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探究
——以京山市实施“一袋米”工程为例

2023-01-18 03:29杨立新高祥斌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京山优质稻国宝

郭 宁 杨立新 高祥斌

(1.京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京山 431800;2.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1)

0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各地以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实施产业兴村强市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京山地处江汉平原与鄂北大洪山余脉岗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境内山清水碧,物产丰富,地理、气候条件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素有“鄂中绿宝石”的美称。多年来,京山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是“中国农谷”的核心区域,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市),湖北省优质稻生产示范县(市)和“一袋米”工程实施重点县(市)。为推进优质稻产业向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京山市充分利用“京山桥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优势,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为龙头,多措并举加快优质稻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京山农业第一航母,努力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桥米产业集群,促进优质稻生产稳步发展,旨在通过“一袋米”,带动一个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1 京山市做大“一袋米”工程

京山市现辖15个镇(街道),357个行政村,总人口62.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05万人。全市版图面积3520 km2,常用耕地面积157.2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1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65万吨左右。京山素有“桥米之乡”的美誉,据《京山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桥米就被作为觐献皇帝的贡米,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京山桥米最古老的原生稻种是“洋西早”,高秆,易倒伏,生育期长,产量极低,出米率也不高,但品质非同一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京山成功选育出优质稻种“鉴真二号”之后,京山桥米产业迅速发展,亩产提升至千斤,水稻种植比较效益大幅度提高,并以“皇族品质”在南方大米市场刮起了一股“京山旋风”。2000年,优质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50%,被确定为湖北省优质稻生产示范县(市)。进入21世纪以来,京山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一袋米”工程和荆门市“五个一”实施机遇,以国宝桥米公司为龙头,大力开展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品牌保护、利益联结机制以及产业融合发展,在提升粮食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粮食产业链掌握能力上探索有效路径。

1.1 筑牢产业底盘,构建稳固桥米原粮来源

一是夯实育种底盘。在孙桥、石龙、罗店三镇建有桥米良种繁育基地2500亩;利用“三圃”法,在海南建有桥米3个品种(鉴真2号、鄂中5号、洋西早)提纯复壮基地;在石龙开展了100个株行圃、35个株系圃原种生产、进行30个材料抗性试验(抗飞虱、抗稻瘟病)、24个优质稻品种筛选试验。二是夯实原料底盘。重点打造京山桥米高端原料粮生产基地30万亩(“洋西早”1万亩,鉴真二号7万亩,鄂中5号22万亩),并在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主持下,开展了“再生稻生产”“水稻三优”“优质稻+小麦”共生绿色高效模式推广示范,以及“515优质稻提升行动”示范,通过模式创新、样板创建进一步辐射带动全市优质稻80万亩生产。三是夯实效益底盘。基地按照“品种优化、技术优化、品质优化”的“三优”原则,通过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集成,实现了节本增效栽培,达到减少人工种植成本、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又促进了稻谷品质的提升的目的。示范区平均亩产517.4 kg,每亩纯收入达到789元。

1.2 培育龙头企业,助推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加强主体培育。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家,其中从事优质稻米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包括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16家。二是提升仓储能力。年加工稻米88万吨,现有仓储能力100万吨。雁门口产业强镇项目京和米业已建成年产5000吨桥米智能化生产线1条、中粮八方米业建成年产3000吨桥米智能化生产线1条,全市大米加工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补齐精深加工。依托国宝桥米集团,拓展产业链条,补齐精深加工短板。支持国宝桥米“退城进园”,新建的国宝桥米产业园规划总面积500亩,分二期建设。一期建设用地300亩,投资7亿元,15万吨桥米智能化生产线和10万吨仓储基础设施建成投产;二期精深加工期建设用地200亩正在筹划中。

