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民美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3-01-20 18:55周国宝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德性美德公民

□周国宝

美德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公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重要标志。但目前重技能轻美德是我国公民教育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我国公民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逻辑性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美德,因为美德寓意着智慧。亚里士多德则指出“德性”即是本性。杜威将美德视为后天形成的,他认为,所谓德行就是说一个能够通过人生一切职务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儒家哲学将美德阐释为仁义。由此可见,对美德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唯心”向“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转变,实质上是暗示了德性对人的重要意义。从比较学的角度看,美德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内在逻辑性的统一。

(一)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蕴意:善良。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作为人性中的良好品性,美德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作为人性中良好的品德,善良对人提出了通过有效节制自身贪婪和欲望来实现抑恶的内在要求。公民美德既是涉及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善,也是个人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有所对应,将二者之间形成联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思路。

(二)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遵循:理性。尽管在个体看来美德的表现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一方面,不同性别在社会中分工实质上决定着各自所应体现的德性有所不同,“德性虽然为所有人共有,但男女不同”;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段德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美德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内涵上美德却有着理性的普适意义。美德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但落脚点在于理性;它的内涵有理性部分的理性,也有非理性部分的理性。理性的美德近乎纲常伦理,而它的感性部分却又在对人们为之遵守方面提出很高的自觉要求,随之上升为理性自觉。美德让人更具有理性,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遵循。当美德让人在社会中具有了理性后,就可更好地理解与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社会中现有理性的人,才会出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政治公民,并在现实中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价值导向: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以美德为重要内容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自由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决定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必须存在一个基于引导人性最良好部分——美德的教育系统存在。这当然是可行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德行可教,同样古代中国的传统理论亦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这说明了美德在主观上是可以传习的或被培养的。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培养德行看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比智育工作更加重要的工作,也是学校最困难的工作,他印证并发挥柏拉图思想,提出学校培养中需要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韧与正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与美德的价值导向具有高度重合性,即社会公平正义,并将之摆在首位,二者遥相呼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美德教育则也就是以美德为主要价值内容的一种类型,它重在塑造人们的道德情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拥有高尚德性的共和国国民。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道德建设成果也直观地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蔡元培认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自由突出个体对思想、人格独立的追求,平等强调对他人权利和人格的尊重,博爱强调对他人的同情、关怀。所以美德教育是国民(公民)教育之本,这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逻辑出路。

二、美德教育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

美德教育是以公民的个人伦理道德与社会的公共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社会化活动,旨在积极引导社会中的成员有效转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相适应的公民。公民是积极理解和接纳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的政治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体现,因此,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普遍推广和构建公民美德道德体系的同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可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公民是一个国家中具备德性或美德的社会共同体成员,他们自身高尚的社会责任及道德义务使之崇道德、节人欲,最终向善止恶,通过彼此之间的理智谦让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良性维护。

(一)美德教育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美德教育首先要厚植人们对德的认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体现在新时代的中国就是要普及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就对美德教育的形式、方法、途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校开设的品德教育空流于形式,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之公民;甚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包含品德教育,就会显现为空洞说教。这必然导致美德教育的枯燥化,而枯燥的思想教育会导致人们逐渐信仰迷失,在物欲利益的驱使下反倒陷于缺乏精神追求的功利主义状态中。为此,陶行知设想了生活教育、创造教育,即“新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国民。因此,为了使社会更加凸显公平正义,就必须为之锻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美德教育并切实推行,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美德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知。当今,公民早已不再是亚里士多德那个年代基于血缘范畴的简单定义;平等与自由的价值理念使得一国之自然人都有成为公民的潜质。从自然人成长为公民实质是必须经历一种培养过程,使得在本国出生并接受该国教育的自然人能够得到基于该国传统之上的公民培养。所以,晏阳初希望通过公民教育来去除国人性格之“私”,使国人团结起来,并推行公民之训练。在卢梭、罗素等人看来,美德培养的最佳时机在于其幼年时期。实质上,每个年龄段皆有不同的道德属性要求,即便是成年人,更不能忽视内在的道德约束作用,往往价值观趋近成熟的成年人一旦道德堕落将比未成年人更能给社会造成可怕百倍的后果和影响。所以,公民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贯穿于人一生的过程。美德教育的终身性让公民能够更好地切身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恰逢新时代的祖国,美德教育让社会主义公民拥有“四个自信”,用自己的热情拥护着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切身体会与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美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的这种后天性定义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民主投票选举活动的年龄设定一定的限制(多数国家规定在十八岁以上);因为,一方面对一个自然人的公民教育也定然成为国家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该国自然人也必须经历一个这样直至成年的公民教育过程。并且,公民并不是单向的概念,而是双向的现象;公民与国家相互依赖、共同成长:公民的权利是国家责任的同时,国家的需要也是公民的义务。

