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婷
“支架式教学”以幼儿为主体,以培养幼儿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技能为目标。项目活动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要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关注项目活动实施的过程,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帮助幼儿获得未知经验。本文以大班“楼梯上的游戏”主题活动为例,谈谈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项目活动中的实践。
下雨天,幼儿只能在室内运动场活动。幼儿发现楼梯旁边多了两块长长的木板,便询问教师怎么使用。教师告诉幼儿:“孩子们,这是楼梯滑滑梯,你们喜欢吗?”围绕楼梯,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玩过幼儿园里的索道,可好玩了!不知道楼梯上能不能玩索道。”“我想玩接水果的游戏。”“我想在楼梯滑滑梯上玩保龄球。”“我想玩滚球得分。”……大家想出了多种玩法,每种玩法都很有趣。
这时,教师问幼儿:“我们想把楼道的滑梯变成索道滑梯,需要什么材料呢?”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当然需要绳子了”“要坚固的,不然会很危险”“要有把手”……听了幼儿的议论,教师对幼儿说:“看来大家都清楚制作索道滑梯需要的材料。如果我们比数字,还需要什么材料呢?”有的幼儿说:“要数字板。”有的幼儿说:“可以用彩纸做数字板,美工区里有好多彩纸。”有的幼儿说:“还可以用纸板做。”幼儿议论纷纷,最终决定分成彩纸拼接组和纸板组,分组制作数字板。彩纸拼接组的幼儿先把彩纸拼起来,然后贴双面胶、画格子、写数字;纸板组的幼儿把纸板剪齐,用宽胶带粘贴,再写上数字。数字板制作完成后,幼儿开始游戏。有的幼儿选择小汽车,有的幼儿选择毛绒球,有的幼儿选择泡沫球。大家选好材料,摆好数字板,开始大比拼。但是,在大比拼中,幼儿发现了问题:用小汽车玩游戏时,有几次没有得到数字。于是,幼儿决定做个小实验,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幼儿通过实验发现,玩具汽车由于有轮子且比较重,在滑板上滑下去的速度较快,不容易掌控,不太适合这个游戏。如果选择毛绒球、泡沫球,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重量轻的材料下滑时,幼儿容易控制方向,防止跑偏。
“刚才,有的小朋友想在楼梯滑滑梯上玩保龄球,你们觉得需要哪些材料呢?”这时,教师又抛出了问题。“建构区有玩具保龄球。”“可以用积木搭建保龄球球瓶。”“我想要用皮球代替。”……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根据各自的需要寻找材料。游戏中,幼儿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对策:一是保龄球的“球”与“球瓶”要相匹配。有的幼儿找的物体轻且小(如毛绒球、报纸球),而下面摆放的“球瓶”大且重(如木块),往往一个“球瓶”都没倒下。二是控制好“球”的下滑方向,就不要会出现跑偏现象。三是“球瓶”要集中放(如倒三角形),这样容易被砸倒。
随着“楼梯上的游戏”主题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继续提出新的问题:“我们之前在益智区玩的接龙珠游戏,能不能在楼梯上玩一玩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任务。”“应该特别好玩。”“我们用纸杯做轨道吧。”“还可以用硬纸做轨道。”……经过讨论,幼儿决定组成纸杯组和硬纸组。测量、剪纸杯、裁硬纸、粘双面胶、搬到楼梯上……大家很快行动了起来。在游戏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小球总是在半路上掉下来?经过仔细观察,纸杯组的幼儿发现了原因:由于纸杯变形,轨道被阻断了。为此,大家重新用胶带粘紧、加固。硬纸组的幼儿还发现,球总是往旁边偏。他们尝试着把硬纸的边折起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最近,益智区的棋类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在玩飞行棋时,有的幼儿突发奇想:“老师,飞行棋可以在楼梯上玩吗?”教师鼓励幼儿:“只要想,就可以玩。飞行棋有哪些规则呢?”“要有四种颜色的飞机和路线”“要有骰子,掷到几就跳几步”“撞棋也有要求”……在了解规则后,幼儿决定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一是收集材料:用4 种颜色的卡纸制作飞机。二是布置场景:主要是飞机场的起降点、由色块组成的4 条路线。三是规则优化:骰子掷到绿色面,飞机出发一架;如果走完点数后,一架飞机飞至前一架飞机的同一台阶,就发生“撞机”,前一架飞机必须回到原点。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问幼儿:“四种颜色都贴好了,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功能卡?”大家又议论开了:“我想设计暴风雨,如果飞机停在这个台阶上,就要回到起点。”“我想设计加油站卡,如果停在这个卡片上,需要停下来加油。”“我要设计爱心卡,到了这个卡上,就可以往上走几步。”“我想设计动作卡,如果停在这个卡片上,必须要做出卡片中的动作。”……教师的有效引导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自主发现的过程,也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大班“楼梯上的游戏”主题活动从生成到开展,都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推进的。活动中,幼儿积极投入,主动探索,获得了许多新的经验,达成了预期的教育目标。整个项目活动以寻找、展示、观察、交流、游戏为主要方法,通过收集、记录、操作、展览、同伴交流等渠道,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在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