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华 刘建昌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人才培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时代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心,结合学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就。教育部社科司委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基本情况调查(2013年-2021年)显示,新时代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时代同行,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成就,形成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深入总结新时代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成就与经验,对新征程上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制度机制、学科规模、师资条件和培养平台等方面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健全的制度机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夯实根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系列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夯实了根基。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检查评估制度。2012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为落实这一意见,教育部社科司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情况开展摸底调研,加强人才培养检查评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二是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马克思主义多功能人才。三是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坚强阵地。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方向、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和引导,进一步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规范化。
第二,繁荣的学科规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新时代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繁荣壮大,在学科布局、学科体量等方面均有质的飞跃,为各地区输送了大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201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分布在21个省级行政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分布在28个省级行政区。截至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已在28个省级行政区分布,硕士点在各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均有分布。2013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有3个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共有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共有83个。截至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已有4个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7个二级学科,学科设置更加丰富合理。博士点和硕士点也有较大增长。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共有104个,较2013年增加78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79个,较2013年增加196个。至2021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在校生共计6.2万余人。
第三,优越的师资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教师数量到教师质量层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功底扎实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队伍。首先,教师数量显著增长。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2]截至2021年,高校思政课教师总量达12.7万人,相比2012年增加了7.4万人,师生比总体达到1∶350的要求。其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中宣部、教育部等多部门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数量服从质量,积极推进系列人才计划和项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提供队伍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队伍呈年轻化态势。截至2021年,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在保障教师队伍年轻化新态势方面,教育部积极构建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打造了4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研修基地、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培训常态化,每年培训思政课教师近6000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队伍中,党员比例超过85%,新进人员党员比例超过90%。党员占比日益增大凸显了教师队伍的坚定政治立场。
第四,完善的培养平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不断助力。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平台迅速发展。2022年全国高校已经拥有1440余所马克思主义学院,较2012年增加1300余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新时代稳步推进,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建设了全国三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计37家,打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高地。各省市已经建设了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0余家。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内涵发展、支撑机制和领导机制等方面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创新培养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新时代十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掌握了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主动权。十年来,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培养了一大批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科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的构建,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3]这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根本遵循。2018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等47所高校先后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根本性转变,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生源基础。各高校立足本单位实际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制定多层次联动的选拔、培养机制。有些高校积极探索本科直博和硕博连读等人才培养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了更多优秀人才。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新时代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推动高校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开设高校逐年增多。教育部公布的各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012年—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70余所高校获批,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有6所高校获批,科学社会主义本科专业有1所高校获批。2020年3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2020年版)》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030504T)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作为特设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在新时代招生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2019年招收8962人,2020年招收9896人,2021年招收12879人,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开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大量获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再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师范类专业进行了规范。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在内的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要求,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依据国家标准和办学定位、生源质量,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明显提升,在教育部“双万计划”中表现优异。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拟建设数量为57个,建设数量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位居前列。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攀升。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长,科研成果产量增加,就业形势逐年向好。一是招生人数不断增长。清华大学发布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参加调研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招收17338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2464人,硕士研究生14874人,招生总数较2013年增长1111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增长1780人,硕士研究生增长9334人。由此可见,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迅速。二是科研成果产量增加。以博士研究生为例,2021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来源期刊论文共计2172篇,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921篇。这表明,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模同行,培养出大批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三是就业形势不断向好。针对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各高校适度扩大研究生、博士生招录规模,统筹推进就业工作,着力培养更多应用型、多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就业面不断扩大,就业率不断提升,就业形势逐年向好。除2020年就业形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就业率总体稳步提高。
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学术交流日渐繁荣。新时代以来,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搭建学生学术交流平台,不断加强品牌论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推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各高校已经逐步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学术交流常态化局面,出现了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具有品牌效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和本科生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学风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人北清师”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论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五四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论坛等,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的品牌论坛。
第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招生方式不断优化。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优化招生方式,全面提升生源质量。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招生方式进行了总体规定。在本科生招生方面,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进行高考招录时,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列入提前批计划或通过综合考核等方式单独招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方面,除硕士研究生统考外,部分高校增加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名额,部分“双一流”高校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积极开展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在举办夏令营活动期间进行研究生推免工作预选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吸引优质生源。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方面,除博士研究生统考外,部分“双一流”高校积极推进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对报考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以选拔优质科研人才为目标,提高了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应当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培养制度规范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力争培养出数量充足且素质过硬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人才。
第一,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全面谋划,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全面领导。一是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鼓励青年学子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二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注重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等环节进行全面设计,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和“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人才。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制度规范体系建设是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系统性工程的制度保障。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制度规范体系建设,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关键要素的综合改革。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政策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规范和制度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直面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难点问题,着力破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等环节的培养管理,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构建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理论教育体系、以大思政课为抓手的实践育人体系、以本硕博一体化为目标的贯通培养体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的队伍建设体系,形成健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制度规范体系。
第三,制订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落脚点,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要继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培养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要求。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各高校积极对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创新人才。第二,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整体设计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通育人各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需要、学科需求和人才实际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需要;要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抓好学段有序衔接,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各地区各高校培养特色。
第四,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搭建科学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平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4]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支撑平台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阵地建设成效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以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强科研、教学、实践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加大对学生短期访学和参加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会议,丰富学生学术交流经历,努力形成多元的人才培养支撑平台,更好地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