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周 高 超
(1.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 湖北武汉 430074; 2.中南民族大学人事处, 湖北武汉 43007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为服务”重要论断,他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教育四为服务”[1]99。“四为服务”思想的提出为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四为服务”意识的内涵和内在逻辑,总结当前高校落实“四为服务”意识的经验启示,对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功能,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定义和描述。旷永青认为:“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从导向力、解释力、引领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等五个向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2]罗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相关,在正确价值导向、夯实道德基础、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3]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基本吻合,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这类观点已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上升到了影响国家治理和政府管理的高度。朱松节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其服务的目标指向于服务价值、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和服务重点等多个方面。”[4]李岩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外化,是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以不断增加其人文价值的现实选择。”[5]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仅从特定某一方面去定义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功能,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诚然,要穷尽思想政治工作的所有价值功能也具有较大难度,但如果从反思的角度去理解,以“四为服务”为考量点,将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为服务”意识产生新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四为服务”意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学生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点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6]。这里的“人”就是特指青年大学生,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大任,更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现有高等学校3 012所,共有在校大学生3 496.13万人。作为如此庞大的群体,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自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扮演着“主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服务就是为学生服务。这里的服务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大工程”,成长的方向有很多,有的偏离轨道,有的始终坚守正确的方向,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找寻正确的人生轨迹,沿着适合自己的方向进步和前行。其次是为学生的成才服务。高校思政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国家大力倡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通过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内容相结合,在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面,助力学生更好成才,确保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514.8万名,比2019年底净增323.4万名,增幅为3.5%。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百年发展历史,无疑已成为过去100年中最成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7]。它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了国家的富强,让中国人民真正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所以,中国的高校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和不断加大投入,一大批新型高校应运而生,如1983年由国家创建的深圳大学、2018年在杭州创立的西湖大学以及目前正在河北雄安新区筹建的雄安大学,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产物,他们以新机制、新模式探索高的起点,从孕育诞生、持续发展到成长壮大,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支持。同样他们努力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表现在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传承、创新、发展和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他们正在或即将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爱国情怀浓厚的优秀中华儿女,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确保党的事业的长足发展。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8]高校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系统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体系和鲜明特色进行梳理,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制度自信。高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延伸到实践教学环节,从当前高校开展“支教团”“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来看,学生热情高昂、活动成效显著,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和信心,也厚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的”[1],大学生在深入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走近群众,充分了解基层群众的心声,将在实践活动中的所学所思和所悟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和升华,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研究,这本身也是在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改革和创新所开展的实践探索。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当前,我们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内部崛起与外部遏制共存,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同在,要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进程就要厘清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所谓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采用现代工业和先进技术以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整体转型变迁的过程和目标”[9]。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现代化是核心,但社会主义才是本质,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传播和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将现代化发展规律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民情社情相结合,构建属于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思想政治工作是把握方向和原则的基础性工作,在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和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学生通过学习收获知识,高校为国家培养和汇聚一大批优秀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技能人才等创新性人才队伍,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他们投身到民族事业的复兴伟业中,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四为服务”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防火墙”
“防火墙”常运用于计算机领域,是一种通过各类安全管理与筛选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帮助计算机网络于其内、外网之间构建一道相对隔绝的保护屏障,以保护用户资料与信息安全性的一种技术手段。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师生在政治倾向与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客观上也造成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复杂性”[10],表现在师生对网络快餐文化的追捧,导致对主流价值理论的轻视、对西方价值观念的热衷等。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大学生“三观”的教育活动,“四为服务”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扮演着“防火墙”的角色,它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编制了一张安全的保护网,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发展,又确保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四个服务”而奋斗,它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实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进一步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2.“四为服务”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
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中发挥着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它作为高校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0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事业相生相伴,与党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就在于弄清楚过去为什么能成功、未来要怎样才会继续成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研究过往成功经验的过程,也是开拓进取、创造美好未来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忽略“四为服务”意识,势必会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不仅会迷失方向,更会沉没在黑暗的漩涡。随着教育评价改革步伐的深入推进,高校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形成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人才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度、对学生教育引导的精度、关爱帮扶学生的温度和对学生培养的效度都在不断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愈加深入人心,由此也不断推动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批优秀的青年才俊投身到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挥洒热血。
3.“四为服务”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合拳”
所谓“组合拳”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协同促进,缺一不可。“四为服务”意识的概念范围广、内容多、形式新,环环相扣,忽略任何一个服务都可能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致命的伤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把“四为服务”这套组合拳打好,打得漂亮。为学生服务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谁”的问题,彰显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把握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是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要培养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能肩负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有志青年。“四为服务”意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又进一步贯彻落实“四为服务”意识,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4.“四为服务”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牵引线”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而“四为服务”意识又像“牵引线”一样既把握方向,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又像一根线,贯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四为服务”意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政治立场,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彰显了推动国家根本制度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宣传推广党的理论的教育主阵地,从马工程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设计,再到教学过程实施,每一个过程都在践行“四为服务”意识。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高校要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腰杆硬、底气足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四为服务”意识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既管好课堂,也管好课外,既管好网上,也管好网下,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不能搞成“两张皮”。
通过梳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四为服务”意识内涵和内在逻辑,可以得到如下经验启示: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把握姓什么的本质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姓马、始终坚持姓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更是长期执政的要求,“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2]。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3]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更是对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绝对领导必然性的阐释。
纵观党的发展历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的南昌起义,从1935年的遵义会议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开启了伟大的新征程,党的每个关键历史时期,都离不开党的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前沿阵地和独特战线。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持续调整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学校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另外,高校还要以党建工作为抓手,通过党员发展、党的理论宣传、党支部建设和党建研究等措施,完善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归属。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应作为尺度而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4]青年大学生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更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基于人学视角,从学生立场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以人文关怀合理引导学生的人性自主,让教育变得有温度,让教育切实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归属。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聚焦“四为服务”意识根本指向的同时,围绕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身心走深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宣讲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摈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讨,在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和思维发散积极性的过程中,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如《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要善于借鉴当下发生且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进行即时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鼓励教师采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讨和体会分享,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他课堂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以项目形式组建专业课程研讨群组,引导学生按兴趣加入不同研讨群,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的双融合,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覆盖。除常规学习外,高校还要关心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学校要建立完备的专业和课程教学体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选择权限,让学生选择热爱的专业、修读感兴趣的课程、选择喜欢的任课老师,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管理服务。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协同育人的工作运行机制。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5]。总的来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基本形成系统多维的大服务体系,协同育人的机制已初步建立,各个部门、各个系统都在有形或无形中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学校要承担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不断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通过校园环境改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质量督查等措施完善相关配套建设,构筑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基石。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直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课堂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才干。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管理者,要严格课堂教学管理,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成长。学生是学校培养的主体,是教育活动实施的最终对象,学生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收获扎实的专业知识,学生更要学会做人,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心。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整合资源,协同学校各个部门,将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