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玩具”看幼儿犯错的成因及对策

2023-01-16 02:59潘海燕
好家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同伴玩具错误

文 潘海燕

在成长历程中,幼儿经常会犯错。一次课间游戏时,月月伤心地跑来告诉我,她带来的“爱莎公主”玩具不见了。为此,我动员全班幼儿帮忙寻找,可是最终没有找到。是不是有人“爱”上了爱莎公主玩具,将其悄悄地“借”走了?面对这样的难题,我和其他教师共同商讨应对策略。有的教师说:“先让小朋友相互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后再让他们向你汇报。”有的教师说:“找一块他们未见过的镜面,美其名曰‘魔镜’,让小朋友们都来照一照。如果有人不敢照,就可能和玩具有关联。”有的教师说:“直接告诉小朋友教室里的大眼睛(监控),可以帮我们查找玩具在哪里。”听了大家的建议,我不免有些担心:用这些方法找玩具,也许会给“借”玩具的幼儿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幼儿成长。

著名特级教师、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在《心灵写诗》一书中写道:“学校的最重要任务并非进行管理,而是走进学生心灵,用说悄悄话的方式解决好问题。”受这句话启发,我在班上举办了“说说我们的悄悄话 ”活动。幼儿是天真、单纯的,不少幼儿主动讲述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行为。活动第二天,一名性格较内向的女孩红着脸告诉了我一个秘密:“月月的爱莎公主玩具是我拿走玩的,我马上就归还给她。”可见,在幼儿犯错时,教师要针对幼儿的特点,灵活采取应对之策。

一、幼儿犯错行为的成因和表现

幼儿之所以发生犯错行为,多数是因认知能力较差、分不清是非等原因所致。虽然同样年龄的幼儿有着基本的共同需求,但是他们往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某些幼儿的共同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后,他们有时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吸引他人的关注。此外,还有一些幼儿是由于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习惯性错误。研究表明,幼儿的犯错行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种是尝试水平。这是犯错行为的最温和的类型。例如,有的幼儿一边犯着错误,一边用目光偷偷地看着教师。这时,教师的态度应该是严肃的,明确告知这样做是不对的。虽然教师不能过分严格,但是不可放任不管。因为教师的笑意会让幼儿得到错误的信号。

第二种是社交习惯水平。如果幼儿经常出现某些犯错行为,往往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或者发现他人也这样做。例如,有的幼儿不开心时经常会说脏话,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说脏话,因为他经常听到家人说这样的话。这时,教师不能粗暴地批评幼儿,而要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

第三种是情感需求水平。幼儿在生活中出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往往以过激的方式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时,教师要将关注点放到寻找真实的源头上,引导幼儿应对各种压力,而不能将关注点放到处罚幼儿上。

二、不同应对策略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一)个别指导——保护隐私

教师在分析幼儿犯错行为的成因后,应该确定对幼儿犯错行为是实施个别指导还是集体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是班级个别幼儿有此类行为,宜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保护幼儿的隐私,避免对幼儿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二)集体教育——避免尴尬

在集体教育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减少用点名的方式,指责幼儿的犯错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赞扬某个幼儿的行为,引导犯错的幼儿进行改正。这样既矫正了幼儿的错误行为,又能够使集体活动不受个别幼儿犯错行为的影响。

(三)缓兵之计——保护自尊

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是教师处理幼儿犯错行为的重要准则。但是,这决不代表教师对幼儿犯错行为的迁就。如果幼儿之间发生冲突,表现出暴躁情绪,甚至有过激行为,教师就要实施干预。例如,将有过激行为的幼儿带离冲突现场,而后冷静处理。等待幼儿情绪缓解后,教师再引导幼儿认清是非,矫正自己的犯错行为。

三、教师的态度决定应对策略的教育效果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神色上的少许改变,幼儿就会发现或感受教师思想上的任何变化,无形之中就会改变着幼儿。”可见,幼儿对教师的态度是最敏锐、最微妙的。一次,一名幼儿将饭菜撒了一桌。如果教师用责备的语气命令幼儿将撒在桌上的饭菜清除干净,这对幼儿而言是一种惩罚。如果教师以尊重的心态,接受幼儿的行为,换一个方式对幼儿说:“谁的饭粒弄撒啦,我可以借他抹布,把饭粒清理干净。”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幼儿而言就是一种正向引导,不仅帮助幼儿改正了错误,还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

幼儿对教师亲切而又真诚的批评,一般都愿意接纳,很快改正自己的错误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面对教师的大声训斥和指责,幼儿就会表现出焦虑、害怕、悲伤或漠然的状态,在改正错误时态度比较消极。例如,有一次,元宝和天天因争夺玩具引起了矛盾,两人的手都被对方抓破了。一名年轻教师发现后先是批评一通,然后把他俩送到保健室处理伤口。返回教室后,教师又命令他们各自坐在自己的椅上反思。元宝和天天一直冷眼相视,心理上并不服气。我观察到这一现象后,随即把他俩召集在一起,说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让他俩明白是哪里做得不好,下次该如何做,彼此致歉。此刻,我明显地看到他俩的情绪发生转变,相互原谅了对方,脸上露出了笑容。因此,教师面对幼儿犯错行为的态度决定应对策略的教育效果,更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

四、为幼儿提供自我解决犯错行为的机会

当幼儿尝试自我纠正犯错行为时,如果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用成人的思想方法,就很可能造成幼儿错误的认知,失去独立解决犯错行为的机会。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我解决犯错行为的机会。

(一)巧借同伴间的“争执”

在同伴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教师不要立即插手,先放手让幼儿之间自行处理。幼儿需要更多时间,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间的争执越多,发生犯错行为的概率就越高。教师要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切不可强制幼儿按照教师的规定快速解决问题。有时候,尽管问题解决了,但是隐患没有被消除,下一次争执时仍会暴露出来。

(二)巧用同伴间的“影响力”

面对常见的、典型的犯错行为,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组织幼儿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设身处地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感受别人的心情与感觉。这种同伴间的影响力不但有助于发展幼儿的社会能力,而且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在思维与情感的驱动下获得正确行为的经验。

猜你喜欢
同伴玩具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