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窑湾中学 王青青
2022年上半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颁布。在《标准》里,重申和强调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面的一些重要原则。教学原则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按照这个“指南针”和“方向盘”,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理念,完善我们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遵守哪些重要的教学原则呢?
《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案就是教学的方案。教师以前编写的生物教案,主要体现了“教”的内容、“教”的过程和“教”的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学”,甚至有些教师头脑里根本就没有学生“学”的概念。拿着这样的教案去上课,自然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突出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案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突出学生的“学”。
如学习“细胞是生命活体的基本单位”这一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下同)是:(1)掌握细胞等相关概念。(2)了解细胞变化的原因。(3)理解细胞变化的意义。教学重点是细胞变化的原因,难点是理解细胞变化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一路讲下去,很难给学生留下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如果给学生留下了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准备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了。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怎么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呢?但如果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改为:(1)通过讨论掌握细胞等相关概念。(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会变大?(3)课后探究:细胞为什么会分裂或不再长大?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明显地融入了学生“学”的要求,让学生去“讨论”“分析”“探究”。在课堂上,教师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体现的主体自然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
有些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时间安排不科学,很少留给学生“学”的时间。学生没有或很少有“学”的时间,怎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呢?
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自己“教”的时间和学生“学”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多给学生留下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复习,其中课前预习是基础,课内学习是关键,课后复习是提高。而事实上,很多教师认为生物是小学科,不需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又以教师讲解为主,很少给学生“学”的时间,偶尔给学生一点合作讨论的时间,也只是为了点缀《标准》里提出的教学理念而已;由于生物在中考中地位不高,很少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这样,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给学生留下“学”的时间极其有限。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把自己“教”的时间和学生“学”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突出学生“学”的时间。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课后要给学生布置作业(最好是延伸、拓展类的),整体时间安排合理,课内教学内容就能够有轻重,教学节奏就能够有缓急。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够有效地得到落实,课堂预期和课堂生成反差不会很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并不仅限于教案编写和“教”与“学”时间的分配。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学生生物学生素养。
遵循《标准》的学生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学”,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起什么作用了,只是作个旁观者。事实上,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导”。《标准》也明确规定,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这就是教师主导性原则。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样,也要落实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
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凡是学生能够看懂或是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搞懂的,教师就不需要讲了,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去学。但有些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学生自己看不懂,通过小组合作还是搞不懂,那么,教师就应该“讲”了,也就是说,教师该讲的还得讲,并且一定要想办法把它讲清、讲透。教师不能因为怕被领导或同行扣上违背《标准》中的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帽子,就对该讲的重点、难点内容也不去讲了,这是一种对教学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学习《细胞是生命活体的基本单位》这一课,由于细胞太小,显得很抽象,再加上涉及到细胞壁、细胞质、叶绿体等概念,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就是理解不了,致使这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知识。这时,教师就要“讲”了。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讲,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创新教学方法,使细胞变“大”、变“形象”起来。不仅要让学生看得见,还要让学生看得直观,显得形象。如:1.让学生通过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再让学生根据观察和自己的想象“画”一个细胞,并进行比较。2.再让学生观察根尖和叶的纵切面,并进行比较。通过这两项活动,再加上教师对有关概念的讲解,学生对细胞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直观的了解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上,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比对内容的讲解还要重要。如“花的结构”这一课,整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资料法、实验法等等,但使用这些方法必须与具体的知识点相结合,并且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另外生物知识比较零碎,如细胞知识涉及很多章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细胞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只有指导到位,学生才能学习到位,才能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合作学习是《标准》提出的学习方式,我们要严格遵守。合作学习的优点自不待言,但我们要研究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使合作学习卓有成效。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己学习,有些内容适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有些内容则需要教师讲解、分析。如背景知识,就应该属于学生个人完成的内容,不适宜让学生合作讨论来完成。但有些教学内容是需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完成的,但限于条件,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显微镜认真地观察。这时,教师就可以制作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合作观察学习。
根据煤矿悬臂式掘进机远程监控需求,运用组态软件开发了如图6所示的掘进机远程监控上位软件。该监控软件通过100 MB以太网与掘进机机载控制器通信,实现了掘进机远程控制和位姿等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测功能。
例如,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等实验,对学生建构“细胞”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学生太多,无法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成微课安排在课堂中,那学生合作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能够提高实验效率,促进对概念的理解,领会概念的实质,引领学生共同走进显微世界,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学生会有所收获,同时会保留一些问题。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分享各自独立思考的成果,然后再共同探究那些大家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因此,学生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先独立思考,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就不要搞小组合作学习。
另外,教师不宜把教材内容按照先后顺序分成跟小组数一样多的几块或几个问题,让每个小组分别去学习或探究。如学习“细胞是生命活体的基本单位”,有的教师根据班级有6个学习小组,设计成6个问题,分别让学生去探究。结果在展示环节,分到前面内容的小组,回答问题还可以,但分到后面内容的小组,回答问题就云里雾里的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教材前面讲了什么内容。所以,不管班级有多少个小组,建议都同时合作学习同样的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但在具体操作这个层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去讨论和解决,还有许多路径需要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标准》指出,生物教学要寓探究性学习于活动中。可以说,探究永远是生物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
如学习关于人类血型知识时,有的学生联系输血和血型的内容问教师:“书上说人类的基本血型是A、B、O型,‘基本上’说明还有其他血型,那么是哪些呢?是如何区分的呢?”这些问题在教材中是找不到答案的,教师除了补充还有AB型外,其他血型也很难说清,因为目前被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还有几十种。学生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这本身就体现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难能可贵。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为了把学生的探究性活动落到实处,教师就要真实地完整地呈现探究过程,深化概念内涵。生物学中有些概念的演示实验,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给学生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又能促进概念的建构和内涵的深化。
例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大多数教师是让学生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课后进行观察,下节课再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课堂上进行探究。但这样,课堂时间的控制、纪律的维持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得到的数据不是很客观。教师在课前先就这个探究实验制作一节微课,让学生在课后观察、记录。这样,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探究技能,建构生物核心概念。这是任何制作精美的视频资料也无法比拟的。
比如,在学习“向性运动”时,教师要首先向学生介绍达尔文发现向性运动的实验过程,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并问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结论。有些学生可能得出“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并可以产生出某种可以影响植物生长的化合物”的结论。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去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个结论,并且暗示学生“以前有一个科学家已经用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引起学生的创新兴趣。这时,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案,对这些方案教师不要评价,而是介绍温特的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和温特的实验相比较,从中发现不同点,去体会当时温特实验的设计思路,最后让学生自我点评方案的优劣之处。学习到这个节点,学生自然就明白了温特实验的巧妙,部分学生还会产生“创新原来并不是高不可攀,我也能”的自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不能草率从事,甚至从网络上下载了事。尤其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在教案中设计创新活动。教师不在课前精心设计创新活动,怎么能在课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如学习“植物细胞”,方法很多。如果照本宣科,效果不会好。如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效果会好一些,但这种方法一般教师都知道,谈不上是创新。但如果让学生动手画细胞、做细胞模型,这就是创新,效果会非常好。学习这一课,有的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那更是创新,学生感兴趣,效果非常突出。
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教学方法是举不胜举的。教师要勇于创新教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创新教学方法中,虽然会出现一些令人烦恼的状况,但只要不影响整体教学的顺利进行,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以后只要认真改进、完善创新方法就行了。因为固步自封是条死路,而创新则是一条走向未来的宽广的活路。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可能走进盲区;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发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大搞“一言堂”,就会走进传统教育的泥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根据初中学生和生物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如此才能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生物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