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单招及转段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2023-01-18 01:34:22郭雄伟
甘肃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平时成绩考核

郭雄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自2017年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1]。目前部分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已经在做专业认证的前期工作。专业认证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按照一个专业一个培养方案,这就要求高专院校要按照认证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但实际情况是,一部分高专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生源是多样的,有通过高考途径选拔的普招生,有通过单独招生和转段的方式选拔的学生,学生层次不一,而如何在一个培养方案下,对单招和转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及专业发展进行考核以达到专业认证,对于学前专业学生的要求,是目前摆在这类院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单招和转段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考核入手,期望改革教师课程教育教学方式,以提高单招和转段学生的培养质量。

1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单招及转段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考核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单招及转段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考核的现状

以某师专为例,该校学前教育学院2018级共有486名学生,486人中246人(占总人数的50.6%)为单招和转段学生。经统计,在某学期的补考和重修考试中,全院2018级共有补考学生51人,其中48人为转段和单招班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94.1%;在随后办理重修手续的31名学生全部为转段和单招生,其中有5人的重修门数达到了3门及3门以上。进一步统计后发现,补考和重修科目基本为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这些较低的课程成绩也导致转段和单招生在学期的“评优选干”中错失了好多机会。

1.2 原因分析

1.2.1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由于生源不同,高专学前专业单招及转段生与普招的学生相比,本身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差。如果同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用同一种方式,即同一张试卷进行考核,就会造成普招学生过关率高,单招和转段生过关率低的情况。

1.2.2 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教学

目前,部分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学”,即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教学,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原理的掌握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教和学的过程乏味。如此的课堂教学显然不利于学前专业学生专业素养。

1.2.3 理论性强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以某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该课程的考核为期末卷面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总评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纪律、课堂活动表现等,而期末笔试试卷则是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课程期末考试的内容较片面,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只要记住教师划的范围就好。这种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则很难实现。而这些单招和转段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最后的结果是部分学生的试卷成绩“惨不忍睹”。

2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单招及转段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措施

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单招及转段生本身文化课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但也应该看到好的一面,这些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在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特别积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按照单招和转段生的特点,把他们培养成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考核方案迫在眉睫,因为,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愿望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从学前教育专业三门基础性和理论性强的课程“三学”,即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入手,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2.1 建立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课程考核标准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由3个维度、14个领域、62项基本要求构成,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2]。为了保证在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单招及转段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考核改革中不但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要以《专业标准》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避免课程评价与《专业标准》脱节。为此,学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团队,以产出为导向,结合单招及转段生的特点,修订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了基于《专业标准》的单招及转段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考核标准。

2.2 改革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课程的考核,这三者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离不开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目前,高专院校学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讲授方式,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枯燥无味,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适应当下的教育变革,结合单招及转段生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应突出单招和转段生的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做好准备。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由传统的讲在前,学生学在后改为学生学在先,教师讲在后,具体做法是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及本课程网络资源——提出重点难点问题——教师总结、概括讲解;第二,突出案例教学。通过引入学前儿童心理、教育案例,使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紧密联系,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幼儿园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填写观察记录表,把课堂教学与实习操作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四,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对分易、雨课堂、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把微课、课件等学习资源,课堂提问、分组讨论,收发、批阅、分享作业,发送通知,与学生沟通等整合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效率,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根据学情,闭卷考试实施分类考核,突出基础性

对单招和转段学生基础性和理论性强的课程考核,教师既要考虑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兼顾这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考核方案。教师可以尝试实施分类考核,就是根据学生的生源不同、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对课程采用差别化的考核方法。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三学”考试为例,普招生和单招、转段生可以分开命题,普招生的试卷不但要考查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对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能否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幼儿园中的实际问题。而单招、转段生的试题要突出考查其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能简单地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基础知识试题的分值,降低难和较难试题的比例,使“三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到人人“达标”,这样既保证了“三学”的教学质量,又能提高考试的过关率。

2.4 调整课程成绩结构比例,突出过程性考核

学前专业普招班学生的“三学”课程成绩结构比例为,平时成绩30%,考试(考查)成绩70%,单招、转段生的平时成绩可以调整为平时成绩占50%,考试(考查)成绩占50%。平时成绩的构成要一改以往的只由课堂出勤和平时书面作业组成的情况,实行过程性考核。就是说要加大单招、转段生的课程过程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关注他们平时学习的常态表现,将期末笔试的成绩作为过程评价的一部分。

例如学前教育学的平时成绩可以由以下部分组成:案例分析、一所幼儿园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小组演讲或辩论赛、阅读2~3篇教育家的著作并写读书笔记、平时出勤情况5部分组成。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平时成绩可以由以下部分组成:幼儿园保教情况调查报告、幼儿保教实操、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学习态度与出勤5部分组成。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学习单一的基础知识学习,转向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学习[2]。

2.5 初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自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也称“1+X”证书制度试点[3]。在“1+X”证书制度中,“1”指学历证书,“X”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甘肃省为例,目前开展了“1+X”证书制度试点的高职高专院校近30所,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考取“1+X”母婴护理和幼儿照护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尤其是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配度更高。学校可以鼓励学前教育专业转段和单招学生积极考取《“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考取后,不但有利于学生将来的求职竞争力,该证书还可以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关联,可以作为附加分计入转段和单招学生这两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中,或者一旦这两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可用该证书免去这两门课程的补考或重修考试,成绩按及格对待。

3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单招及转段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

经过对单招和转段班级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三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变得沉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变得更为频繁。学生和改革之前相比,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课余生活也不再枯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得到了真正的提升。同时,由于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收集了大量的教学过程性资料,有学生的活动设计、观察记录、调查报告、读书笔记、视频等,这些资料不但有利于教师进行后续的教学改革,也有利于学生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并进行反思。

4 反思

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项教改能否顺利进行,尤其关系到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需要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同一课程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否则就会举步维艰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本文的教改中,加强过程性考核,不但加大了教师平时的工作量,而且还会倒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改主持人做好沟通工作,获得其他教师的支持与配合。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平时成绩考核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时成绩评定与构成——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