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陈可欣*,韩超
(1.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体育产业发展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体教分离、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三个阶段[1],虽然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在文字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在逻辑、政策、措施、重点任务等方面均有所不同。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以下简称《意见》)[2],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校改革、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强化政策保障和加强组织实施等8个方面,对如何深化体教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体育政策体系的架构,改变了对学校体育的片面性认识,把学校体育作为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一个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价值得到极大提升[3]。新发展阶段,在掌握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4],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强化政策导向,厘清体教融合的价值取向,找准体教融合“融点”,提出有效策略,是体教融合能否打破原有壁垒,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
为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我国体教结合、体教融合发展情况,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和说服力,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体教结合”“体教融合”进行检索,文献来源设定为核心期刊,共检索体教结合相关研究成果232篇,体教融合研究成果151篇。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是一种基于科学计量的数据处理方法。知识图谱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是一种揭示物质之间关系的语义网络,并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形式化描述。可视化将数据处理得更直观并呈现在科学研究中。文章使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体教结合和体教融合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的表现形式,直观体现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外部特征、研究热点及其演进趋势,从而判断体教融合未来的研究走向,为相关领域实践者提供参考。
图1 体教结合研究成果年度趋势分析图
图2 体教融合研究成果年度趋势分析图
研究成果数量能够体现特定主题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也是衡量研究领域知识产出情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核心论文进行年际统计,从研究成果的年度趋势分析来看,早在1992年前后,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对体教结合展开研究,直到2000年前后体教结合逐步成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2006年至2013年年均发文量保持在10~20篇左右。体教结合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学训矛盾,进而拓宽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2001年正值我国申奥成功,举国上下都在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努力,对于奥运会周期的研究成了热点,发文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体教融合正式提出,但在2019年关于体教融合的研究已逐步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内的热点,此阶段研究主题受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意见》的影响,此类主题研究成果逐年递增,2021年研究成果已达到峰值73篇。如果说体教结合是为了解决后备人才培养的学训矛盾,那么体教融合的提出则是解决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对后备人才培养的全面融合问题。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现行的体教融合政策已经满足不了时代需求[5],体教融合应运而生,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冬奥会周期的研究开展,因此呈现出短时期内的增长。
从总体来看,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体育问题,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6],体教融合的提出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7]。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过渡阶段较为平缓,研究方向较为一致,在政策层面和学术研究等多领域的同向发展,大大加强了社会各界、学校对体教融合工作的关注度,相关学者也将视角逐渐涉及多个领域,进而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图3 体教结合研究热点共现图谱
通过对体教结合研究热点共现图谱的分析(图3),图谱圆点代表高频关键词的节点,节点越大代表在研究中出现的频次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他节点的作用就越强[8],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各个关键词的共现关系,线条越粗,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越高[9]。在体教结合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以体教结合为研究中心,覆盖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竞技体育、体育教育、教体结合等关键词,此阶段教育部门实行体教结合的目的在于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缓解体教分离遗留的运动员学训矛盾的问题,从而推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看来,体教结合的研究分布都以以上的研究热点为主,研究成果的关键词并未出现较为分散的现象。
在研究成果关键词方面,梳理总结了体教结合研究成果中排在前10位的研究热点(表1),分别为体教结合、竞技体育、体教融合、后备人才、体育教育、教体结合、学校体育、运动员、青少年、人才培养等相关研究。在研究数量方面,体教结合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体教结合为主,研究成果高达138篇,远超排在第二位的“竞技体育”。从研究成果最早出现年份来看,“体教结合”“教体结合”等关键词属于早期的研究热点,出现年份较早,这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体教分离的模式弊端日渐显露,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刻不容缓。为此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将体育和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体育建设的发展要求。整体上来看,体教结合研究成果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均与体教结合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在体教结合的研究中,众多研究者更偏向于对体教结合的重点研究,没有发散性或跨领域性的研究。
表1 体教结合研究成果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图4 体教融合研究热点共现图谱
在体教融合研究中,对151篇研究成果进行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从图4可以看出体教融合的研究成果、研究热点主要涵盖了体教融合、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体教结合。同时,在体教融合的研究成果中,除了上述的研究热点,跨领域的关键词研究也逐渐显现,如“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文化教育”“健康发展”等。从整体上来看,体教融合的研究包含了政策、理论、健康、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体教融合研究更具延展性。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体教融合的发展逐渐偏重该研究领域的深度、广度和精度。
