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下高校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价值向度与路径选择*

2023-01-20 17:18:36焦中宁
高校辅导员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资助育人

焦中宁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共同富裕的理念赋予资助育人目标追求与实现方式新的内涵,以共同富裕实践逻辑及话语体系为理论框架,可以拓展资助育人实现机制的实践维度。当前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以政策落实为主线,忽视了对资助对象政策体验和情感态度的考量,资助育人面临着资助主体认知偏差和激励效应不足的现实困境。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突出对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和成效的考查,以共同富裕价值理念审视资助育人工作过程和效果,需要重新构建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体系,从而规范资助政策执行方式,提高资助育人成效。

一、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现实指向

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依托主体力量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影响着资助育人运行逻辑与制度体系,使促进个体能力提升成为资助育人的重要方向。针对性的需求识别、模式创新与主体角色转变,丰富了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价值意蕴。

(一)以资助需求精准识别助推资助育人政策转型

新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纾困需求发生转变,他们的贫困更多表现为以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社会资源相对弱质为表征的发展能力欠缺。资助育人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迫切需要做出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资助育人的现实需求。共同富裕实践目标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因而,相对贫困群体识别是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基础性工作。资助育人的前提在于资助对象精准识别,进而根据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征,采取精准化个性化帮扶手段,实现个体发展。高校资助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更好教育,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谋生本领,获得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稳定高质量脱贫。

共同富裕目标下,资助对象能力发展诉求显得更为迫切,这就对资助对象识别、项目匹配和帮扶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以育人有效性为导向,监督资助政策执行与工作实施,通过困难群体精准识别帮扶,引领资助政策运行机制的理念更新和资助育人实践路径的变革,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实效。高校建立科学合理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引导资助工作适应精准资助形势,有助于增强资助育人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高校通过程序科学化设计和规范化实施,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主体地位,让资助项目落到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

(二)以资助工作模式创新突破资助育人实践困境

信息不对称易导致资助工作管理部门、实施主体、资助对象三者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不一致,容易造成资助育人实现机制的资源投入和育人效果之间结构失衡,导致资助育人目标实现面临诸多困境。资助对象实际需求与育人机制之间存在矛盾,表现为“资助对象内在需求多样、多变与外部资源供给形式单一、机制固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影响实现育人本质的重要因素”。[1]共同富裕时代语境下,国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渠道,进一步优化个人奋斗的平台,资助模式创新更加注重条件支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资助对象学习的积极性。

无偿性资助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不适当外部奖励,就可能降低他们内源性动机,产生过度合理化效应,使资助效果适得其反。[2]共同富裕倡导个人奋斗,这种激发内生动力的方式成为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路径参照,使得资助育人工作更多关注资助对象的情感激励。资助育人成效评价驱动工作模式创新,突出资助对象情感认同和发展支持,成为资助育人困境突破的有力抓手。

(三)以资助主体角色转变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发挥资助对象主体作用,让他们改变被动依赖角色,主动利用资助政策带来的资源条件,更好投入到提升个人能力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资助工作中制度、资源、信息、平台等育人要素与学生实际问题相适应,才能保证教育资源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形成有效“需求—响应”机制,避免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脱节。[3]

共同富裕实践途径在于个体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个体需要借助资源发挥主体能动作用。资助学生深度认同资助政策,才能根本上产生奋斗意愿和感恩情怀,进而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利用教育资源,发挥主体作用,而不是被动顺应。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将资助对象的政策认同和行为表现作为评价内容,突出学业发展支持机制有效性的考查,加强政策宣传,激发主体参与意识,从而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二、共同富裕时代语境下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逻辑依据

资助育人工作以建设发展支持体系为依托,以培育资助学生的可行能力为内容,通过机制设计和平台搭建促进个体参与和支持个体发展。共同富裕时代语境下,资助育人实现机制中的主体角色与实践模式发生转变,从而拓展了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功能。

