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汉语言文化的融合发展

2023-01-16 08:25李梅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中区民族语言少数民族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汉语文化互相渗透,形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特色,汉语言历来重视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往,追求同化、多元融合的发展。在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中,应注重跨民族文化的融合,以促进中华文化特色的形成和中国文化的均衡发展。文化交流需要求同存异、相互包容,才能推动语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与共性,使得中国的文化融合具有更高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文化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总结完善而成,对于丰富民族文化内容与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汉族语言文化相融合,是提升民族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融合方式,保证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促进我国语言文化的全面发展。

1 多民族语言文化融合发展重要价值

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互相沟通,这为我们的文化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对我们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对于多民族文化的研究却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以后的跨民族文化交流中加以发展。其实,不同的文化只是在内容、形式、主题等方面存在差别,并无高下之分,不管是研究人员众多的汉族语言文化,还是立足于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均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独特的魅力使我们的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异质性使得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少数民族在进行具有民族特点的书写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内涵融合到一起,在进行文化创作时,也有可能采用汉语或本族语。在多元文化体系中,要更加注重语言对文化的影响,在语言文化融合中,既要充分继承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特色,同时要实现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共同发展[1]。

2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汉语言文化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2.1 语言利益化造成学习热情不足

汉族学生中,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人员基层干部、大学生人数多,基层干部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与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使其工作和学习更加真实和方便,一些地方已经建立起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考核体系,这与干部年度考核、提拔等挂钩[2]。而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汉族语言文化,则是因为要在大学里取得一份更加优异的成绩,进而可以在后续的生活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当前,大多数汉族人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够,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缺乏学习热情,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同时少数民族人员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化更加突出功利性,而缺乏发自内心的兴趣喜爱。

2.2 忽视少数民族语言作用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各族人民在中国的大家庭里手足相亲,互相帮助;我们要坚定地反对汉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立场,坚持民族的根本利益,坚持民族团结的大局。对于汉族人而言,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汉族是中国人的主要族群,对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缺少较为积极的认识。在谈到双语教学时,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往往仅重视单独的语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导致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孤立,往往忽视对民族语言的融合学习。

2.3 民族语言使用环境变化

信息化社会到来之前,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交流相对较少,区域方言以及民族语言使用的频率更高,学校教育一般以当地语言风格为主,对于汉语的使用没有明显的重视与强调。在大数据时代,汉语的普及程度提升,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使用汉语与外界进行交流。随着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汉语文化的普及,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主动学习汉语,而汉族中会讲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却越来越少[3]。汉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次数较少,除了个别的语言学以及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其他人员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汉考民”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3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汉语言文化融合案例

3.1 打造民族品牌标识

辽中区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村建设与发展,积极推动辽中区1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少数民族“五朵金花”品牌村,使其在生产生活条件上得到了极大改善。其中,冷子堡镇社甲满族村以国家级标准建设为目标,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在遼中除汉族外,还聚居了满族、回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文化在辽中区源远流长,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等八旗后裔聚集。敖司牛、乌伯牛、红旗堡、黄旗堡等满族地名沿用至今。辽中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提升辽中区文化品位,对打造魅力辽中,推进区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满族文化,更体现了地域特色,释放了独特魅力。

3.2 借力旅游行业优势

辽中区坚持按照沈阳市以及辽中区发展需要,结合民族特色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生活需要,落实“文旅+”特色,实现文旅行业发展与民族语言文化融合共同进步。辽中区珍珠湖地区少数民族村,不仅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并且坐拥珍珠湖旖旎风光,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编制少数民族村发展规划,在实际的区域安排中整合全区各要素,激活区域特色,构建服务于沈阳母城的卫星城镇群,在旅游行业的安排中凸显民族融合气息,彰显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在设计景观时突出辽中区地理位置的优势,同时体现辽中区民族融合。针对当地的网红打卡地进行包装,在网红打卡地进行民族风格装潢,实现多民族语言的指示牌设立,语音解读等,打造辽中旅游名片,在辽中城市品牌中体现当地民族风情,推出带有民族气息的旅游产品。

4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策略

4.1 丰富语言文化载体

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都有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导致了文化作品的多样性,因此,中国的文化发展应该建立在不同的历史差异基础上,并在差异性中寻找和谐发展的模式。在文化特性方面,多民族语言更注重本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要与汉语文化相结合,突出其文化价值[4]。通过求同存异的融合,可以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地位上得到更加合理的认可,并且可以在更多的文化资源的整合下,与汉语文化一道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不仅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环境所需要的,也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2 发挥媒体力量

网络的发展为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实现语言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介的力量,推动民族语言的發展。比如,一些民族在初期并无特定的文字,它基于当地的用语习惯,创造了一组用于日常交际的拼音文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5]。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传媒的力量来推广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可以通过媒介来推动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为汉语和少数民族的融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可以借助媒介,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交融创造一个沟通的平台,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当今社会,信息越来越发达,人们或多或少都会被信息所左右,媒体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通过媒介将“双语”传播给大众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1)通过报刊开设相应的“双语”学习栏目;(2)在电视上开设“双语”课程,以少数民族为重点,汉语频道也要为汉族学生学少数民族语言制作相应的栏目,从日常交际用语开始,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利用情景剧形式增加趣味性,使老百姓在平时生活中能学以致用,增加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4.3 构建信息化文化平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语言资源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文件中,就将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民间传说、民间曲艺及文字等纳入旅游资源范畴,足见语言、方言及其歌谣、传说等可以成为吸引消费的特色旅游产品。要想依托新时代载体提升语言文化传承效果,可以通过旅游资源的利用,实现语言文化的能动性转化,充分把握民族文化融合的主动性,转化语言资源的能动性,必须借助于对语言资源的合理规划,这就需要针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语言文化进行充分把握,实现语言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语言文化发展[6]。例如在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文化项目中,可打造“路线区”,一路双语(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特色服务;建立特色展览馆,展现迁徙至今的发展史,可利用多种语言文字资源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普通话三语对比的语言展区。

4.4 加强社会教育

学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应该重视文化的交流。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使汉语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在这段时期,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养后备的社会教育人才。同时,在对汉语文化的研究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的研究。同时,汉语文化教材的设计要拓宽视野,对文化作品进行科学的甄选,为汉语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推广和普及双语教育,需要把语言文化教学与基础教育结合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和普通话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并从青年的语文能力、精准扶贫、旅游开发、特色工业等方面打通了一条教育途径,真正实现双语带来的经济和文化价值[7]。

5 结语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多样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各个民族的文化,就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景,而今天,各个民族的融合和团结,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各地域的文化形式、内容、主题,按照“求同存异”的基本理念,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

引用

[1] 于倩.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文化的融合发展[J].文化产业,2021(36):76-78.

[2] 敖永.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专业学科发展路径探究——以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55-56.

[3] 刘燕.汉语言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4(15):27-28.

[4] 包淑芳.从民族学视角浅析主体民族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裨益[J].中国校外教育,2015(17):188.

[5] 闵艳平.云南是一张烫金的语言名片和文化名片——评骆小所教授主编的《文化与语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语言文化比较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 26(2):26-29.

[6] 孙宗芹.语言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7] 陈丽云,龚珊.语言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思维特点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19):197-198.

作者简介:李梅(1980—),女,辽宁沈阳人,本科,讲师,就职于沈阳市辽中区委员会党校。

猜你喜欢
中区民族语言少数民族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基于测点实测高程修正重力中区地改误差评价方法的探讨
圆锥曲线弦中点问题处理策略之点差法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魅力仁川中区的历史与今天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