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基本理据与实现路向*

2023-01-20 17:18吴玉剑王习胜
高校辅导员 2022年6期
关键词:话语辅导员师生

吴玉剑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综合体,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彻底的理论要说服人,需要有合理的诉说方式。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归根结底来说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离不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话语交流,需要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支撑和维系。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基本理据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与之适应和匹配,才能提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时代发展与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也赋予了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青年之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也是直接受益者,既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首先,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时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斗意志,承接时代使命。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新时代大学生要拧紧理想信念这个人生“总开关”,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觉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补足精神之钙,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其次,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相结合,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青年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相互交织。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也一同蜂拥而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它们以裹挟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科技与文化产品为载体,以各种教育和文化交流为掩饰,向大学生群体进行价值观隐性渗透,妄图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达到输出其价值观念的目的。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使得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复杂局面。“青年大学生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成熟和稳定的世界观基础,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出现价值观的波动。他们对新奇时兴、标新立异的东西有某种本能性的适应度和认同感,更易于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情绪化、情感化。”[5]由此观之,青年大学生易于被错误思潮蛊惑和诱导,导致其尚未成型的价值观产生波动和偏差。事实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抗日趋激烈,青年群体的社会学意义和意识形态价值充分表现出来”,[6]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成了各种社会思潮争夺的主体。错误思潮的蔓延和涌入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辅导员必须建构契合大学生思想成长和认知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增强其抵御不良思想文化侵袭的免疫力。

(三)“00后”大学生群体网络化生活样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从年龄结构来看,10-19岁、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3.5%、17.2%。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学习、社交和发声的重要平台。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自带“网络基因”,呈现出“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网络化生存样态。互联网改变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的方式,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首先是对网络平台的依赖。自媒体成为“00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平台能够让他们充分展示其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成为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心理寄托。其次是对网络资源的青睐。观之当下,一些大学生有了心理疑问、思想困惑等问题,不再是第一时间求助于老师、父母等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而是转向网络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不仅如此,互联网让“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成为现实,也让“碎片化”网络学习成为潮流。“碎片化”网络学习使得“00后”大学生形成了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和表层化的认知体系。再次是对小众化交往“圈层”的偏爱。“00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呈现明显的“去中心化”和“圈层化”特征。“他们偏爱以相同的兴趣爱好自由集聚成小众化的交往‘圈层’,这样的‘圈层’架起了本圈层与外界的屏障,不仅排斥外部不良思想文化的袭扰,而且阻隔了圈外‘正能量’传播”[7],导致其困囿于信息茧房。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现实境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如果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见识程度跟不上广大青年,说科技说不上,说文艺说不通,说工作说不来,说生活说不对路,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官话、老话、套话,同广大青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爱好,那当然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8]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话语范式与大学生接受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双方尚未完全形成诉求与回应的关系。

(一)话语内容“不接地气”:偏“经验叙事”轻“教育意义”

与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有可资遵循的教材和体系化的教学内容不同,辅导员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厘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亦没有可以遵循的“备课指南”和“教学大纲”。限于专业背景的多元,大多数新聘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难以全面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新时代大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识、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自媒体时代,知识与信息等更新传播的快捷化导致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权威性遭遇诸多挑战。一些辅导员经验化和表层化的话语表达无法适应学生“网言网语”的叙事方式,让学生听起来如同隔靴搔痒,难以直观感知和深刻理解,也与大学生网络化的话语范式和思维习惯相脱节,成为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和网络生活场域的“悬浮式”话语。学生无法在辅导员的话语叙事中寻找和定位“我”的位置。总之,在网络语境下,少数辅导员略显贫瘠的话语内容被阻隔在学生的接受阈限之外,作为受话主体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做切己的体察、思考与逻辑论证,这很容易导致辅导员话语传播效能出现失灵。

(二)表达方式“自说自话”:偏“单向陈述”轻“双向互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理论灌输有过精辟的论述,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列宁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职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9]从本质上看,灌输论是一种工作原则。但是,如果不顾教育对象的特点,一味强调灌输手段的重要性,并无限放大灌输的功能,试图把思想强行“装进”别人的脑袋里,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容易引起受众的厌恶和反感。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更为强烈的个性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喜欢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具有强烈的对话诉求。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趋向平民化和去中心化,这赋予了学生与辅导员同等的话语权,学生亦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传播者甚至创立者。高校辅导员亦敏锐地关注到学生群体的这一变化,并努力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话语主体的权威性,以“并跑者”的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网络给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带来了平等性和便捷性,但与此同时,网络也成为各种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的汇集平台,网络空间话语多样性、多变性特征明显。这对高校辅导员的网络话语能力提出了新挑战。高校辅导员传统“单向陈述”式的文字语言话语传播范式无法有效融入学生的网络话语圈层,更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总之,辅导员通过网络话语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引领网络思想舆论的能力亟待加强。

