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清平 雷洪鸣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剧本杀”是一种基于主题剧本,以案情推理为特色的“类角色扮演”游戏。它集知识属性、心理博弈属性、强社交属性于一体,成为近年来年轻人娱乐消费的新潮流。在中国消费者线下潮流娱乐方式中,“超过70%的‘剧本杀’玩家年龄在30岁以下”。[1]以“剧本杀”为代表的推理游戏正在塑造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2]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清醒剂”,有助于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将“剧本杀”推理游戏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开发寓教于乐的红色主题“剧本杀”,是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性的可行路径。
有吸引力的剧本、有代入感的角色、有体验感的场景是优质“剧本杀”的三要素,也是“剧本杀”游戏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的三个着力点。
剧本是“剧本杀”推理游戏的推进要素。优质的剧本有三大特征。一是话题性故事。“剧本杀”取材于家庭伦理、朋辈矛盾等焦点话题,校园暴力、未成年心理健康等热点话题。二是戏剧性情节。“剧本杀”通常以艺术手法巧妙设计情节、埋设伏笔、形成转折,催发剧情上的燃点、情感上的爆点。三是两难性选择。“剧本杀”会设置电车悖论等道德难题,使玩家在义与利、善与恶、生与死的选择中感知道德良心。情境是“剧本杀”推理游戏的沉浸要素,沉浸式体验是“剧本杀”的重要特征,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要素创设情境是“剧本杀”的必要环节。通过道具陈列、场景设计,设置与故事背景相适应的真实场景,给予玩家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根据游戏节奏的变化,切换音乐灯光,烘托游戏氛围,给予玩家具身参与的体验感。角色是“剧本杀”推理游戏的吸引要素。“剧本杀”游戏的推进、信息的交换都依赖于玩家的发言、盘问、质询。“剧本杀”通过“破冰暖场”,缓解玩家与游戏环境间的陌生感,消除玩家的紧张感,消弭玩家与游戏组织者间的距离感。
近年来,一些高校应用“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推理游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受到青年群体的欢迎,但尚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一是融合程度不足。目前诸多创新实践只是将“剧本杀”游戏“嵌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尚未把“剧本杀”游戏的内在机理与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机制相耦合,难以克服娱乐性与育人性之间的张力问题。二是高质量主题剧本短缺。高质量、原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故事剧本稀缺,现有的部分红色剧本存在娱乐庸俗化的问题。三是整体性的育人效果欠佳。当前的红色主题“剧本杀”场域情境创设相对简单,不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沉浸式场域,难以对参与者施加整体性影响。
探究“剧本杀”游戏模式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逻辑,优化“剧本杀”游戏模式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进路,把“剧本杀”推理游戏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结合,才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提质增效。
系统分析“剧本杀”推理游戏的机理,发现其内在的吸引机制与具身认知、情境教育、心流体验等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契合。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3]身体不仅是认知的载体,同时也是认知的生产者。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更是教育对象心、脑、身全面感知、领悟、理解、吸收教育内容的过程。身体的“真实在场”可以促进思想内化。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知识的习得、价值的养成、道德的内化仅仅是大脑运作的过程和结果。由于缺乏对学生角色的关照,学生被视作独立于党史故事之外的原子化“他者”,党史知识被视为个体的、抽象的概念,党史知识的内化过程被看成抽象的符号加工过程,导致学生参与感不够。运用“剧本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机制调动学生身心脑的全面参与,塑造“私人化”的游戏情节,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心入脑”。
情境教学原理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4]教学情境具有真实性、可感性、交互性,即情境素材应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情境内容应被学生的感官直接把握,情境要素应与学生的“认知图式”高度契合。学生在众多可视、可感、可触的教学要素所构成的场景中交流互动,可以获得沉浸式体验。
传统的党史学习教育侧重以语言或文字对学生视听感官进行刺激,较忽视对各类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运用“剧本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借助场景布置、服装道具,辅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立体性场景,将学生置身于多要素耦合的立体环境中,通过显隐结合感染学生情绪、触动学生内心、塑造学生信念,消弭党史故事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沉浸感。
党史学习教育的沉浸感既受到情境的影响,又源于学生在学习任务中的获得感。心流理论认为有效的教育要激活学生的“心流体验”,即“指在全身心投入某项事务时,伴随而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或状态”。[5]“挑战”与“能力”是影响“心流体验”的主要因素。若挑战难度过高,则会令人深感挫败;若挑战太过于容易,则会使人感到无趣;若挑战难度低,个人能力也不足,参与者的态度会过于淡漠。只有高难度的挑战与卓越能力相融合,“心流体验”才有可能发生。学校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有难度梯度的项目或者任务,引导学生探索、表达、反思,在挑战中提升技能,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传统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强调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给予、灌输,多聚焦于“是什么”的陈述性问题阐释,而对“为什么”“怎么办”等探究性问题关注不够,难以回应学生的思想疑惑。“剧本杀”游戏的故事剧本可以为学生获得“心流体验”搭建平台,使党史学习成为高度认知资源投入的活动。同时,可以通过设置逐层深入的任务,将党史故事转化为与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相匹配的任务系统。有阶梯性的、难度适当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党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思想知识的汲取感”“政治觉悟的通透感”“道德滋养的温润感”“文化禀赋的认同感”。[6]
