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对策研究*
——基于5所综合类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

2023-01-17 14:48:08庞娜王文华欧阳江萍
教书育人 2022年36期
关键词:办学定位特色

庞娜 王文华 欧阳江萍

(1.内蒙古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具体路径。[1]“十三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在规模、结构、质量上不断提升。然而,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形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求,内蒙古自治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能力上还面临很多挑战。内蒙古自治区从2011年开始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成为研究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要的观测点之一。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5所综合类本科院校2017-2018、2018-2019、2019-2020、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兼顾省属重点与地方一般院校、省会与非省会城市院校,采用文本阅读和比较分析法,对质量报告进行深入分析,对相关内容进行比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研究内容与结果

(一)发展目标定位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来看,均坚持高水平办学的初衷,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学校发展目标,最终形成了定位清晰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如内蒙古大学提出“扎根边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赤峰学院提出“建设成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文化创新与服务基地,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呼伦贝尔学院提出“建设地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河套学院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各高校在目标定位中均重点强调了区域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的核心要素,并突出了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等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来看,各高校都突出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来看,突出了对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来看,各高校对素质做了详细的表述,词频较高的词语为:能力、实践、创新、担当、素质、责任感等,注重培养人才的爱国情怀、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作用;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来看,大部分院校都进行了具体阐述,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专业调整与结构优化

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资源条件,按照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特色导向的要求,高起点布局国家紧缺专业,优化调整专业存量和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适应度。各高校的本科专业数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图1),涉及的学科门类范围为9-11个。5所院校中,内蒙古大学设置专业最多,覆盖学科门类最全。新增专业“急需、紧缺和新兴”特征明显,比如有3所高校都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内蒙古民族大学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智慧农业。新增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如草业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冰雪运动等专业,部分社会需求少和就业状况差的专业停招或隔年招生。目前,在动物生物技术、草原生态、矿产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新材料、风能太阳能利用、蒙医药现代化、蒙古学、农牧区经济、民族艺术等特色学科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图1 2017-2021年各高校本科专业数

(三)本科生规模

2017-2021年,各高校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从本科生占在校生比例来看,内蒙古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规模基本均衡;内蒙古民族大学、赤峰学院、呼伦贝尔学院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河套学院由以本、专科生培养为主逐步向培养本科生为主转型,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7-2021年各高校本科生数及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四)专任教师

从5所高校发布的质量报告看,在国家系列教育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各高校坚持引培并举、德艺并重,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图2)。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员比例整体偏低,正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不高。

图2 2017-2021年各高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及学位结构

生师比是衡量教师资源配置总体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透视出高校教师资源分布的合理性,反映了学校规模大小、师资利用率和办学质量。图3为2017-2021年5所高校的生师比情况,可以看出,各校生师比差异明显,内蒙古大学的生师比高于18:1,赤峰学院的生师比最低,其他高校的生师比日趋合理。

图3 2017-2021年各高校生师比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制定办学目标定位:立足校情,突出办学特色,聚焦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作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3]办学目标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内蒙古自治区5所综合类高校在目标定位上还存在办学类型定位聚焦人才培养不够,办学特色不够突出的现象。统计分析显示,5所高校存在的问题方面,有4所高校都提出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推动科学合理制定高校办学目标定位,一是应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客观审视自身特色和优势所孕育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发展趋势,找准与同类院校的差异,精准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发挥好目标定位前瞻性、航向性、指导性的作用。二是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区域发展相结合,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梳理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育人的格局。

(二)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培育优势专业、特色学科,与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无缝对接

5所综合类本科院校还存在学校专业结构和布局不够优化,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结构上还存在专业数量偏多、优势特色专业偏少,基础学科专业偏多、应用型专业偏少,未能形成专业群建设的规模效益等问题,谋篇布局科学性不强,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尚需提高。因此,学校应围绕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坚持全面谋划与分类指导统筹协调,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协调,绩效管理与动态调整相结合,充分体现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科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办学理念。具体实践中,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要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4]建设若干有一定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能够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专业集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专业与内蒙古自治区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提高院校间的竞争力和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同时,还要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避免零淘汰,不再让专业建设重“设”轻“建”倾向影响专业建设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三)稳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素质

统计分析显示,5所高校都认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总体来说,我区师资队伍规模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其教师资源储备匮乏。具体表现在:师资体量偏少,专任教师资源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在校学生的增长速度;结构性短缺问题较突出,高层次、领军人才、中青年学科和专业带头人比较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行业导师数量偏少,优秀青年人才队伍规模有待快速壮大;一些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观念更新滞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资队伍顶层设计,优化教师队伍业绩奖励激励机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支持力度,营造鼓励教师想干事业、支持教师干成事业、帮助教师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二是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人才引育建设力度,坚持“强弱项、补短板、调结构”的建设目标,采取“外引内培,引培并重”的建设思路,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人文关怀等各方面向高端人才、领军人物倾斜,加大引智引才力度,实现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三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通过研修、访学、校内专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科研和服务社会等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5]

猜你喜欢
办学定位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完美的特色党建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2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