1.3 探索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已成立桥米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协调推动京山桥米产业健康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开展订单生产,把农户与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市优质稻实现订单面积76.8万亩,仅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2021年开展订单生产54万亩。为了消除卖粮农户的顾虑,实现二次返利,始终让农民以最高价出售,2020年国宝桥米高端优质稻3.16元/kg+二次加价(保证粮食销售后期涨价时农户不受损失),京和米业隆两优534二级优质稻实行市场价+0.06元/kg。2020年高端优质稻价格(3.16元/kg)比一般优质稻价格(2.7元/kg)高0.46元/kg左右。国宝桥米、京和米业等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改进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利用金瑞物流电商平台,市内大米加工企业与淘宝、东京、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建设旗舰店15家,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建立了政府搭台、部门推荐、银行审核、企业贷款融资机制,2021年大米加工企业引入社会资本15亿元,其中“农担信用贷”贷款余额1亿余元,促进了桥米产业发展。

1.4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影响力

为了提升京山桥米的知名度,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在京山桥米质量控制、精品开发、科技导入、原粮精种、市场开拓、产品宣传、人才培养上狠下功夫,实现了京山桥米品牌创建跨越式发展。成立桥米协会,实行“京山桥米”标识使用授权许可制度。争取中央广电总台“品牌强国工程”援鄂抗疫公益行动支持,“京山桥米香飘万里”在央视综合、财经等多个频道高频播出,“京山桥米”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选为全国“2020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2015年京山桥米品牌价值评价达到了86.07亿元。“国宝”牌桥米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评选为“2020十大好吃米饭”。依托沃尔玛、家乐福、中百、中商、武商等大型连锁超市,将产品销售到了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1500多个超市网点。通过近几年品牌的培植壮大,全市获批中国名牌1个、湖北名牌4个、“荆品名门”5个。

1.5 推动产业融合,不断延长产业发展链条

一是促进产业链内融合。全市发展水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78家,其中专业合作社475家、家庭农场21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93家,流转土地43万亩,规模化率达到45%以上,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8%,发展农电商235家,2021年,“绿丰农业电商”运营团队桥米销售额1亿余元,初步形成了产供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促进农文融合。完成了桥米原产地孙桥镇蒋家大堰稻田公园建设,成为“全省优质稻米全产业链推进会”示范点,是全市生态农业旅游新亮点;推进农旅融合,京山盛老汉家庭农场获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国十佳休闲农庄”,把桥米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了蒋家大堰、余家沙坡等美丽乡村示范村。

2 京山市实施“一袋米”工程中存在的困境

2.1 桥米种源退化严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洋西早”“鉴真二号”“鄂中五号”,通过10多年的种植,品种属性退化严重,特别是桥米主导品种鉴真二号品典型种性退化和变异严重,使“桥米”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在种子管理机构、技术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

2.2 桥米品牌效益不显著

目前,使用“京山桥米”区域公用品牌的38家企业,在品牌使用、宣传推介等方面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倒挂现象突出,“京山桥米”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还没有企业品牌“国宝桥米”品牌知名度高。与五常大米700亿元的品牌价值比,京山桥米品牌价值仅有86亿元,品牌效应发挥不充分。

2.3 利益联结机制不牢

利益调节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联结方式比较松散,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不大。一方面,企业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产业发展作用发挥不够。另一方面,企业与合作社、农户之间合约关系稳定性不强、约束力不足,对违约方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2.4 维权打假不够

面对省内外假冒的桥米产品,政府组织力度不够,虽然联合有关部门进行了打假行动,但收效甚微,维权成本较高。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影响了桥米产业的发展壮大。

3 发展思路及措施

3.1 强化优质稻基地建设

3.1.1 建设桥米高品质种子基地

一是建设原种繁育基地。聚焦关键技术、关键品种,建立原种繁育基地,开展“鉴真2号、鄂中5号、洋西早”3个品种的种子提纯复壮。扩大良种繁育面积,争取2023年达到4000亩以上,满足大田换种需求。二是建设新品种试验基地。依托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京山桥米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开展新品种试验筛选、品种抗性、稻米增香和基因标识等技术研究,用2~3年的时间,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高品质桥米品种。

