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幼岩 文尚平
选课走班是学校为高中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以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变革和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随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进,分层走班教学成为新高考政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成为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师教学创新的应然选择。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普遍存在“教学空间少、设施设备短缺、教师力量不足”等“先天性”资源薄弱问题,推行分层走班教学,既不能不顾条件盲目跟风,照搬照抄发达地区的做法,也不能因条件所限而被动不为,应该立足校本、讲究策略,做到“选课有据、选课有效、走班有序”,方能保证分层走班教学行稳致远。
“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责任”,哲学家萨特的至简名言,勾勒出自由选择之精髓。选课走班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如何帮助学生自由选课,如何科学指导学生选择课程,确保学生选课走班有序成为教师的肩担重任
一是多方举措,全力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笔者所在学校发挥政教处的德育引领作用,鼓励并创造条件培养政教处干事考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证;发挥心理教研组专业引领作用,打造心理教研组的生涯规划讲座品牌;学校定期邀请校友、家长或高校教师给学生开设职业或专业生涯引导讲座。让学生学会选课,避免盲目性,做到选课有据。
二是开展摸底调查,让学生理性选课。随着学科教学和生涯教育逐步深入,在学生对其自身认识和各学科成绩优劣分析等基础上,利用期中、期末等大考测试机会,进行3次选课摸底调查,学生选择行为趋于稳定后再最终确认选课组合。多次摸底调查既确保学生熟悉选课流程、趋向理性,又能为学校提供原始数据,提前做好教学场地和师资的准备。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行政区实行“3+1+2”的高考综合改革模式,学校要想开足开齐12种基本选课组合,依然面临诸多困难。确保学生选课有效至少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能开放12种学科组合,让学生自主选课,不限选;二是充分尊重并保证学生的选课组合得以实现。实现选课有效的基本策略是,根据学生所选12种组合结果进行合并同类项,按单组合、多组合递增方式重新编班,分层走班教学。
其一,面对组合单一的情况,暂不实施走班制。
对于选择人数超过40人的学科组合,以40至55人为编班单位,逐个组合进行整数编班,如某组合人数为40至50人左右的,则分班不分层,50至100人左右的,则分A、B两层次班级,超过150人以上的,则分A、B、C三层班级。通常单组合班的数量会比较多,但若学生组合单一,可按行政班授课模式,不走班教学。
其二,面对数量较少的组合,实施固定班级走班制。对选择低于40个人的学科组合,以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将两个以上组合进行合并编班。如把“物理+生物地理+生物政治+……”合并成多组合班级,通常此类班级数量很少,可采用固定班级走班教学。
在上述操作模式下,新班与原行政班的人数与规模大体相当,并不需要增加太多教室场地等硬件。同时,占绝大多数的“单组合班级”不需走班,只有少数几个“多组合班级”需要走班教学。因此,在“不增加教室场地、仅有小范围人员走班教学”的前提下,均可兑现12种学生自主选科组合的需求。
分层走班教学最忌秩序混乱,尤其在软硬件难于支撑的情况下贪大求全,更容易顾此失彼。因此,学校必须考虑轻重缓急,化繁为简。
首先,“重选课轻走班”。分层走班教学的目的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学校首先考虑的是开足开齐课程,开放12种选课组合,充分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然后再考虑单学科、多学科分层走班教学。
其次,“少走班少交叉”。走班是形式和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走”而“走”,在能够实现“分科分类分层教学目的”的情况下,能“小走”就不“大走”,能“不走”就不“小走”。如占总量最多的单组合班级不用走班(仅体育、艺术、心理等学科分类走班),占总量极少的多组合班级才走班上课。
再次,实施双轨管理。为了有序推进分层走班教学,需要根据现有条件,借助排课软件系统辅助功能,提前做好“一班一课表,一生一课表”,实现行政班、教学班双轨管理,并通过无感考勤系统和电子班牌等一体化联动,妥善解决走班学生考勤、监控等有序流动管理。
教师的结构性缺编、专业能力、队伍水平等条件均是影响选课走班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是学校分层走班教学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一是构建灵活有效的师资流动机制,克服“潮汐现象”。[1]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师资水平整体偏弱,加上选课走班学生数量的动态不确定性,教师结构性缺编是普遍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建立“教师跨学校、跨区域”流动的统筹机制,学校则需要建立“跨年级、跨学段、跨学科”的统筹机制。学校可以建立校际联盟的协议机制,鼓励联盟内师资适度流动,形成校际间、区域内师资互助机制。
二是构建团队协作模式,解决教研水平低的问题。
选课走班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教师的年级认同感、备课组认同感,可能导致学科教研、集体备课质量下滑。这就迫切需要学校组建以教研组长为主导的学科教研团队,以备课组组长为引领的学科实践团队,并提供统筹规划、技术服务、信息支持,逐步形成“学科自主→教研引领→技术支撑”的团队协作模式。
选课走班模式下,行政班观念弱化,教学班管理又缺乏有效机制,将导致学校原来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评价标准很难适应现有的要求,构建立体多元的评价标准才能有效推进学校选课走班教学评价。
一是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要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公平、公正,教师需要革除“唯成绩”论的评价观念,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衡量学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是教师绩效评价要体现增量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要及时革除“唯成绩”论的评价观念,要发挥增量评价的作用,重点关注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体学习的进步程度,关注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学方式、教研能力以及专业化发展,力争在评价主体上体现多元,形成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多维一体的格局。[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主体是学生,关键在教师。分层走班教学,不仅需要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品位,还要依靠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改革,不忘教育初心和教育规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实现选课走班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