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实践逻辑与叙事维度*

2023-01-20 16:43熊晓辉
关键词:文艺思想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湖南 湘潭 411201)

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创作思想一系列的讲话精神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条明晰的主线,凸显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表明文艺创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守的根本立场。从社会发展的思想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本身就是人类理性自由和客观发展的宏大叙事与自然规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作用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缔造者和创立者,在他所发表的许多堪称经典的文艺专题文章、讲话、批示中,早已将人民与文艺的相互关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叙事的语境中,并把“以人民为中心”当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所指:“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可见,“人民性”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范畴,“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理论逻辑来源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实践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逻辑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一种民族意识升华,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继承与发展,既符合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也符合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特解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艺”等问题展开现代性的历史批判,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品格,首先体现在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运用与发展。”[2]因为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实践主要是从发展人类生产力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等两个方面来展开,马克思非常关注文艺创作主体与审美对象,他将“艺术对象创作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1]197这种创造高水平审美群众的活动,看成是人民群体的审美追求。同时严肃地指出人民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3],体现了人民需要文艺的客观创造,也明确地回答了“需要”作为人的本质特点的合理性。在马克思眼中,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自己一贯坚持的最高理想,也是自己的历史使命。不难看出,马克思的理论最终价值取向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于是,马克思呼吁只有通过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恩格斯强调:“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恩格斯这段话恰恰指明了人民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希望人民摆脱贫困、远离疾病、消除压迫,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人,“完成这一解放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6]331。

伟大的导师列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思考问题,他认为人民在改造世界、创造生活中塑造了美,美是一种社会的客观存在,“所谓客观的,并不是指有意识的生命的社会(即人的社会),能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生物的存在而存在和发展,而是指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6]331。可见,列宁的文艺观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的存在。列宁是一位比较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当他同他人谈到文学与艺术时说:“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我们必须经常把工农放在眼前,我们必须学会为他们打算,为他们管理,即使在艺术和文化的范围内也是如此。”[7]列宁在上例论述中连续使用六个“必须”,急切表达了文艺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而且能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后来,列宁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主张,充分体现了列宁文艺观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延续与继承。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文艺作品为谁服务”等问题做出了坚定的回答。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这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8]这样的观点是毛泽东在民族危难、全民抗战的背景下提出的,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新命题。毛泽东在1942年提出来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点,是“将‘文艺与人民’基本关系命题结构讨论重心放置于‘生命论’心理维度与现实生存界面,所以有文艺‘为人民大众的’且‘基本上是为工农兵的’使命性结论”[9]。毛泽东深思远虑,着重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文艺服务的对象,通俗易懂地回答并阐释了“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由此可见,这种观点与立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的继承,它不仅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而且为当时的文艺创作指明了路径。

邓小平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10]。在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邓小平说:“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11]邓小平告诫我们,文艺与人民是鱼水关系,文艺创作永远离不开人民,要坚持继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在“为人民服务”价值诉求下的一种自由创造的主体,必须用历史选择的态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本质,用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来弘扬社会正能量与主题旋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既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坚持秉承毛泽东 “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思想的同时,一直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力量和精神源泉。习近平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2]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人民性”的辩证把握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唯物论基础,它体现了文艺与人民最基本的辩证规律。习近平从理论路径和哲学高度充分揭示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并对这种关系进行了精确判断,可以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原理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不是抽象的理论规定,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因为人民生活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根源。二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能动地反映了新时代广大民众的需求和心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释义。无论从“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本体构建来看,还是从“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主体内容来说,都是对马克思主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底蕴。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都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都在努力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具有独创性和科学性,“就在于它把文艺意识形态学说深化为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做出了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也符合文艺自身规律,又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独特阐释”[13]。

二、“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叙事维度

“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叙事维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实践观基础之上的,它强调了“人民的实践与生活”的历史发展逻辑,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并提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4]。“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常运用历史逻辑和国家发展现实来叙述艺术发展规律,阐明人民、文艺、国家、民族等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规定性和必然性联系,从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中创新和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特征与内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实践理论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叙事基础,“文艺为人民”是新时代文艺思想的根本论点和话语空间,“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艺思想的价值核心和执政立场。这些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多元叙事维度,主要包括:

(一)“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哲学叙事维度

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哲学叙事基础,习近平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的方法,分析、总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命运,把目标确定为“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并积极维护人民大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权益。近些年来,针对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艺生活中出现的脱离人民生活实际的不良状况,习近平立足于“人民历史观”的角度,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思想,客观地去描写、表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因为“人民历史观”是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和出发点,群众路线是“人民历史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党长期执政的法宝。所以,正确理解习近平文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内涵,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观点作为叙事维度,而不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前的没有得到改造的资料作为指南,那些西方的自由文艺是很难把“人民”作为主体去描绘的。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5]可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文艺观的承接和发展,又是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脉相承。

