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娇娇,张小燕,吴俊陶,谢 华
(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幼儿美育是指对0—6岁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启蒙教育。[1]幼儿园游戏活动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等具有独特价值。其中,建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活动之一,具有操作性强、艺术性高、可激活幼儿思维等特点。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在计划、合作、协商的游戏氛围中,通过对不同种类建构材料的拼接,使材料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建构游戏是幼儿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可通过拼插、排列、重叠、对称、垒高等方法呈现作品的美。为此,建构游戏是实施幼儿美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幼儿美育强调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建构游戏中的美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借助材料、环境等美的对象引导幼儿感受美、理解美,初步树立美的理想;另一方面,建构游戏的过程是幼儿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下对美的创造过程,可以发展幼儿美的品格。通过玩建构游戏,幼儿可锻炼多种感官,在拼搭、组合、垒高等活动中提升建构技巧,从看、听、读、说、做中提升审美能力。教师将美育融入建构游戏,可通过建构游戏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幼儿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
陈鹤琴主张“幼儿园应当采用游戏化的教导法教导儿童”[2]。建构游戏受幼儿的喜爱,是幼儿较为感兴趣的活动。首先,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与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同伴交往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其次,幼儿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后,能够对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事物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形成美的人格。因此,在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把握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教师要通过建构游戏与美育的结合、渗透,多途径探索美育的实施路径,通过建构游戏提升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从整体上培育幼儿美的情操,使幼儿形成美的人格。
幼儿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墙面环境、游戏材料、空间场地等,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幼儿园的文化氛围等。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会对幼儿的审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有些幼儿园建构区的物质环境创设存在墙面创设的美感度不足、材料投放的层次单一、狭小场地压抑幼儿的想象力等现实问题。[3]
1.墙面创设的美感度不足
身临其境才能促使幼儿产生更深刻的全局性感知与体验,深入理解建构游戏中美的意蕴。目前,很多幼儿园建构区环境创设的侧重点是安全和规则[4],教师通过粘贴软垫、包裹桌角、铺设攀爬垫等方式保证幼儿的安全,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在墙面张贴建构区的区域标识及规则牌,但忽视了建构区环境创设中应有的情境性与趣味性。单调乏味的建构区环境会影响幼儿的创造兴趣和审美想象,更无法积累对建构美的认知和体验。
2.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单一
建构材料是幼儿将生活中欣赏到的美转化为作品的桥梁。目前,大部分幼儿园为幼儿配备了多种建构材料,但在建构材料的投放时,忽略幼儿的年龄差异和认知需要,幼儿的参与度比较低。[5]有研究指出,当前建构区材料投放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层次性,高结构辅助材料占比太多,低结构材料不足,且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6]低结构材料不仅结构简单,而且玩法多样,相比于高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可变性,更能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提升幼儿的建构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层次单一的建构材料在难易度上没有很大区分,无法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和创造力的培养。
3.狭小场地压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园需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保障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7]观察发现,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活动区域大多在室内,也有的幼儿园将建构游戏安排在教室外的走廊,很少有幼儿园选择在室外开展。随着建构材料的逐渐丰富,室内区域便显得拥挤,小小的地垫、狭窄的空间会压抑幼儿的想象力,不利于幼儿合作。幼儿园为幼儿开设一个真正开放、适宜的游戏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建构游戏缺乏主题性和情境性会导致幼儿把建构游戏简单地等同于搭桥、造房,建构作品也大同小异。在游戏开始前,教师的导入语往往是“今天我们来搭一座城堡,看看谁搭得最漂亮”,从搭建马路、幼儿园到高架桥,尽管建构的主题改变了,但最终呈现的作品比较相似。课程游戏化强调幼儿游戏时的自由自主,因此一些教师只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让其自由搭建。[8]无论是设定主题还是自由搭建的建构游戏,在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幼儿缺少审美观的引导,导致幼儿的作品大多是无序的、零散的,幼儿的建构技能无法得到提升,对建构游戏的积极性也会降低。有研究指出,有些幼儿园将建构游戏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调剂品,无法发挥建构游戏的真正意义,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9]