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剧本杀”推理游戏融合,开发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剧本杀”,要以内容开发为基石、情境构建为抓手、运行机制为框架,既以“剧本杀”游戏模式的具身性、沉浸性、探究性为党史学习教育“赋能”,又以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性、育人性、理论性为“剧本杀”游戏“赋魂”。
主题剧本是“剧本杀”游戏的核心。学校不但要对当前已有的红色剧本进行政治把关,还要基于英雄人物、典型故事、历史事件,开发一批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生活热度的高品质红色主题剧本。
一是要提升“剧本杀”故事内容的话题性。话题性是指通过事件、人物、思想观念等要素产生了讨论效应的一种属性与特质。学校应聚焦当代青年学生所心系的社会热点、思想困点、成长难点,围绕党史事件、历史人物、精神品格,开发有温度的剧本故事。以红岩精神打造剧本故事为例,既要灵活应用周恩来、邓颖超等革命家的政治智慧,引导学生以党史为“教科书”,理性剖析热点问题所蕴含的要害关系,做到明辨是非,又要凸显革命先辈“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品格,引导学生以党史为“清醒剂”,正确认识个人发展同民族命运的辩证关系、个体修养与环境影响的交互关系,助力学生化解思想困点,还要着重刻画江竹筠、张学云等英雄人物的人格特质与成长轨迹,引导学生以党史为“营养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职业观、家庭观,助力学生破解成长中的价值难题。
二是要增强“剧本杀”故事情节的戏剧性。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学校要注重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开发情节紧张、冲突激烈的剧本故事。其一,人物刻画以及线索安排要逻辑严密。学校要参照革命先辈生活工作的具体细节,设计故事人物的行事逻辑,要保证线索的连贯性与自洽性,推动情节层层递进。其二,叙事手法要布置悬疑、巧设转折。学校要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间的矛盾渲染紧张气氛,促进故事剧情的发展。其三,故事结局要在情理之中。故事的结局要冲击学生固化的“认知图式”,给予学生震撼体验,要符合故事线索,使学生可以自主复盘。
三是要设置“剧本杀”决策选择的两难性。自古以来,道德两难推理都是训练道德思维模式的重要方式。红岩精神等红色精神的高贵品质亦是在英雄人物面对义利之辩、家国之争的抉择中得到彰显。红色“剧本杀”的创作要善于设置两难议题,将阵营机制、任务机制同私利与公义间的取舍、忍辱偷生与慷慨赴死间的抉择、小我和大我间的抵牾等道德两难议题耦合,打造有深度的剧本故事。学生在两难议题中所产生的思想冲突、行为踟蹰与先烈面对威逼利诱的坚定信念和舍生取义的从容态度产生鲜明对比,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感会油然而生,进而得到思想升华,更能深入体会革命先辈杰出的智慧、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更能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有代入感的情境场域是“剧本杀”游戏的鲜明特色。以“剧本杀”游戏展开党史学习教育,要从生活情境、虚拟场景入手,打造真实可感的“剧本杀”游戏情境,增强党史“剧本杀”游戏的境域性与具身性。
一是巧用生活情境,提升“剧本杀”游戏的境域性。党史“剧本杀”游戏的情境只有贴近真实的历史背景、人文风情、生活境遇,学生才能迅速“入戏”。其一,学校要设计符合故事风格以及玩家身份的服装道具,展现历史背景;其二,学校要在“剧本杀”中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刻画人文风情;其三,学校要在“剧本杀”中增添故事人物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细节,描绘生活情况。学生置身于时空交错的真实生活境域中,可增进对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是善用虚拟情境,增进“剧本杀”游戏的具身性。党史“剧本杀”情境的构建需要综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创设可感情境。学校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与党史“剧本杀”游戏相适应的场景、情节,利用体感技术调动学生多项感官,从而产生更真实的体验感。学校要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现实的基础上叠加或合成虚拟对象,要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合在一起,生成新的可视世界,再现革命圣地、红色旧址、珍贵文物。学生在虚拟仿真技术建构的虚拟场域中具身参与,身心脑在道具、场景、情感的感染和冲击下,会产生对党史的认同。
高品质主题剧本、高质量情境场域是党史“剧本杀”的基础,而只有实现角色互动、任务设置等机制的有效运作,才能生成高效能的学习体验。
一是增进角色互动的有效性。党史“剧本杀”游戏的高效运行,依赖于“主持人”与“参与者”的相互支持、有效互动。教师要扮演好“剧本杀”主持人角色,遵守游戏基本规则,交代必要背景、打破游戏僵局、实时反馈疑问、营造游戏氛围。学生扮演好“剧本杀”参与者,主动参与游戏进程,代入角色、参与质询、自主决策、复盘全局。“主持人”“参与者”在游戏规则的框架下全身心投入,形成“合力”,实现剧情顺利推进,产生有效度的学习体验感。
二是注重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学校在党史“剧本杀”的剧本故事中要设置系列有梯度的挑战任务,通过挑战生成“心流体验”。学校要结合学生发展诉求,设置认知与描述、判断与决策、组织与执行三个任务类型。其中,认知与描述任务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判断与决策任务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组织与执行任务回答“怎么办”的问题。高校要根据游戏节奏,有梯度地提升任务难度。游戏初期任务应以认知描述类任务为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代入角色;中期任务应以涉及多个游戏角色的判断决策类任务为主,通过道德冲突深化道德情感;结局任务应为以执行为主的复合型任务,强化角色代入,使学生在具身参与中产生“心流体验”,内化党史精神、坚定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