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富
价值引领是指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与教育。人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努力的方向、行为态度、方式和结果也不相同。因此,思政课教师肩负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职责,思政课教学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超越知识之“表”,探究知识之“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
新时代思政课肩负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任,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作用。高中思政新课标把“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作为教学与评价的首要建议。好的议题具有丰富、鲜明、可发掘等学科特点,蕴含着陶冶情操的学科价值,既有助于思政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有助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育。
如邗江中学殷琴老师在教学“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时,设置了子议题“夫子庙应怎样进一步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争议:夫子庙是应去除商业化恢复尊孔礼仪景观,还是打造成更加繁华的高档商业区,或是照抄照搬国外城堡、街道的样态?通过讨论,学生最终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文化是夫子庙商业的灵魂和本源,而商业也将反哺文化。未来的夫子庙需要进一步探索文化与商业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在传承传统文化与释放经济活力中寻找平衡点。通过这样的议题式学习,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这一内容,还通过真实情境分析、思辨活动、过程性评价培养了自身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开展议题式教学要注意让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做到设置议题凸显价值引领、情境选材围绕价值引领、方式方法契合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努力解决待议、可议、争议的问题。教师借助议题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前置,个体、小组在主动、生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开展实践探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体验实践、课中分组展示,使现实生活情境与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追问、反问、推理、联想,纠正自身片面、模糊、肤浅的价值认知,解决学生价值认知中的重点问题,让学生在思与辩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强化辨析,选择积极的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1]44,“要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高中阶段成长的新特点,引导他们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1]45。中学思政课应当多开展辨析式教学,思辨的过程往往包含着慷慨激昂的演说、合乎理性的思考、诠释智慧的申辩、顺乎逻辑的推理、独树一帜的想象、另辟蹊径的主张。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是非、黑白、对错都简单“告诉”学生,只有通过开展辨析式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慎思明辨的过程中,逐步澄清错误价值观,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如扬州中学朱登庆老师在教学《政治与法治》“全民守法”时,设置了如下的情境: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时,病毒的“不明”所形成的信息灰箱和公共紧张让谣言有了滋长的空间。防疫抗疫,考验着政府、医护人员和民众,也考验着舆论。教师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确定了3 个辩题:
辩题1:谣言算不算公民话语权?公民的话语权要不要保护?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权利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公民在享受权利的时候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全民守法意味着人人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辩题2:是否可以宽容谣言?辩论中有观点认为,有些谣言没有什么大的危害,可以宽容。通过争议思辩,学生达成共识:造谣是具有主观故意的破坏行为,干扰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必须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辩题3:对于谣言,是否只要政府重拳整治就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反复辩论,学生明白:对于谣言需要重拳整治、精准打击、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需要综合施策、多方发力,但更需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辨析式教学要注意立足思政课程的实践性,举事例、讲道理,以理服人。在知识的迁移建构中、事理交融中、推导认证中把道理说明白、讲透彻。要有清晰的生活逻辑和规范的学理逻辑,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要创设适宜、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真情境中进行价值引领。通过教学方法、策略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换位思考、质疑辨惑、比较鉴别,扬价值引领之帆。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把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案例故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情境进行分析、讨论和评判,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方案,是将教学目标、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故事教学法被认为是传递概念、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之一。以讲案例故事的方式摆立场、讲道理、谈观点、说方法,能起到非常好的说服人、影响人、打动人、感染人的效果。思政课中,教师可以案例故事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入故事的背景、产生原因、发展线索、作用意义等多个方面,寓价值观引导于案例故事中。通过案例故事分析,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故事教学中,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情境的分析、讨论、判断与选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如扬州市翠岗中学张永萍老师在教学“共筑生命家园”一课时,利用电视短片“运河扬州三湾段变迁”导入,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大运河三湾段聚集着农药厂、皮革厂、水泥厂等80 多家企业,运河水质和空气质量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历史。接着又将学生拉回现实:从2014年开始,扬州市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对运河三湾段开展河道疏浚、驳岸改造等工程。经过整治,昔日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摇身一变,成为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围绕“运河三湾段历史变迁”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去探究:你从哪些视角得出运河三湾段已变成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引导学生从运河水质、生物多样性、环境、河运等角度展示调研成果,从国家顶层设计、人民全力支持、市政府统筹规划、企业创新实践、居民责任担当等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作为中小学生,在共筑生命家园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实现价值认同与增强使命担当。
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切口小、针对性强、道理深远等特点,应具有真实性、思辨性、逻辑性、开放性,要让理论、情境“相伴而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而独自开展。因为案例故事情境是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载体。“相伴而行”才能让教学做到有理有据、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同时,思政课案例教学源于实践、依托理论,需要教师在关键节点进行理论引导、归纳总结,才能达到深化认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2]。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和主动思考中,感悟真知、陶冶情操。教师应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时而变、应时而动、顺时而进,着力建构体验型、实践型学科活动课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专题访谈、游学研学、职业体验等,并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让学生在学思践悟、细照笃行中坚定正确价值观。
如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这一内容时,扬州市邵伯镇中学马英、丁云峰老师协同开设了思政、历史融合课。课前,学生进行小组分工,走出教室,一起探寻邵伯文脉。课上学生分组展示他们的调查采访成果,两位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了精准点评。接着,思政马老师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是扬州人》为线索,引导学生畅谈给朱自清先生儿时留下深刻印象的“青灯味 ”是什么味,有哪些味,作者不能忘怀的原因是什么?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运河的流淌,不仅带来了古镇繁荣,而且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财富,涵养了运河沿岸居民谦恭礼让、清正廉洁等品格。历史丁老师则让学生交流分享“我的运河记忆”,讲述学生所了解到的在守护运河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闹心事”“感动事”“幸福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价值,感悟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家乡自豪感,激发学生挖掘、保护、传承运河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活动体验式教学要注意倾力打造思政“看、讲、做”实境课堂,让学生亲历实境,使思政教育“实”起来。要通过精心而又精妙的构思、精致而又有序列的活动、高阶而又具有价值辨析的设问、开放而又综合的评价,促使活动内化,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在价值观培养上存在着脱节、重复、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认知特点和理解水平不相匹配等问题,应积极构建“纵向衔接有序、横向融会贯通、优质资源共享、螺旋发展上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认识和把握不同学段、不同层级思政课在同一教学主题下教学内容的共性和差异,根据不同阶段育人目标的要求,寻求不同阶段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契合点,积极开展教学探索和实践。
如项目组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观摩课,邀请扬州大学王艳红老师、扬州中学丁紫俊老师、扬州树人学校李芳老师、扬州广陵汶河小学陈文敏老师执教同一主题“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四位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共同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共享教学资源,结合运河沿岸成长起来的杨根思、江上青、许晓轩、许杏虎等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进行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尝试。小学教师引导学生唱革命歌曲、讲英雄故事,进行启蒙性学习;初中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畅谈先烈的革命精神,进行体验性学习;高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作品、诠释革命精神,思辨并分析其精神内涵,进行思辨性学习;大学教师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精神观的对当代的启示,引领学生进行理论性学习。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纵向串通,要在同向性、一致性、上升性的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在教学时围绕同一主题,开展跨学段的联通研究,有助于打开教学视野和境界。要实现教学资源的互通,让大中小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纵向衔接共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谋划、带着方案去设计、带着成果去展示、带着反思去改进,在情感体验、角色体验、思辨活动、探究体验中接受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