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章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领域要以课程实施为基础,应用不同途径融入传统文化。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奠基性课程,语文教学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温儒敏教授在解读统编版语文教材时,阐述了该版教材的文化性,提倡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间落地生根。众所周知,神话故事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构成,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经典,彰显着我国“四个伟大”民族精神。[1]为此,教师要把握传统文化进课程的契机,以语文课程为立足点,以传统文化为视角,以神话故事文本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制定教学目标,深挖教学内容,运用适宜方法,利用教学过程,有策略地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神话故事背后的传统文化,加深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建构传统文化认知,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兴趣,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为实现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是语文神话故事教学的指引,教学目标中的文化内容设计为教师指明了文化内容的教学方向。因此,在实施神话故事教学前,教师要研读故事内容,挖掘文化精神,并将其置于教学目标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助力学生加强对民族情感的认同,形成美好品质。
以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下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卫填海》一课教学为例,这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描述了精卫日日夜夜填海的故事,凸显了精卫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精卫的如此精神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基于此,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设计目标:利用“直译法”“意译法”,阅读小古文,感受神话故事的丰富想象;了解神话故事内容,体会精卫形象特点,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在预设目标的引导下,教师明确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的,推动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加深了对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依据,[2]神话故事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在文化视角下实施神话故事教学时,教师要透过语言文字、故事内容等挖掘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由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切实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
以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一课教学为例,盘古形象是传统文化的演绎,是学生建构传统文化认知的依托。教师先以盘古形象为切入点,导入教学内容,如盘古的形象、关于盘古的文献纪录来源等。之后,教师基于这些内容,有方法地融入传统文化。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自读故事内容,并提出问题:“在你们心中,盘古是什么样子的?”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边阅读边想象,自觉地在脑海中描绘盘古形象。在阅读之后,学生自主表达:“盘古是一个很强壮的人”“盘古是一个力气很大的人”等。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表达,并进行引导:“我们通过阅读故事,想象出了盘古形象,可以看出,想象是有理有据的。盘古是古人想象出来的,那么,在古人心中,盘古是什么样子的?古人是依据什么进行想象的?”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是,教师顺势用课件展现盘古形象,学生发现视频中的盘古是人首蛇身。在此发现下,学生的探究欲望愈加浓厚。教师把握时机,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山海经》中的烛龙神,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了解盘古形象及其之间的关系。如此,不但融传统文化于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丰富了学生文化知识储备,有利于发展文化素养。
文化探究兴趣,既是学生有效学习传统文化的保障,又是学生开展深度语文学习的驱动力。神话故事,想象丰富、内容神奇,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3]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立足神话故事的特点,应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与神话故事中人物互动,促使学生产生文化学习兴趣,为文化探究播下好奇的种子。
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女娲补天》一课教学为例,本故事描述了女娲补天的过程,赞扬了女娲不畏艰险、勇于承担责任、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是体会其美好精神的依托,扮演角色是学生体会女娲补天艰辛过程的重要途径。同时,扮演角色是学生尤为感兴趣的活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以女娲补天过程为重点,引导学生扮演故事角色,自觉体味女娲身上的美好精神。具体地来讲,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女娲在补天之前,先四处寻找五彩石,五彩石在什么地方才有呢?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女娲遇到了什么困难?女娲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各自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具体场景,并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个体观点,由此碰撞思维,确定具有可行性的寻石场景。其次,教师鼓励学生立足场景内容扮演角色,用直观的语言、动作等展现女娲寻找五彩石的画面。最后,教师鼓励各小组毛遂自荐,联合表演场景。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多种困难,由此感受女娲不畏艰难的美好品质。同时,学生通过想象、扮演,增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发展了合作、协同、创意、表演等能力与品格。
新课程改革倡导围绕立德树人展开跨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在实施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有跨学科意识,依据语文教学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其他学科相关素材,并把握教学过程,相机渗透其他学科蕴含的文化内容,由此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神话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渗透历史学科的文化内容。
仍以《女娲补天》一课教学为例,在学生读到女娲寻找五彩石这一内容时,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女娲要用五彩石补天,而不用其他材料呢?”此问题是大部分学生未知的,由此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兴趣。教师趁机引出历史学科相关文化内容:“据说,女娲生活在陶器时代。在她生活的时代,陶器是最常见和最常用的器物。陶器不会漏水。所以,当时的人总是将陶器放到屋顶破损的地方,用来接水或遮雨。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挥智慧,使用不同的材料烧制瓦片。人们将瓦片称作五色石。”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还可以构建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间的联系,由此增强文化自信。此外,语文课堂也因其他学科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渗透而精彩纷呈。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视角有效实施神话故事教学,便于学生在理解神话故事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神话教学时,教师可以深入探寻神话故事的文化性,并以此为基础,设定教学目标,精研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活动,渗透跨学科文化元素等,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发展文化素养,建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