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姗娜
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科技、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问题,开阔视野。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将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意识、人文精神、自主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如今,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学习模式,学生提出的研究性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会提问题,才能展开研究性学习。可是很多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却存在着困惑,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有关案例和笔者的思考,浅谈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提出的指导策略,使其“问之有方,如鱼得水”。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提出的指导存在着不足:虽然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研究性问题,但教师在思想上仍是学生的主宰,只要学生提出超过教师预设范围的问题通常就给予否定,从而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或者说让学生的问题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缺乏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教学艺术,教师自身的思维也比较狭隘,不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学生提出的总是那几个研究的问题,没有创新,甚至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形式,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对提出问题的指导普遍存在不足的现象,笔者提出有效指导的四点策略:
在平时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很多学生存在对提出研究性问题的畏惧心理,怕自己说出来被同学嘲笑,这时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调节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头脑风暴法提问题,在短时间内学生可以尽情地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越多,即为这个环节的获胜者。结合笔者设计的案例“伞的研究性学习”呈现如何使用头脑风暴法提出问题的情景:课堂上研究大主题确定为“伞”之后,就到了学生提问题的环节了,采用的是头脑风暴法提问题,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让参与此次研究的学生每人在30秒内提出5个问题,提出的这5个问题若与其他同学重复也没有关系,尽量不重复。学生一下子就沸腾了,各种问题迸发出来:“以前的伞是怎么演变过来的?”“伞有哪些种类?”“有没有关于伞的习俗?”“伞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我用的伞为什么那么容易坏?”……一下子集满了许多问题,消除了学生对提出问题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喜欢并敢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消除学生对提出问题的畏惧心理,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研究性问题要考虑现实可行性,应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具备可行性,是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进行思考,例如,有学生提出“研究火星的微粒成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太高深,不具有可行性,[1]提出这样的问题会无疾而终;还有的学生一提出问题来自己就很容易回答,比如“鸡有几条腿?”,这样的问题根本没有研究的价值,纯属常识问题。千万不能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性价值。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提出“怎么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研究聚焦在解决问题上,从而实现以研究促进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更多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郭元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书中提到可以尝试用下列三种方式来指导学生提出“怎么做”的问题。
其一,教师引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是他们在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不如意”,也可以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到的“不如意”,都会成为学生的问题。
其二,激发学生改变的欲望: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行为改变的需求上面——思考通过自己的行为变化或者通过行为作用于对象引起对象变化,来改变现状,满足自己内心或者生活需求的欲望。
其三,指导学生明确表述问题:一是改变前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二是用什么样的行为来改变现状,在进行问题表述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把行为改变与目的结合在一起来表达。[2]
笔者结合自己设计的案例“窗帘的研究性学习”,来谈一谈如何指导学生多提“怎么做”的问题:在提问题的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提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引导再扩展成“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窗帘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笔者就追问该学生:“那如果通过研究让你知道窗帘的制作程序,有没有兴趣自己动手试试做一个小窗帘,然后我们举办一个最佳小小窗帘制作家的比赛活动?”学生很响亮地说了一声“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出学生改变的欲望。还有学生提出“我们家用的窗帘为什么那么容易坏?”笔者就问这位学生:“那对于家里坏掉的窗帘你是直接扔掉吗?你觉得直接扔掉是最佳处理方法吗?还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吗?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呢?”。通过这样不断追问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思考更多“怎么做”的问题,同时指导学生明确表述出问题,改变前的现状是废弃的破窗帘,可以用改造的方式来改变废弃的破窗帘这样的现状,以此实现“变废为宝”,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一是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帮助学生确立研究的主题,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你对什么事物最感兴趣?你想研究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你认为研究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有利的条件?研究这个问题时,将会有哪些困难?你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帮助?你想自己独立研究还是与其他同学合作?通过调查问卷,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分析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是否切实可行,由此帮助学生确定研究学习的活动小主题。
二是举办问题讨论会,创建问题交流平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然后及时举办讨论会,让学生自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新冠肺炎疫情下学生能做什么”“道路边小黄车乱摆放问题”,等等。教师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后,及时举办研究性问题讨论会,让学生提出自己关注的、想了解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决心自己去弄明白这些问题,于是开展了系列的活动。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门教学艺术,有着很多理念和妙方,需要掌握相应的内在规律,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通过多种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样只要教师用心去反思借鉴、总结内化,那么就能提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指导能力,真正实现“问之有方,如鱼得水”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