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梅 林忠文 麦志丹 杨金平 刘娴 朱林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南宁市 530021
随着核科学在新能源、医疗、工业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核能的应用已成为全球各国高度关注的工业重点,核能发电更是成为新的引人注目的潮流[1]。核能发电企业的工作环境往往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如高温、噪声、电离辐射等[2],这些危害因素可损害作业工人的甲状腺、心脏功能[3]。本研究对2019年广西某核电站员工的一般资料和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等进行分析,探讨员工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落实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下核电站员工的健康监护和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1 对象 选择广西某核电站多个车间的员工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工龄为1年及以上,体检前未诊断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排除标准: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有误或遗漏。本调查研究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应用自制《职业健康检查表》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情况、血压、接触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每天睡眠时长、工作排班、定期体育锻炼等。
1.2.2 心电图检查 应用日本光电ECG-1350P型心电图仪采集研究对象在静息状态下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由至少3名心电图专科副主任或主任医师依据张新民主编的《临床心电图学》[4]对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心电图异常类型包括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电轴偏移、左室高电压、ST-T改变及其他。受检人员只要存在一类心电图异常,即被认定为“心电图异常”。
1.2.3 职业危害现场检测方法 应用专业的噪声检测设备和机械振动检测仪对核电站各部门环境噪声、机械振动进行1天3次(9时、14时、20时)的定时检测并记录相关结果;由专业核辐射测定小组每日不定时检测核电站各部门电离辐射水平,参考国家管控标准水平(年均有效辐射剂量<20 mSv[5],噪声<85 dB[6])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2019年5月8日至28日对核电站内辐射剂量和噪声进行检测。
1.2.4 相关概念和判定标准 (1)接触危险因素:研究对象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现场检测结果阳性的为接触危险因素;(2)吸烟:≥1支/d且持续半年以上;(3)饮酒:平均每周饮酒≥1次且持续半年以上;(4)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确切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律异常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广西某核电站员工心律失常检出情况 本研究总共纳入929名研究对象,其中接触危害组817名,非接触危害组112名。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310名(33.4%)员工心电图异常,其中心律失常258名、心电轴偏移82名、左室高电压70名、ST-T波改变33名、其他24名等。258名心律失常者中窦性心动过缓113名、窦性心律不齐85名、房室传导阻滞45名、窦性心动过速6名、室性早搏5名、房性早搏4名。
接触危害组研究对象的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均高于非接触危害组(均P<0.05)。见表1。
表1 广西某核电站接触危害与非接触危害员工心律失常类型的比较
2.2 广西某核电站员工心律失常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心律失常组与心律正常组性别、年龄、接触危险因素、工作排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见表 2。
表2 广西某核电站员工心律失常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2
2.3 广西某核电站员工心律失常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心律失常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男性、年龄<30岁、接触危险因素是该核电站员工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表3 变量赋值情况
表4 广西某核电站员工心律失常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核能发电技术的成熟,核电事业在我国开始全面发展,核电站的数量迅速增加,核电站作业人员的健康是保证核电站安全运行的核心因素之一,但核电站工作环境存在多种危害因素,职工的健康防护问题应得到重视。由于核电事业开展时间相对短暂,且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核电站员工和周围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检测分析,关于核电站作业人员健康情况的研究资料有限[7]。
本次调查发现,广西某核电站员工具有一定的健康防护意识,核电站给予配套员工专业的防护服,其作业部门的工作环境主要存在职业防护服严密散热不足且工作持续时间较长、低剂量辐射、噪声,以及机械振动损伤等职业危害,但辐射剂量和噪声分贝均低于国家标准水平。然而,有研究表明长期在有低剂量辐射和噪声的环境下工作对作业人员的心脏生理功能可造成一定的影响[8-10]。本调查结果显示,该核电站员工心电图异常率为33.4%(310/929),高于苏州地区核电站员工的心电图异常率26.69%[11]。这提示该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电图等检查,做好职业防护。
本研究结果发现:该核电站员工心电图异常类型有心律失常、心电轴偏移、左室高电压、ST-T波改变;心律失常类型主要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接触危害组研究对象的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高于非接触危害组。主要考虑原因是:首先,接触危险因素的作业工人穿着特殊防护服,而职业防护服散热不足,加上工作持续时间较长,持续的体表温度过高,机体长时间分泌大量汗液,汗液的大量丢失可导致血钾浓度的升高,血钾浓度异常则会引起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现象[12];同时,汗液大量丢失也会导致有效血容量的减少,长此以往心脏可发生代偿性肥大,心电图呈现左室高电压等;其次,持续低分贝噪声除可导致听力损害,还可以依赖听觉器官传入大脑中枢,引发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故核电站中接触危害组的职工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表现[13]。有研究表明长期在低剂量电离辐射暴露环境下作业,也可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人的整体生理活动[8,14]。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30岁和接触危险因素均是该核电站员工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作为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无规律饮食等情况发生率高于女性有关,而同时女性所分泌的雌激素对心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男性人群在该核电站接触危害组人群中比例偏高,本研究样本选择可能存在偏倚,因此性别对该核电站员工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表明操作机械引起的手传振动和空气噪声能导致作业工人发生心律失常[15],该核电站机械操作工人多是年轻员工,他们会长时间受到机械操作所引起的手传振动和空气噪声的影响,引发心律失常;另外,年轻员工生活作息时间多不规律,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可能与此现象有关。
综上所述,核电站作业部门确实存在对人体生理损害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在该环境下工作心电图异常率可升高,这些潜在因素可能对人心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对于核电安全十分重视,防护措施趋于完善。尽管如此,核电单位仍应当进一步强化安全防护措施,包括控制作业环境温度、减少噪声传播、降低电离辐射等,并对核电站员工定期体检,加强其职业健康教育。同时,核电站应当适当安排作业工人作息时间,合理调节其饮食,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可调换工作岗位,切实有效地做到对核电站员工的职业健康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