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与在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双重意蕴

2023-01-20 15:43唐富满钟凯龙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制度

唐富满 钟凯龙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自2020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建立至今,中共中央总共召开了四次新闻发布会,分别介绍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有关情况和解读中共二十大报告。可见,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主要围绕党的重大会议和重大事件展开,聚焦宏大叙事、主题突出,具有高规格、低频次的特点。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充分彰显了党的政党自觉和政治自信,对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内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制度演进:中共新闻发布制度的历史嬗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新闻发布的规范化制度化进行了有益的摸索并形成经验。1948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宣传工作中请示与报告制度的规定》出台,要求党报的出版必须由当地党委负责同志看样本,对读者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的答复,应由党委负责人审阅批准后才能回复,本级党委不能答复的则“应请示上级党委或新华总社,而不轻易答复”[6]98。针对一些带有全国性或者全党性的政策性口号、外交事项等言论,若内容与中央现行政策和指示相左的须事先报中央批准,尤其重要的内容,也需要事先请示中央。由此,中共的信息发布初步有了“把关人”——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的新闻发布往往是一体的,没有严格区分。1949年12月颁行的《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对新闻发布的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要求各单位设置专任或兼任的新闻秘书,协助各部门负责人开展新闻发布工作,以“提高新闻的正确性和负责性”[2]。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全新的舆论环境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中共新闻发布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中共对新闻发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首先体现在涉外工作方面。1983年2月,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同年11月,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制定并下发了《新闻发言人工作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1987年,中共十三大首次为中外记者设立新闻中心,并召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党代会通过设立新闻中心统一发布有关情况的做法自此被延续下来,这是党内新闻发布的全新突破,“设立新闻中心本身就是一种革命”[3]。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制”[4],进一步从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来筹划党的新闻发布制度和舆情处置。2009年,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随后印发《关于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就该制度的建设发展加强了顶层设计。此后中共新闻发布的实践,逐步实现由回应重大新闻事件的“被动”,向推动信息公开常态化的“主动”转变,其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共自身的传播能力建设,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多次强调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用好新闻发布机制……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5]。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这是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抢占舆论阵地的根本制度谋划。2020年10月30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中共中央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标志着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正式建立。这是中共新闻发布制度的重大创新,适应了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新需要和新任务,适应了新时代国内外媒介生态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二、行为转向:中共的政党自觉与政党自信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源于对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地位的清晰认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党自觉与自信。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通过从总体到具体、从他塑到自塑、从经验到制度的行为转向,使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得到加强,党的形象塑造更具张力,党内制度更加完善。

(一)从总体到具体的转向:党管新闻和舆论工作新的实践形式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6]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党管媒体、党管宣传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新的实践形式。这一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行为主体对新闻舆论工作从总体领导到具体实践的新尝试。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更加充分具体的实践形式。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建立起来的党内新闻发布制度,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益尝试和有效形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了制度遵循和现实依据。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主体到实践主体的转向,有利于进一步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另一方面,党管媒体、党管宣传的主体责任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党对媒体和宣传的领导,不仅体现在对组织体系和政治方向的领导,更加体现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从人员调度、媒体管理、对外发布等全过程和各方面凝聚宣传合力,从制度规定和实际工作两个维度,把党管媒体、党管宣传落到实处,使党的领导作用更加凸显。

(二)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向: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达新的制度安排

政党形象和政党话语是影响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他塑”而非“自塑”的。相当多的西方媒体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报道中国,甚至炒作、抹黑中国[7]。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中共塑造自身形象以及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首先,这一制度搭建了塑造中共良好形象的新平台。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是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重要载体,具有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总结积累的奋斗经验、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之作用,是中共良好形象的新展台。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随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对《决议》进行解读和定位,指出这是一份“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进一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何以伟大、光荣、正确。2022年10月24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对中共二十大报告中的“法治建设”专章的相关论述予以了解读。进而强调,中共“不仅是敢于革命、善于建设、勇于改革的政党,更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建设法治的政党”[8],进一步丰富了政党的形象内涵。作为新闻发布主体,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自塑了自身的良好形象。

其次,这一制度拓宽了增强中共话语表达的新渠道。“讲什么、怎么讲、通过什么来讲”是话语表达的基本问题。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中共二十大报告更是聚焦于党和国家工作的主题主线,系统梳理了新时代十年和过去五年取得的伟大变革与成就,解决了“讲什么”的问题。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面向国内外媒体,通过主题聚焦和媒体集中,整合资源以形成传播合力,“让党的声音传得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9]319,是中共加强对外话语表达的新渠道,解决了“怎么讲”和“通过什么来讲”的问题。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链接党的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要文件等,形成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的话语表达格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话语的影响力、穿透力和说服力。

(三)从经验到制度的转向: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的自觉担当

制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实践经验。建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对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党在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提高党治国理政能力的担当和自觉。