有研究指出,幼儿园存在这样的情况:幼儿建构的是作品局部景观,往往在刚成型时游戏就要结束,幼儿还没来得及和同伴互相欣赏交流,导致幼儿缺乏对作品的完整体验。[10]建构游戏结束环节缺少有效的分享和评价,会使幼儿失去自由表达、欣赏同伴作品的机会,后续的相关审美经验也无法得到提升。在建构游戏结束后,如果不销毁作品,将建构作品保留在场地上,幼儿不仅可以直观地欣赏眼前的作品,还能发现同伴优秀的建构技能和建构创意。每一次建构游戏都可以让幼儿交流与欣赏,评一评自己眼中最美的作品,在模仿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建构技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幼儿的游戏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其建构游戏中可见一斑。[4]幼儿的建构主题多来自生活,尤其是身边常见的建筑物体或其他幼儿感兴趣的可搭建的原型,如学校、飞机、街道马路等。幼儿往往在搭建的过程中一边回忆一边建构。因此,在搭建之前教师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多观察,通过现实、书本、网络媒体等途径感受美的事物,并尝试从中积累经验,提炼原型。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带领幼儿到自然界、社会环境真切地感受与观察,感受大自然的错落景致,体验社会环境中的宏伟建筑。其次,在幼儿园开展建筑鉴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或短视频向幼儿展示各地区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让幼儿感受建筑之美。最后,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传授其一定的建构技巧,如平铺、垒高、架高、围合等。这样,可以让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前积累充足的前期经验,在建构游戏前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
对建构游戏而言,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激发幼儿的兴趣。对于建构区的环境创设,教师应做到不浮于表面。一方面,要划分环境的功能区,主要包括幼儿观察模仿的建构模型区、幼儿学习使用的搭建技巧区、幼儿规划建筑图纸的涂鸦区、幼儿作品展示区等,整体风格做到平面与立体结合、简约统一。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善建构游戏场地,可以将建构区安排在开放的场地,如搭建户外篷房,在区域中采用半封闭的围合结构设计,让幼儿可以自由出入。这样也能让幼儿观察搭建物的整体布局,丰富建构的完整性,提高幼儿的建构兴趣,按照搭建主题有序开展活动。
游戏材料是开展建构游戏的前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目前,幼儿园常见的建构材料有纸箱、纸筒等纸质材料,塑料板、塑料砖等塑料材料,木板、木块等木质材料三类。幼儿倾向于使用哪一类材料与自己的审美有很大的相关性,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质量、触感等都影响幼儿的选择与审美。幼儿园要提供多种材料,如积木、积塑、积竹、金属构造、拼棒、拼图材料等低结构材料,以及周围可利用的材料。教师要让幼儿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地进行建构游戏,在此过程中,幼儿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感受材料形状的美、颜色的美、触觉的美、拼接的美,在材料的变换中激发想象与创造美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活动。[11]幼儿园应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多途径开展建构游戏。可在建构游戏中融合五大领域,如加入建构图纸设计融合艺术领域;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融合社会领域;在搭建时考虑建筑整体的稳固性,让幼儿思索怎样搭建既美观又稳固,融合科学领域;活动后及时进行师幼沟通、幼幼沟通,在评价与交流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融合语言领域。幼儿园也可以采用家园共育的方式开展亲子游戏,在园内开展大型亲子互动建构游戏,让家长与幼儿的审美相互交融,让游戏氛围充满一种和谐的美感。幼儿园也可以开展主题式建构,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让幼儿在主题情境中寻找材料。例如,在自然主题建构游戏中搭建原始森林,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回归自然,在自然中玩耍,思考如何塑形、构图,建构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幼儿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幼儿不仅要能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也要懂得欣赏美。建构游戏中的评价是审美欣赏中的重要环节。[12]建构游戏过程是否完整要看是否有游戏的评价与反思。教师要在建构游戏结束时通过拍照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幼儿的建构作品进行评价。例如,将幼儿的作品放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由幼儿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与反思要从整体构图、颜色搭配、构思新颖与否、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让幼儿在感受欣赏、类比联想、回忆表达中习得如何表达建筑的结构造型、空间关系、色彩基调。[10]
总之,幼儿美育作为个体一生审美教育的开端,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相辅相成,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建构游戏作为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类型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创造性,是实施幼儿美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将美育元素融入建构游戏中,也可为其他游戏活动提供借鉴,有助于教师将幼儿美育融入幼儿园活动的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