(二)“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叙事维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论断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叙事思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相关“人民性”的论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历史叙事维度来说,“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是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发展的话语述说,用经典的语言构勒了从“盘古开天”“大禹治水”等传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强调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厚植根基、站稳脚跟”[16]。在中国传统文化叙事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意义。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习近平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要求我们虚心向人民学习,走群众路线,回答好“文艺与人民”基本关系这一命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单的说,人民群众宛如汪洋之水,统治阶级就像一叶轻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意识的自觉自省与历史经验的清醒借鉴。所以,“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7]。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不同类型的叙事形式,比如“中国民歌”“民间舞蹈”“地方戏剧”“传统曲艺”等都是文化瑰宝,也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出发点也就是“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在一系列的讲话中,谈古论今,重点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论断,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习近平说:“我国传统文化中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16]316可见,习近平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基点出发,论证了上千年来中华优秀文化在实践中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可行性,无论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还是中国精神、中国叙事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续。

(三)“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价值观叙事维度

习近平一直将“人民”看成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叙事主体与评价人。人民对当前文艺作品是否满意,是判断文艺创作者成功与否等尺码,因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同时,习近平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习近平认为,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20]1“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20]1社会主义文艺归根结底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我们党的叙事话语中,“人民”的概念代表着进步与正义,它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习近平强调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一定要贴近人民,扎根人民,从人民生活中吸取素材。这是习近平“坚持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基本观点,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条思想主线。

三、“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话语层构

“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是在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的理论成果,它对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做出了全面、科学的回答。从话语层构角度来分析,“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人民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表现和逻辑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人民性”文艺理论的基石,它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话语表现和逻辑起点。“人民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词汇,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内涵,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大导师的肯定,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到恩格斯的“典型人物”论,他们对“人民性”等问题都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习近平在遵循“人民性”概念的基础上,强调了“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7]17。在“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实践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前景,而且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人民性”创作问题的思考和辩证把握。俄罗斯革命作家杜勃罗留波夫曾经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人民性”概念进行了定义,他认为:“需要重视普希金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民精神和生活体验,而不是他对自然风情美丽的描写,真正的富有人民性的作品,既运用从民众生活中产生的地道的语汇来表现人民的真实风俗生活,而与人民站在同一阶级立场,抛弃书本学识的局限,真正地深入民众之中去感受体验他们的质朴感情,然后进行艺术化的表现,传达出人民生活之真、情感之真。”[21]习近平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艺的政治作用和能动作用,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作为指导文艺创作的行动指南。

(二)血脉和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性”文艺理论的素材,它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精神血脉和思想资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人一直就非常重视“人民”内涵的价值与取向,诸子百家的争鸣引发了研究者对“以人为本”和“人学”的关注,当时的“民本”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已经显示了重要的教育力量。孔子说“仁者人也”,并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奠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创作思想的底蕴。中国古代“仁”及“人文关怀”其实就是古代文论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对百姓能产生一定的教化作用。孟宪平认为:“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造就具有自觉意识的人,其力量的发挥离不开教育。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只有被群众广泛接受,形成他们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22]可见,古人对“人”的尊重与阐释,逐渐强化了“人学”内涵与作用,自先秦诸子百家经典论述到如今部分艺术家们的文艺著作,都为“人民性”文艺思想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素材与营养。

(三)规律和审美

在实践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是“人民性”文艺理论的基本方法,它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认识规律和审美原则。常言说道“实践是理论的母亲”,“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是在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中萌生、成长、发展的,在引导和规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过程中砥砺前行。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当前国内文艺创作松散、偏向的诸多问题,经过调研,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经得起人民的检验与评价。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提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3],接受人民监督,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信任。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其重要意义在于“人民性”的实践过程已经打破了文艺的框架,越过了文艺创作和主题叙事空间的界限,使得人民将自己的现实生活投入到文艺创作之中。“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能够体现出人民群众的人格与精神独立的社会行为,它完全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24]

(四)路径和认同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活力是“人民性”文艺理论现实路径,它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政治认同和理论认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本体建构与叙说,产生于中国问题背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态,充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艺观是基于社会实践而构建的文艺发展方略。“人民需要文艺”彰显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政治认同,同时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方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彰显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认同,它表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应该善于从中华优秀文化宝库里吸取精华,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接受熏陶,要相信人民、扎根人民,为人民书写、为人民创作。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路径。

结 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关于建设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一系列讲话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做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文艺的历史”就是“人民的历史”,因为“文艺深深地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25]。作为一种进步的、创新的、科学的文艺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重点讨论了“文艺与人民关系”“人民性文艺的新概念”“文艺题材与内容的创新”“文艺方法论”“文艺批评的精神”等问题,并重点解决了社会主义文艺基础理论和创新发展问题,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新成果。“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不仅构建和实践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理论,而且在新时期繁荣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过程中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者的深邃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