把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规定,是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传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智慧和经验,曾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党和国家只是把实践经验“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0]。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党中央指导各相关部门通过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防控有关信息,有力回应了人民关切,有力打击了西方妖魔化污名化中国的行径。习近平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强调,要“规范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11],这是党带领人民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的宝贵经验,是建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之一。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是党深刻总结党带领人民进行奋斗的实践经验做出的抉择部署,是对以往新闻发布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体现了党科学执政的自主自觉。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彰显了党推进制度创新的担当自觉。“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2],是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制度带有全局性和稳定性,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建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13]。把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上升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治国理政能力的高度,既彰显了这一制度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党内制度创新的自觉性。

三、在场自觉:中共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进一步增强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在场”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自觉,勇担时代责任,“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4]。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着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人民感召力和形象塑造力的政治自觉,为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写下了生动注脚。

(一)信息发布、权威解读——增强国际影响力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信息发布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对党的重大事件、重大决定、重大战略、重大会议等做出说明、解读和诠释,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发声能力,增强党的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具有宣扬主张、信息公开的自信自觉和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主要通过发表时局主张和宣言、散布小册子、组建工人俱乐部等方式联系和掌握群众,开展宣传鼓动工作[1]657-658。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首次向世界媒体开放党的代表大会,允许国内外媒体的采访报道,这是党信息公开的新突破。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同样面向国内外媒体,利用全媒体矩阵,第一时间向全球、全国人民公开党的重大决定、事件、论断和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共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听见中共的声音。中共把新闻发布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并把中共中央作为发布主体,彰显了大党自信与风范,推动中共新闻发布制度迈上新台阶,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完整准确地表达党的主张是扩大影响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9]319。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旨在增强党对外发声的能力,对党的重大决定和主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其发布的消息显然具有权威性。这一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能够回应和消除外界的猜测与误解,回应国际关注和人民关切,更加完整准确地向外界表达党的主张、政策和意志,“有利于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能力”[8],对进一步增强中共的舆论引导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统一意志、凝聚力量——增强人民感召力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聚焦于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事关党和人民的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极大关注。确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回应人民关切的一项制度安排,有利于更好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凝聚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坚守人民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5],人民性是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显著特性。历次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的主题主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因应人民需求,对国家的发展规划、重大活动安排和重大论断作出解释和说明,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现有的四场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从内容来看均提及民生问题,包括就业、教育、社保等,涉及推进共同富裕和人民民主等方面;从主题来看均体现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自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把成就归功于人民,强调伟大变革的取得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从媒体公布的实录全文来看,先后四场新闻发布会提及“人民”的频次分别为28次、55次、74次和65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党内制度,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特性归根到底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可以说,人民性是这一制度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这及时有效回应了人民关切。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具有动员性。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16],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16]。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第一时间将党的最新主张、最新思想、最新论断和最新决策向全国各族人民传达,有利于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方面对党的重大会议等做出说明和介绍,另一方面又是一场权威的“辅导报告”,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对学习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精神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是凝聚奋斗力量的制度安排。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更加凸显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主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民、动员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总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人民性和动员性,从本质上和形式上,规定和实现了这一制度统一意志、凝聚力量的任务和作用,对于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议程设置、引导舆论——增强形象塑造力

政党塑造力是决定和影响政党形象的重要变量。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党因应当前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媒介生态做出的制度设计,通过议程设置和引导舆论提高党的塑造力,以讲好中共故事的自觉性,激发讲好中国故事的内生动力。

设置议程,更加聚焦主题。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的议程设置理论为当前学界所普遍认可。他们认为,受众会被大众传媒报道事件的内容和顺序所左右,调整对该事件的重要性认知,从而引导受众关注什么、想什么以及怎么想[18]。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时代,议程设置是引导受众聚焦主题主线,始终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通过主动设置议程,引导外界聚焦重大事件的主题和重要方面。比如,在介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情况时,就着重介绍了《决议》的内容、定位等,对《决议》的新论断做出说明和阐释,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中共二十大报告的解读,则主动围绕报告的形成的地位、高质量发展、法治建设、从严治党、反腐斗争、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议题进行解读,对“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新论断新要求进行阐释。这一制度通过“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引导受众“想什么、怎么想”,对增强中共的塑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引导舆论,谋求话语主动。“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9]319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广泛调动媒体资源、高度聚焦事件主题、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权威解读有关情况的一项制度安排,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党进一步谋求话语主动、引导主流舆论、抢占舆论高地、提高话语建构的有效性。

以讲好中共故事推动讲好中国故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6],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也在党。中共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的叙事主体,讲好其自身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方面。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在“内容为王”的媒介生态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是讲好中共故事的底气和支撑。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作了系统谋划和周密安排,是讲好中共故事的新平台、新渠道、新手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塑造力,有利于“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19]。

总之,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条件下,为回应治国理政新需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以及应对国际舆论新挑战而做出顶层设计和制度筹划。中国共产党以主体的行为转向和在场的历史自觉,彰显了其高度的政党自觉与政党自信;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党的国际影响力、人民感召力和形象塑造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制度建立以后,以各级党委为主体的新闻发布会陆续召开,这进一步完善了中共党内的新闻发布的制度体系。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还处于建立与完善的初步阶段,需要根据实际和经验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

猜你喜欢
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制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某些单位的制度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