(三)交往关系“淡漠虚化”:偏“形式建构”轻“以情动人”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0]理论要彻底说服人,除了其自身内在的科学性、真理性,还需要朴素亲切和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心喜欢、心悦诚服,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和不期而遇的突发性状况常常令辅导员应接不暇以至身心俱疲。为了提高所谓的工作效率,一些辅导员在工作中会习惯性地以主体权威者的姿态自居,凭借其职业身份所赋予的话语优势而成为师生交往中的支配者,以“压服话语”取代“说服话语”。这种师生之间的话语关系实质上是“我和它”的主客二分关系而非“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当下大学生发展诉求呈现个性化、动态化的时代特征,尤其是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辅导员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境况的难度更大,很难快捷高效厘清学生真实的发展诉求、价值取向和立场。此种情形下,辅导员所设置的议题与学生的认知期待之间很容易缺乏应有的逻辑关联和心理契合,辅导员无法从根本上赢得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此外,一些辅导员缺乏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能力和叙事技巧,导致学生思想解惑、精神解忧、文化解渴、心理解压的需求无法得到即时而有效的回应。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实现路向

高校辅导员要在承继以往话语优势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境况、时代任务和学生的群体特征等进行话语转换,实现与学生的话语对接,增强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言之有物:扎根学生的现实生活

高校辅导员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其话语内容必须扎根学生的现实生活。空洞无物的说教和抽象的理论宣传既无法吸引学生,更说服不了学生。正如恩格斯所言:“仅凭空洞的说教,哪怕是很高明的权威的说教,都不能使人产生这种信念。”[1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之间是表达与接受之间的关系,切当的话语表达,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会深刻地影响受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效果。”[12]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议题设置,造成了师生难以共在一个话语场域,学生的“在场”实则是一种主体性遮蔽的“伪在场”。

在话语内容供给上,高校辅导员要在议题设置中将释疑解惑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做到化抽象为具体,把话真正说到学生的心坎上,成为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贴心话。具体而言,一是扎根学生的生活世界,善用生活化的话语。围绕学生的所思与所盼、所虑与所惑设置议题,结合其思维方式、成长环境和行为习惯等明晰学生的话语范式,运用生活化、通俗化、可视化的语言,把“有意义”的理论文本诠释的“有意思”。二是融入学生的虚拟网络世界,巧用“网言网语”。面对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状况,辅导员要提升网络话语表达能力,融入学生的“朋友圈”和“话语圈”,帮助其破除信息茧房,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三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讲故事。“谁会讲故事谁就能赢得受众,谁就会拥有话语权,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13]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要讲好红色革命故事、改革开放艰苦奋斗故事和新时代团结奋进故事,运用精湛的工艺和精良的配方,使中国故事“活起来”,以鲜活而生动、通俗而深刻的故事来阐述“道”与“理”。

(二)言之有趣:促进师生的视界融合

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有特定的思想基础、个体经验和价值观念,其对独白方式所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会被动地接受。话语表达中的直接陈述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和灌输效率,但是,直接陈述也存在机械、呆板的缺陷,容易让受众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辅导员网络场域中“自言自语”的独白式话语忽略了话语表达的语境和学生作为“现实的人”的存在,无形中构筑起一条阻隔师生对话互动的“鸿沟”。

在话语方式建构上,高校辅导员要重构话语秩序与规则,减少师生之间的话语空间博弈和非对称性沟通。辅导员不仅要“能说会道”,把准话语表达的正确“打开方式”,亦要善于拓展话语交往渠道,实现话语的“微”转向,营造平等对话的话语场境,以师生“互动对话”取代辅导员“自说自话”。一是善于与群体对话,通过群体教育和辅导等方式倾听学生的“真心话”,明晰学生的烦心事,丰富话语形式,把握好话语表达方式的“普适性”。借助主题班会、网络和社会实践等载体,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原有经验和心理期待,向学生阐释思想、澄清谬误,真正成为让学生信服和心悦诚服的行家里手,从而做好“大多数人”的工作。二是善于与个体对话,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学生的“成长烦恼”,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握好话语表达的“特殊性”。通过谈心谈话、深度辅导等交流方式,设置轻松、融洽的交互式话语场境,以因人施教、精准帮扶的适切性话语消弭师生之间的“权力势差”,破除沟通壁垒,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和自我建构,在对话中实现师生的信息对称、情感互通和视界融合,从而做好“每一个人”的工作。

(三)言之有情:用深厚的情怀打动学生

话语作为说出来的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要把话讲得深入人心,关键是要带着感情,如此方能打动人和说服人。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14]这告诉我们,人是很难被权力压服的。基于抽象内容陈述和独白方式构成的是师生之间不平等的“训导”关系而非双方平等的“引导”关系,这也催生了辅导员一元主导的话语格局,学生的“听话”取代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话语关系隐匿了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互动,容易使学生丧失主体性。

在师生话语关系塑造上,要解构传统“一元主导”话语格局中学生对辅导员强势话语的逃离或依附关系,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建构交往共生的话语关系,重塑“润物无声”的话语范式。一是言传与身教并举,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让话语更“可亲”。师生之间信任关系的形成除了言传这一显性手段之外,亦不可忽视身教这一隐性“话语”的育人功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辅导员要努力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赢得学生。二是注重情感关怀,在“共情”“共鸣”中达成共识,让话语更“可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饱含深情的话语更具有亲和性和感染力。这就要求辅导员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从学生的情感和立场出发,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和成长期待,用深厚的情怀打动学生。辅导员通过制造融合师生思想认识共同点、价值认同契合点和情感交流共鸣点为一体的话语意境,把“叙事”“陈情”“说理”有机结合起来,既善于说理,也长于用情,把事实讲清楚,把理论讲透彻,把故事讲精彩,使学生真正在思想上被打动、在情感上受感动。

猜你喜欢
话语辅导员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