因此,美德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特指公民的美德或德性,它具体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良善、节制、勇敢、理智、公共精神。亚里士多德曾认为公民美德与他们所属的政体类型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一个通过教育而实现社会化的自然人成为合格公民的标志在于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需要。在社会普遍道德准则的规范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和团体又有更为独特的具体要求,诸如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礼仪德性、不同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及不同年龄段的道德修养等都将是造就一个正义有序的公民社会的必要前提,他们也自然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融合起来。

三、美德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

作为公民教育内容的美德,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把公民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内化为公民意识,使之成为其自主行为的一部分。所以,美德作为公民教育之起始将促进我国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践行和自觉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上层建筑的集中反映。

(一)实施全方位美德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理解。不同于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人类社会崇尚谦恭温让的礼仪。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保障彼此生活秩序的安定于是具有了美德的现实需要。同时,现代社会寓于国家之中,这意味着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国家公民需要公民的美德教育。美德教育是改善人伦、教化人心,并让每一位公民拥有高尚品质的教育体系。美德教育具有的这种使人向善、让人迫求卓越品质的特征,被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教育家所推崇。于尚德的公民而言,美德或德性比基本生存技能更为重要。社会良性的存续离不开其内在的道德框架基础,使所有人都拥有德性的公民人格。事实上,只有拥有德性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施美德教育在横向上要注意教育内容、受教育者的性别及职业等因素。例如根据教育内容可将美德教育划分为公德教育、礼乐教育、情操教育及价值观教育等类别;并且,对男子要开展包含军事训练、爱国教育等在内的德行教育,而对女子进行涵盖文学教育、女红教育及闱礼教育等内容的德性教育;另外,对不同的职业阶层,还当有贯彻“诚信为本”的全方位的美德教育体系。美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之中,而且还要求家庭与社会教育与之配套及辅助,使得人们无时不刻、无处不在地接受到社会美德的熏陶,从而不断被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美德的公民。

(二)实施全过程的美德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公民的主体性表现为理智、良善、勇敢及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为了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公民,公民教育当然也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举。正如“新民”(即公民)培养活动也是梁启超先生笔下《新民说》中作为“今日中国第一要务”的那样。美德教育,在时间轴上不仅横跨公民个体成长的始终,于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言,也当然涵盖了社会发展进程的每个时期。就个体而言,美德教育在纵向上则是按年龄段区分的层次体系,它主要分为未成年时期的美德培养、锻造和成年时期的道德巩固、强化。无论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因年龄层次开展相适应的道德教育能够加速公民意识的觉醒。就历史发展时期而言,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正值世界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连续性,决定了美德教育在历史发展维度上的全过程性。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而美德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存在在人脑中客观反映的社会意识,对新时代“大变局”中的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三)实施全民主的美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美德教育具有通过公平和平等以保证全民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内涵。只有当全民都积极参与到美德教育中并且身体力行,实现全民主,公民的整体道德层次便会提高。而公民整体层次的提高又会有助于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美德要求,这种美德要求便会蕴含于美德教育中促使公民新的美德形成。“应当由一种教育,依此教育公民的子女,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应于必须,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德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不仅仅是安身立命、个人素养层级或者是应对社交所必须的,而是上升到一种相对独立的品格境界:自由而高尚的情操。这种诠释对于看待美德教育的全民参与性在国家治理和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全民主的美德教育,一方面保证了教育的普及性,更重要的是能在积极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重要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大背景下,培养公民美德,强化公民的现代国家认同感,以此为实践行为指导,公民就会从内心深处生出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并自觉地采取各种合理合法的维护祖国荣誉和国家安全的行动,为我国的长治久安添砖加瓦。

四、结语

美德作为对公民高水准的思想觉悟和行动准则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同法律的特征即普遍性,所以,美德的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应当是统一的、无差别例外的,并积极要求公民将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贯彻自身的个人社会实践行动始终。美德教育昭示无论各阶层、群体,都要接受必要的美德熏陶,尤其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先锋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公民高水准的社会美德,在此指导下公民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公民美德教育将着眼于长远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将技能与美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重技能轻美德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使人们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主体理性的公民,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德性美德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诚实是美德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美德威:让学习音乐更简单
助人为乐是美德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