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3-01-16 09:57吴利敏张也妮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教材过程

吴利敏,张也妮

(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0 引言

数学教育和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通过劳动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可以加以利用,教师可以在课外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劳动过程,学会劳动技能。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不仅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动手操作能力有所帮助,而且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对教材的研究体会劳动的优秀传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锻炼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两者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发展自由而健全的人格。

1 劳动教育概念的界定

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是贯彻劳动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劳动教育是通过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其中,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容,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才能真正将劳动付诸于实际行动,进而通过劳动素养的提高,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因此,劳动教育应该界定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劳动价值观念和提高全面劳动技能的教育活动[2]。劳动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所以劳动教育是一种具有四育特点的、较为综合的教育概念[3],在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上有着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优越性。劳动教育应该包含对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各种创造性劳动、促进自我生存和其它有益的劳动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纳入劳动教育的范围[4]。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学课程特点为学生选择不同的渗透路径和策略,以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提升基本的劳动能力。

2 劳动教育具体的策略

我们可以通过对所用教材的深入挖掘,对课堂活动的有效设计,结合课外研学和项目化学习等当前教育热点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更具特色、更富成效。

2.1 以教材为本,深挖素材育素养

教材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教学之本,在教材中教师能够依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把握整节课的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则是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的良好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脉络,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系统有效。在教材中,不仅仅针对本节知识点有详尽的介绍,在课程引入、例题的选取上也往往蕴涵着数学文化。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深入发掘,这其中往往蕴涵着对劳动人民的讴歌或对劳动智慧的赞美,对其加以利用,在课堂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劳动教育。例如,在浙教版八年级上册《5.3一次函数》的引入中介绍了土地沙漠化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在例4中则以题目形式介绍了某地通过植树造林活动将森林面积从2015年底的65.6万公顷扩展到了2018年底的67.7万公顷。这都是劳动人民的优秀劳动成果,通过劳动极大地降低了土地沙漠化造成的严重后果,改善了生态环境。因此,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劳动人民抱有崇高的敬意,进一步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积极进行劳动活动来改造世界。

下面以2013年浙教版教材为例,以图表形式简单统计了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数量。

图1 各年级教材中劳动观念素材的分布

图2 各年级教材中劳动技能素材的分布

从图1、图2中可以发现,2013年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培育劳动价值观的文化素材,每个年级中均有涉及劳动价值观以及劳动技能的因素。在不同劳动价值观的内涵上,各年级教材中相关素材的占比不同,教师可以针对各年级课程的劳动教育内容合理施教。特别是八年级的课程中包含关于劳动价值观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集中,在八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让劳动教育和数学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劳动教育内容渗透到数学课程教育中,在日常教学中慢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此外,数学教材中不同章节的设计题,以及综合与实践等板块所涉及的有关劳动技能的素材都比较集中,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数学这门学科不但是一门理论课程,更需要动手与动脑相协调,操作与思考相结合。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好好理解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全面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因素,并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适时适度地渗透良好的劳动习惯、基本的劳动常识和更高的劳动技术,进而帮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取得相应的劳动成果。

2.2 以活动为主,借助课堂常渗透

虽然教材中涉及的劳动素材比较多,但若是教师不能将这些素材与数学教学相结合,那么再多的劳动素材也是无用。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运用这些材料,将数学知识与劳动素材充分结合。劳动教育的渗透方式有很多,相对而言,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最简单的。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从自然数到有理数》这一课时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贡献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以下面的故事导入。

在古代有一位商人,每天都要整理自己进了多少货,又卖出去多少货,每一天,都要在竹简上记得满满当当的,每到月末甚至是年末结算库存的时候总要出错,因为他总是记不清楚哪些数字是进货的,哪些数字是卖出的,所以总是对不上自己的库存量,因此他感到非常苦恼。后来,他娶了一位非常聪明的妻子,用简单的两种颜色就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他再也没有为此苦恼过了。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将这个故事作为导入故事进行讲述,可以与阅读材料中的“用红色表示正数,用黑色表示负数”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诞生是因为劳动过程中的需要,而两色代表正负更能让学生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

小组合作环节基本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均有涉及,它不但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优秀品格。在小组合作环节中也可以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动笔、善思维的好习惯。例如,在性质定理的证明教学中,“猜测-证明-归纳-总结”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程式,在猜测环节可以充分地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比如,在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角三角形,在小组合作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测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劳动经验开展协作活动的能力。在总结环节,教师也可以从课堂中的定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勾股定理的应用?同学们能否利用勾股定理完成一件艺术品?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有能力开展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活动。

2.3 以研学为辅,依托实践倍增效

每堂数学课的时间最长不超过45分钟,每节课都有必须完成的基本教学任务,因此完全依赖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可以在课外进行拓展融合。比如,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的研学活动便是在课外拓展中渗透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以前只是强调让学生在受教育阶段能够“读万卷书”,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研学活动正是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使理论层面的劳动价值观更加具体,对劳动技能的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劳动教育的效果倍增。

在研学活动中,当学生游览著名景点、名人故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感悟劳动人民智慧的劳动价值观;在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来说明。以数学中常见的直线和曲面为例,生活中有很多曲面是由一系列直线构成的,如学生熟悉的柱面和锥面,这都是前人在探索劳动的过程中发现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勤劳付出和收获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探索过程的艰辛和结果的宝贵,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勤奋学习的好品格。在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这些小事一点一滴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建立积极的劳动态度。