(一)共同富裕战略任务驱动资助育人工作内容重构

共同富裕价值取向强调通过个人努力提高能力,更好实现职业目标。机会被剥夺和文化资源不良等是大学生自我贫困感知的基础性诱发力量,能力欠缺、心理脆弱和手段低效等素质欠缺是内在力量。[4]虽然物质绝对贫困逐步消除,但对于正在接受教育资助的学生来说,他们仍然面临着认知局限、社会排斥、机会剥夺的相对贫困状态。一方面,资助对象思维局限,缺乏生涯规划意识,专业学习具有盲目性,物质利益驱使或迫于生计从事过多校外兼职。另一方面,资助对象因自卑心理远离或排斥团体交往,学术与社会实践参与不足,导致社交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欠缺。[5]鉴于能力纾困帮扶政策需求,就业能力培育成为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任务。根据资助对象发展诉求设计个性化帮扶方案,帮助其转变思想观念,才能解决资助育人资源错配难题。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强调以行为引导和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因此,共同富裕价值追求与资助育人工作是内容内在统一的。

(二)共同富裕实现途径引领资助育人实现机制重建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财富,而是要持续提升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6]共同富裕实践途径倡导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通过激发个体奋斗的内生动力,依托自身力量实现个体发展。资助育人依赖于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有效融合,学校作为政策实施的主导机构负责平台搭建与机会创造,学生作为参与主体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只有学校主导与实践主体的有益结合,才能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资助育人双助模式,也就是以解决经济困难为手段,同时拓展渠道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心怀感恩,提高素质能力。[7]资助过程中高校通过政策运行机制优化帮扶手段,发挥学生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从认知改变、价值引领、行为规制和能力建设等维度,解决心理、学业、就业等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和培育品质。因此,资助学生在政策体验过程中产生内生动力,从而积极提升个人能力,这彰显了主体能动性作用与共同富裕倡导个体奋斗的内在统一。

(三)共同富裕成果形式助推资助育人成效标准重塑

共同富裕成果形式体现在改革发展成果人人享有,体现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原则。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以资助学生的主观性评价为考核依据,以资助工作满意度作为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的中介因素,旨在通过学生主观感受和现实表现反映政策设计和工作模式的科学水平。学生发展是学生资助绩效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体现了公共政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据此建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经济性发展、学习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职业成熟度提升等多维绩效评价体系”。[8]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以政策执行中主观体验状况为主要依据,强化对育人工作管理机制和育人举措过程的管控,突出对资助学生情感体验和现实表现等育人结果的评价。资助育人实现机制倡导发挥资助对象的主体作用,通过平台锻炼和发展支持,提高他们谋生本领和财富创造能力,资助育人成效评价标准则聚焦资助对象学业表现和个人成长的创造力与幸福感。由此,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与个体发展支持的资助育人成效标准具有内在关联性。

三、共同富裕愿景下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维度框架

制度设计、政策落实、主观体验与育人成效是共同富裕愿景下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维度框架和指标选取的依据。

(一)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的育人倾向度

共同富裕强调收入分配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公平的制度设计是共同富裕的外显形式。资助育人机制的制度保障,首先体现在资助项目分配要精准公平,以提高资助对象的政策认同感和身份归属感。资助政策运行机制的育人倾向度表现为在政策执行过程、资助宣传方式、项目落实结果、学生考核管理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点培育学生感恩意识和奋斗情怀。资助育人即在宣传落实资助政策、实施具体资助举措的过程中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这“既是资助工作发展与深入,也是资助工作本质要求的外显”。[9]

(二)条件支撑:帮扶举措的发展支持度

共同富裕实现途径不是让每个人放弃奋斗,而是需要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能力。资助育人条件支持是指围绕学生发展现实诉求重新设计帮扶手段,重点解决学生发展现实难题。资助育人帮扶举措正是以条件支持为主要方式,帮助资助对象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型资助是以学业规划、学术指导、社会实践、心理辅导、创新发展、项目驱动为多元渠道,提高受助学生成长发展能力和社会竞争实力。[10]资助育人帮扶举措发展支持度聚焦个体能力提升的观念引导和发展条件支持,采用思想引领、能力建设、个性帮扶等多样化举措,促进资助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升。

