点思考

2023-01-20 20:29:31曹兵武
东南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脉络东海

曹兵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生态博物馆萌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变革时期的法国,是对传统博物馆范式的极大拓展,提倡在地化保存、展示和传承自然与人文遗产,强调社区参与和居民的重要性,因此成为波及广泛、影响深远、持续至今的新博物馆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东海先生是我国博物馆界的思想家,也是博物馆学理论的拓荒者与实践的积极推动者。他较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了生态博物馆对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的中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的工具性作用,因此积极向国内推介并在退休之后主导了中国和挪威政府合作支持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落的建设,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鉴于此,苏东海先生有“中国生态博物馆之父”之称。

即便在发达国家,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也充满争议,在中国更是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探索行为。苏东海先生曾将自己这一代生态博物馆人定位为在地居民的文化代理人,他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和经验理论的总结,尽快将生态博物馆包含的文化自觉、自信和文化权利交还给其主人,实现生态博物馆的自主运营和持续发展。因此,他在生态博物馆探索过程中大力培养当地人才,主导制定以居民为中心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与运行的“六枝原则”。但是,苏东海先生其实也对生态博物馆理论和实践有所困惑,比如生态博物馆发生的后工业语境与中国尤其是落后民族地区实践的前现代语境之别,生态博物馆中保存遗产与保存落后的发展观矛盾,等等。而总体来说,位于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代生态博物馆也普遍没有达到建设规划中的理想状态,包括业界同行在内的很多学者都认为生态博物馆在中国表现“失灵”甚至失败。

继贵州之后,尽管内蒙古、云南等国内不少地方也进行了生态博物馆建设实验,并探索了一些中国特色鲜明的生态博物馆实践,如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中心、10个民族村寨现场为分馆的专家全面介入的第二代广西“1+10”模式生态博物馆,以及政府深度全面介入、以全县域生态和遗产为保护和建设对象的浙江“安吉模式”等第三代生态博物馆,但中国的生态博物馆探索总体来说并未有效地解决前述苏东海先生的两大困惑,在实现当地人的文化自觉、自信和主人翁地位方面,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充满张力。

生态博物馆一反传统博物馆将物作为藏品收进库房,又经过博物馆化处理进入展厅成为展品的方式,而是拆掉围墙,直接将博物馆建在一个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现场。其最大优势是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原生态性转化为博物馆学语言,即物或遗产的在地性和在脉络中,这使得它相较于传统博物馆对物的去脉络化成为藏品、再脉络化成为展品的处理方式,在面对观众时具有一种信息载体方面的绝对优势。笔者认为,物的脉络化与信息学思维路径也许可以为解决苏东海先生的生态博物馆学困境提供可能的出路。

博物馆的立馆前提是物。博物馆学以及博物馆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都是围绕博物馆物的构建并不断发展的。博物馆学史上发生过的“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争论,其实也是物人关系的不同侧重与表现。无论是在脉络中、去脉络化还是再脉络化,博物馆之物不仅不能割裂反而需要不断深化、丰富其与人的关系维度。在特定的物人关系中尤其是博物馆语境之下,物成为特定的信息载体被人不断地赋予意识形态意义。物被意识形态化虽非博物馆特有,但博物馆的物人关系无疑有着自身系统而鲜明的特色,包括特定的理论关照和方法加持。

当然,博物馆的物人关系建立于客观已有的物人关系基础之上。不过,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这种关系的本质既非基督教世界观中的征服论和工具论,也非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中的目的论和进步论,而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递与互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物论”“器道论”“物我相通”“天人合一”等理念,以及现代生态学视野下的物与人互相建构、协同演化等视角,都与当代博物馆学所试图保存、探索的物人关系异曲同工。因此,物与人之间除了传统的、历史的用和被用的关系,还有更深层的意识等信息的保存、传递、激发、转换和协调等关系。博物馆收藏、保存、展示物,主要就是将物作为信息载体的功能而体现的。无论是客观信息的保存、记录和传播,还是由客观的信息到知识、智慧的文化生成、传承以及文明的进路,博物馆学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方法在方兴未艾的信息化时代既应是重要的探索创新领域,也应会获得诸多新的启示。

面对物的丰富多样的生命历程(包括人工介入或干预之后的生命形态和历程)及其环境背景,以及物人关系中不断变化的情境语境和意义内涵,物的博物馆化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去脉络化、再脉络化操作,物人关系可以不断变化、延展甚至重新定义和建构,但是在博物馆物的实践中,其信息传递与信息叠加的本真性和相关链条的完整性则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这是博物馆及其物的历史与科学价值的基础。生态博物馆力求将物和物人关系置于原脉络化、原语境而别开生面,但也因此将物之生命历程的时空界面空前压缩。不过,如果在此过程中能自觉引入物的生命史意识和信息链理论,将其作为对生态博物馆脉络化和语境化思维的补充,那么,在保持物的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脉络的延展与语境的迁移、关联,活化处理生态博物馆中对物人事理等的原生状态,以及展示、诠释两个不同脉络和多种语境的关系,生态博物馆的物、物人关系将会获得一种在不同脉络或语境链条中的更加突出的增生信息优势,而生态博物馆对物及其相关语境、情境的处理手段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灵活。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博物馆的展示和其他实践(包括活态遗产的表演性展示等)在尊重物及其原生脉络、语境等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引入情境嫁接、脉络延伸等信息化处理手段,从而让观者获得对相关遗产超越原生态、原语境的延展性理解和体验。如此一来,生态博物馆也为其所在地方社区的发展预留了必要的可能性空间。

总之,博物馆——包括生态博物馆在内,都不应该也不可能以凝固历史为目的,它也只是物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展开的一个场景而已。诚如曾任美国史密森尼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秘书长的乔治·布朗·古德(George Brown Goode)所说,博物馆不是物的坟墓,而是文化传承和新意义的生发场所。因此,博物馆应努力保存并展示物及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相关背景和演进链条的完整性,更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追加、丰富其历史信息含量和价值位阶。生态博物馆对物及物人关系的脉络和语境的保存与展示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对于观众的信息接收和理解、体验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信息化思维在保留信息链完整性前提下的生态演变、脉络延展和语境切换等,也许可以对当下生态博物馆的理论、实践以及生态博物馆所在社区的持续发展等提供新的借鉴。

(说明:本文据笔者在2022年8月1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协会举办的“苏东海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稿整理修订而成。)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脉络东海
再论“新博物馆学”
东南文化(2022年5期)2022-04-06 15:04:04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品鉴(2022年36期)2022-02-24 08:44:52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 08:08:58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2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东海采风作品选
中华诗词(2019年2期)2019-08-27 01:59:16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创新方向
大众文艺(2018年18期)2018-01-28 07:05:45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精卫鸣,歌东海
李东海的诗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