2.4 以项目为重,创新劳动显真章

除了研学,劳动教育还可以与其他的教育热点话题相结合。以现在教育界非常关注的STEAM教育为例,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可以与“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项目,学习这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各学科知识,并动手完成一定的操作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是对“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进而完成一个自己喜欢的项目,不仅能够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从项目过程中体验充足的成就感,从而对学习知识本身更加富有兴趣。

无论是在哪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劳动”都是学生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接触到的。例如,研究怎样利用不同的几何图形瓷砖对一个房间的地面进行拼接,需要以多边形的相关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动手画图,给出预设的拼接方案,并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检验方案的可行性,熟练掌握计算各种几何图形的内角和以及各内角之间的规律,总结出若干个角之和能形成360°才能进行无缝拼接的必需条件。在此项目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学习相关的劳动常识、打破常规的思维习惯、体验劳动创新的乐趣等,还可以通过对图形拼接成果的展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一个项目,实现一举多得,在进行同一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同时掌握多种知识,提升包括劳动素养在内的多方面素养。

3 劳动教育实施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主动迎合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引路人。劳动教育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也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对待劳动的态度,教师的观念和态度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乏有教师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例如,将班级中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是犯了错的学生安排在卫生角附近,在日常的大扫除中承担较为困难的劳动任务,而表现好的学生则可以回避较为繁重的劳动等。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在无意之中告诉学生劳动是辛苦的、是很累的、是低等的工作,学校内、班级中自然就会形成不愿劳动、逃避劳动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再多的劳动素材,让学生欣赏再多的伟大劳动成果,都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与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初衷相背离。

目前,中学生在劳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劳动的无知和无意识,对劳动存在着思想和情绪上的抵触,害怕疲劳、厌恶劳动,逐渐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心里思考但不做”的氛围[5],这都是将劳动作为惩罚手段带来的不良影响。只有教师将劳动教育的本质充分理解、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才更具有说服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充分利用自身的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3.2 循序渐进,润物无声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将劳动教育定义为是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是不恰当的,劳动概念的内涵远不止如此。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个劳动教育的误区,就是为了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对学生强制实行劳动学分制,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是一个星期)内完成多少学分的要求。劳动学分制不仅让学生认为劳动是一种负担,而且将劳动教育这个广泛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狭隘化,片面地认为只有可视的、具体的行为才能被称之为劳动,摒除了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提升,让劳动成为了套在学生身上的枷锁,更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简单粗暴地利用学分要求强制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渗透,而非平铺直叙式的灌输。起初,可以让学生通过教材内知识点的学习,了解从古至今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形成“热爱劳动光荣,逃避劳动可耻”的正确劳动观点。之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伟大的劳动人物并非只有电视中报道的“英雄”,更有生活中的“小人物”,培养珍惜劳动果实、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劳动素养。此外,指导学生开展简单、力所能及的劳动,感受劳动过后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之后他们利用劳动理论和技术进行创新劳动等也会更有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自由选择性,让学生从观看、欣赏到尝试、热爱,从具有劳动想法到实施劳动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3.3 适时适度,生动展现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渗透劳动教育的时机,掌握适时原则。所谓适时,就是将教材内容与劳动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劳动价值观让学生更好接受。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定理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得到此性质定理。学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说明,比如较为直观的折叠法,或是利用手中现有的量角器来测量。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想到的方法提出表扬,这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更加积极的劳动态度,并全面地进行思考,尝试用更多样的手段进行劳动,形成自己的猜测并证明。又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境:台风天大树被风折断了,经过工人们的实际测量,未被折断部分距离地面1.5米,折断部分的树梢与树根水平距离为2米,请问未被折断前这棵大树高是几米?让学生动手模拟大树被台风折断的过程,思考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既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又能够培养耐心、细心的劳动精神。这样的劳动教学过程就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还可以将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了劳动教育的含义,培育了劳动精神。

同时,还必须注意教育适度原则。也就是不能将数学课堂变为纯粹的劳动教育课,与数学课堂的学习任务脱轨,让学生在课堂中只接受劳动教育,却对本节课传授的学科知识了解甚少。在数学课程中进行劳动教育,就必须把劳动教育放在数学教学的整体进程中,否则对于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是不利的。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单纯地灌输劳动思想非但不能调动学生对于劳动的热情,提升劳动素养,反而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出现事与愿违的效果。

3.4 动手操作,养成习惯

劳动教育虽然不等于动手操作,但不用动手的劳动教育也是行不通的。通过劳动实践,学生才能更好体会劳动的内涵,领会劳动精神。在课堂上,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自己动手画一画有创意的轴对称图案。这对他们来说不仅能够动手,更能动脑,通过反复的寻找、实践、画图,不但考验学生的耐心与恒心,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动手实践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绘图软件制作的轴对称图形,也能让学生自己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设计图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6]。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古代优美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体验劳动艺术、感受劳动之美,敬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学习其美好的品质。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劳动教育的另一个误区,也是最为常见的误区,就是只关注表面的劳动活动,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劳动价值观等内涵。劳动教育的渗透过程应该注重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基础知识中,让学生通过记录家庭用水数据和用水收费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这能够充分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甚至将数学课堂延伸至家庭。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记录数据,更明白了国家制定分类收费标准是为了让民众节约用水。记录用水和收费数据本身只是一种活动,而让学生懂得劳动内涵和精神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劳动活动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外在形式,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于活动本身,还要更深层次地对学生的思想层面进行熏陶和浸润。

4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和贯彻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积极的劳动品质、提高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作用。只要教师结合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灵活开展施教活动,在课外延伸中充分结合教育热点,劳动教育一定可以适时适度、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劳动教材过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