3.1.2 扩大标准化连片种植基地

结合高标准农田整治,主推桥米的3个品种,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连片种植基地80万亩,其中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农户稻田,开展优质稻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进行建设,其中:核心区1万亩,实现田间管理智能化、可视化,建成高端桥米主要生产基地;示范区20万亩,按照“五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生产管理,即“统一种子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肥料农药、统一种植保险、统一质量收购”;辐射区60万亩。通过订单生产,辐射全市各主要水稻产区,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种植优质稻,为桥米发展壮大提供稳定粮源。

3.2 推进优质稻产业链发展

3.2.1 构建产业全程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政策倾斜、企业双赢”的原则,不断健全“科技+龙头企业+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农户”等的服务模式;支持以国宝桥米公司为龙头、京山大米加工龙头企业,以资产、品牌为纽带,实行联营共建,组建“京山桥米集团公司”,实现抱团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规避市场风险;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统一服务作用,解决生产中“种、管、收”的问题;示范推广“五统一”,即统一育种、种植、仓储与加工,统一产品包装、质检、品牌,统一种植基地与订单模式,统一定价和打假维权,统一融资与争取政策支持。

3.2.2 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大力发展富硒桥米、营养米、有机桥米等,采取“1+n”的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基地、创精品、延链条、带农户、拓市场、促融合,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实行产储购加销一体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建立“政、企、农、社”桥米产业联动机制,强化桥米加工与科研、贸易的合作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3.2.3 强化业态融合

重点加强农文、农旅融合。在孙桥建设集“特色农旅、商贸文化、美食文化、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桥米原产地建设水稻公园、桥米农耕文化体验园和科普园,把桥米包装打造成为旅游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3 实施品牌提升发展战略

3.3.1 实施品牌整合计划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政策倾斜、企业双赢”的原则,推动龙头企业联营共建,组建以国宝桥米集团为核心的“京山桥米”产业联盟,并将其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支持纳入“京山桥米”旗下企业使用“京山桥米+企业品牌”,支持企业以创品牌、增品种、提品质、显品味为目标,创建、提升、宣传企业产品品牌;制定“京山桥米”标识授权操作新规程,明确标识授权门槛,完善“京山桥米”标识使用授权许可制度,由改组后的京山桥米协会对“京山桥米”标识产品进行授权,同时建立“京山桥米”品牌使用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使用公共品牌,实现动态管理。

3.3.2 打响品牌效应

一是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做好“京山桥米·香飘万里”央视宣传工作,同时利用报纸、网络媒体等开展宣传,提高“京山桥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举办或参加节庆活动。借助“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在京山桥米原产地举办节庆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农博会、农产品交易会,多元化、立体式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建立产品身份识别系统。逐步建立与认证认可相适应的标识标记制度,建立“京山桥米”产品身份二维码识别系统和产品质量安全档案。

3.3.3 深化市场开拓

扶持国宝桥米打造“荆楚大地+国宝”双品牌,建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放心粮油网;支持市域内大米加工企业在产品包装、策划、营销、推广上出新招,形成极具辨识度与标志性的企业品牌;建立专供模式,推进企业产品进超市、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宾馆;支持国宝桥米集团在“北上广深”和省内主要商圈增设销售网点;拓展线上营销,充分利用金瑞物流园网络平台,以及抖音、快手、小红书、拼多多等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网络销售,扩大销售半径,提高桥米市场占有率。

3.3.4 开展品牌维权

联合市场监督、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维权打假活动,或委托第三方开展维权活动,把假冒伪劣商品清出市场,维护桥米品牌形象。组织开展维权专项行动,以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为主体,开展专项维权行动,从源头上维护本地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施常态化维权。

猜你喜欢
京山优质稻国宝
“国宝”竞拍会
达州市达川区优质稻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湖南水稻品质育种主要进展
漫话国宝
三十个优质稻品种获评金奖
贵州优质稻占全省稻谷产量62.2%
省港澳办领导到环中村开展帮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