(三)主体体验:政策体验的情感认同度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在促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公益性原则和公平理念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成为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维度”。[11]学生深刻理解资助政策,才能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资助工作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过程兼顾公平,体现包容性发展,可以避免奖励性项目集中资助导致的饱和反应,减少奖励分布不平等和学业分化导致的负向激励。资助对象的政策体验评价是考察资助政策成果共享程度的重要维度,通过增强政策感知、尊重主体感受,才能激发资助对象的内生动力。

(四)效果度量:激励效应的励志表现度

学习是个体能力提升的主要渠道,资助学生的励志表现度成为衡量资助育人成效的关键维度。资助育人激励效应体现为在保障贫困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帮助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使学生更有能力更有意愿报效国家和社会。资助工作育人成果体现在学校综合表现和回馈社会两个方面。短期上,资助学生不仅能顺利完成学业,更能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实践活动、社会公益等各方面表现优异,提高就业能力。从长远来看,反哺社会是资助育人的最高境界,积极的回馈社会能实现“资助—育人”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发挥资助政策的社会效益。

四、共同富裕价值理念下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实践策略

资助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从理念、模式和实践上契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以共同富裕价值取向为参照,从顶层设计、体系构建、过程控制、结果运用等方面优化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以系统思维优化顶层设计,增强评价机制的引领效能

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连接着信息采集、评审认定、考核管理、励志教育等多个环节,因此,全局性、前瞻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对优化资助育人方式、提高资助育人成效尤为重要。共同富裕倡导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则要根据人才培养规律,优化顶层设计,从实践保障、激励约束、考核监督等优化资助育人评价机制。学校要在立德树人体系的整体框架下,将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等教学任务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将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学生工作事务纳入资助育人工作考核中,并通过资助育人成效检验,补足环节漏洞,更好发挥评价机制的引领作用。

(二)以公平理念构建评价体系,增强评价标准的测量效度

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体系是对资助育人成效评价内容、指标、依据等的细化,旨在通过评价标准的设计与论证,增强评价体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依据。评价标准是评价主体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的延伸,满足不同主体需求的评价标准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指标符合总体原则,从而增强评价体系的测量效度。高校要通过理论阐释、专家论证、实践检验等系列程序,确定评价体系原则标准,不断优化指标体系结构权重,提高评价办法的水平。高校要在资助育人评价指标框架下,制定针对性强和量化程度高的评分依据和计分办法,使评价指标能够适应不同考核需求,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

(三)以整体观念运用评价手段,提高评价办法的执行效率

资助育人涉及工作执行、资金来源、政策监管、项目受益等不同利益主体,需要树立整体观念,多主体、多渠道、多手段精准测度资助育人成效。高校要根据工作角色确立不同主体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学生四维评价主体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流动。高校可以充分借助大数据平台技术对资助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分析,构建贯穿精准认定、科学帮扶、分类管理、及时反馈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获取多视角、多渠道的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结果。高校可以采用政策评估的工具方法,开展资助育人政策评估研究,评估资助政策和帮扶措施的育人效果。

(四)以全局视野审视评价内容,提升评价结果的政策效力

共同富裕倡导依靠主体力量实现个人发展,资助育人成效评价结果应作为考核资助学生受助效果的重要依据。资助工作形成了激励约束机制,对学生思想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业成绩情况的考核,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内生动力。资助学生学业表现可以反映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激励程度。根据资助学生思想特征和行为表现,从全局视野审视资助育人成效,可以更为深刻地揭示政策的设计水平和执行效率,倒逼政策转型和模式改革。高校将资助育人成效评价与科研育人、课程育人、管理育人等育人体系评价相结合,从不同视角反映科研、教学、管理水平状况,可以更为科学地检验育人工作质量。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资助育人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