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镇
腹股沟斜疝发生率占腹外疝90.00%以上,是常见于临床上的腹外疝,且以男性为主要发病群体[1]。该病是指疝囊离开原来位置,通过各种方向斜行经过腹肌沟管,致使其不闭合、闭合不全或闭合延迟,进入到阴囊处的疝[2]。发病初期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容易引发腹部组织坏死、全身感染、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损害患儿身心健康[3]。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率较高,约为4%,治疗以手术为主。以往采用的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症状,提升疾病治疗效果,但存在手术时间长、手术损伤程度大、术后康复速度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复发率高等不足[4]。因此,有必要探究高效、安全、可行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方案。基于近些年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治疗中的推广应用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给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以全新的思路。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方案的提出与使用,有效克服了传统开放性手术存在的不足,逐渐成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5]。本研究选取2020 年8 月-2021 年10 月景德镇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2 例患儿,分析腹腔镜单孔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取得的实际成效,以期保证患儿健康和安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2021 年10 月本院收治102 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纳入标准:确诊为腹股沟斜疝。排除标准:(1)既往腹股沟外伤史、手术史;(2)凝血功能障碍;(3)重要脏器功能不全;(4)精神异常;(5)合并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发育畸形等;(6)资料不完整。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为51 例。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手术治疗前,患儿需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肠道准备、静脉通路开通等常规准备工作。麻醉成功后对照组患儿实施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做一长约20 mm 切口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腹横纹处,即取平卧位,确定外环口位置,并常规将皮肤、皮下组织等切开,游离精索,打开疝囊,并将其游离至疝囊颈,高位缝扎,推入内环口,缩小内环口,采用可吸收线逐层缝合手术切口。观察组患儿实施腹腔镜单孔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即取头高脚底仰卧位,于患儿脐环上做5~6 mm穿刺孔,完成人工气腹的建立,通常压力控制在6~10 mmHg,之后插入5 mm Trocar,探查疝内环情况,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腹横纹处,基于腹腔镜指引下刺入套扎针,内环口内侧绕行,在内环口过半时距离内环口3 cm 位置刺入腹腔,于腹腔内预留一段丝线,缓慢退出套扎针至皮下,内环口外侧绕行,于留置丝线穿刺点位置进入腹腔,钩取结扎线并将其带出,高位结扎,满意后将腹腔镜退出,采用吸收线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围手术期指标:主要包含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疼痛程度。疼痛:在手术后采用脸谱疼痛评分法评定量表评分,得分0~10 分,分数越高越疼痛[6-7]。(2)炎症指标:采集患儿术前和术后48 h 血液标本,离心处理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介素-6、C 反应蛋白水平,UniCel®DxH800Coulter®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液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8]。(3)术后并发症:统计分析两组患儿阴囊肿胀、术后瘢痕、切口感染、尿潴留、疝囊积液等发生率。(4)临床疗效:显效为手术顺利完成,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无不适,随访半年腹股沟斜疝无复发(未出现腹股沟肿块);有效为手术顺利完成,症状体征大幅度改善,有轻微不适,随访半年腹股沟斜疝无复发;无效为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年龄3~10 岁,平均(6.55±2.05)岁;病程5~10 个月,平均(8.65±2.32)个月;发病位置:左侧20 例,右侧31 例,男46 例,女5 例。观察组年龄3~11 岁,平均(6.57±2.14)岁;病程5~10 个月,平均(8.67±2.48)个月;发病位置:左侧18 例,右侧33 例;男44 例,女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3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白介素-6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白介素-6 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较,P<0.05。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6%,低于对照组的1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4,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2.35%(χ2=7.799,P<0.05),见表4。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小儿疾病,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中发病率最高,多由腹壁先天性发育异常引发,随疾病进展容易造成睾丸萎缩、睾丸梗死、输卵管坏死、感染性休克等[9-10]。因此,临床应给予小儿腹股沟斜疝高度重视,确诊后给予患儿科学、有效治疗[11]。多数研究证实,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确切疗效,本研究经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后,观察组中患儿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对照组为82.35%,与以往研究文献[12]接近。目前,疝囊高位结扎术一般选择传统开放性手术与经脐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两种[13]。传统开放性手术因其费用低、操作间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用较多[14]。但由于传统开放性手术切口较大,加之操作过程中易损伤精索、输精管周围组织及血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较高,此外术后切口易形成瘢痕,影响美观[15]。尽管经脐单孔腹腔镜微创手术所用费用高、操作难度较大,但其综合治疗效果更好[16-17]。本研究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总有效率达到100%,围术期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实经脐单孔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具备术后疼痛程度较轻、疾病恢复速度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等的优势。与此同时,研究表示白介素-6、C 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能够有效反映手术损伤程度,具体表现为术后2~6 h 升高,24~48 h 达到高峰,如未发生术后并发症,则逐渐降低为正常水平[1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48 h 白细胞计数水平、白介素-6、C 反应蛋白均较低,显示出腹腔镜单孔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创伤较小。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6%,低于对照组的1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腹腔镜能够直观显示腹腔情况,便于医师了解腹腔内部情况,并以更为适宜、安全、可行的方式操作,降低手术损伤[19]。在腹腔镜引导下避免了对精索、输精管等损伤,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同时可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处理疝囊内气液体,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能够及时发现隐匿疝,减少复发率、二次手术率,提高临床疗效[20]。
综上所述,与传统手术相比,小儿腹腔镜单孔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能够明显提升疾病恢复速度,降低手术损伤,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