表2 体教融合研究成果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在体教融合研究过程中,统计核心文献的关键字段,提取关键词[10]275个,梳理总结了前10位热点关键词(表2)。其中以“体教融合”关键词为研究中枢,数量居高不下,高达136篇;其次,学校体育作为体教融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学校体育的相关研究,在众多高频研究关键词中排在第二位;“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育、体教结合、竞技体育、青少年”等关键词,作为体教融合研究不可避免的研究方向,研究数量也相对较多。高频关键词在研究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章的核心要义,从以上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学者的研究方向紧跟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体育和教育如何融合,在哪些方面融合等重点议题上。从研究成果出现的年份来看,151篇体教融合研究成果中,最早出现的年份为2012年;关于体教融合的研究成果来看,体教融合的研究在2018年前后进入了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了当时热点的研究议题之一。最早出现年份大多集中于2018年之后,2020年在《意见》出台后,专家学者百家争鸣,集中关注到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
从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关键词研究方面来看,国内专家学者对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的研究存在较多的重叠性,例如,“体教结合、竞技体育、青少年、后备人才、体育教育、学校体育”等关键词,既在体教结合的研究中出现,也在体教融合研究中存在。因此在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的研究过程中,不能传统化、单一化地进行研究,体教融合是对体教结合的“传承”与“发展”,但体教融合的研究显现出深度和广度。研究成果发表时间方面,虽然体教结合出现较早,但缺乏连续性和延展性;体教融合的研究相对较晚,整体上的研究较为集中,呈现上升演变趋势,并且在短时间内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可以预测,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出台,体教融合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学者聚焦的研究热点,研究的广度、深度与精度也将逐阶段拓展。
研究作者的趋势分析能够更为便捷地发现研究领域内的“排头兵”,也能够方便学者更便捷地掌握和了解该研究领域内的热点及前沿,有利于专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规避偏差。
在对体教结合的高频研究作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体教结合的研究领域,多以合著为主。这表明在体教结合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专家学者选择了合作研究。这种模式能够在该领域内更广泛地对体教结合相关内容开展多领域、多角度的合作,避免出现单一研究作者研究深度或研究广度狭隘的现象。从图5可以看出,郭修金、刘伟等人是体教结合研究领域内的高产作者。为进一步了解在体教结合研究领域内高产作者的情况,本研究梳理总结了体教结合研究成果高频作者统计表(表3)。
图5 体教结合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表3 体教结合研究成果高频作者统计表
在分析了体教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后,文章对前10位高产作者进行了梳理总结,发现体教结合研究中高产作者的研究数量较少,整体在4篇左右。从出现时间上来看,关于体教结合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05年,早期研究成果较多,研究作者也多为早期从事该领域的作者。从整体上来看,体教结合的研究作者多以早期研究为主,研究数量相较于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多以合著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式。
在对体教融合的研究中发现,体教融合的研究作者相对来说较少,但多以合著研究为主,研究作者中柳鸣毅、刘波等人的研究较多,多以2~3人的合作性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式。同时,为了进一步摸清体教融合领域内高产作者的研究情况,对体教融合的研究作者进行了整体梳理,得到了以下统计表(表4)。
图6 体教融合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表4 体教融合研究成果高频作者统计表
在高产作者的研究中不难看出,柳鸣毅和刘波是体教融合研究中较为突出的高产作者,其早期的研究成果均发表于2020年,研究数量高达6篇;其次是杨国庆、刑金明、郭振和刘昕等4名高产作者,与龚海培、胡雅静、孔年欣、但艳芳等4名作者在研究成果数量上相差不大,均保持在1篇左右的差距。从早期研究成果的年份来看,体教融合的高产作者研究成果多以2020年和2021年为主,2022年的高产作者仅有1人,属于近期的研究成果较多。
从研究作者来分析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不难看出,在高产作者数量方面,体教融合的高产作者研究成果数量要多于体教结合;在早期研究成果出现年份方面,体教结合的高产作者开始相关研究的时间明显早于体教融合。
图7 体教结合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在体教结合的研究过程中,对体教结合的科研机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研究是实现求同存异、合理整合资源的实践路径,高校间的合作是开展相关研究的普遍方式之一。在科研机构的研究中,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研究成了一种研究方式。从图7可以看出,在体教结合的科研机构以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高校的研究为主,这三大高校也成了研究该领域的中坚力量。同时,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和部分地区体育局等行政单位也参与到了相关研究中。因此,体教结合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高校之间,更广泛地涉及了行政部门。
表5 体教结合研究成果高频科研机构统计表
在对体教结合高频科研机构研究中,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和首都体育学院研究成果排在较为靠前的位置,数量分别为17篇和10篇,与早期体育领域的研究多依托于中部、东部地区的背景相吻合。早期研究出现时间较早,多在2007年至2008年左右。上海市作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试点城市[11],早期开展的体教结合理论模型探索也由此显现出来。
图8 体教融合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在对体教融合相关研究成果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现有的科研机构整体数量较少,但研究成果较多的单位多以合著为主,多为2个以上的研究机构合著。在体教融合研究机构中,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体教融合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高校或中小学等学校,教育部、体育总局等行政单位在体教融合的研究中也有一席之位。
表6 体教融合研究成果高频科研机构统计表
在对体教融合科研机构的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对高产机构进行了梳理总结(表6)。从表6可以看出,大多高频科研机构早期研究始于2020年前后,北京体育大学在众多高产科研机构中开展体教融合研究最早,研究成果排在第二位,也是体教融合领域内举足轻重的存在。从研究数量方面来看,整体上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主,北京体育大学和清华大学、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紧随其后,体教融合的研究在各相关研究单位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总体看,虽然目前承担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科研机构众多,但科研机构未有效发挥区域间的资源整合,未形成紧密的区域研究网络。
在科研机构方面,体教结合的科研机构要早于体教融合,这与我国关于体教结合、体教融合政策的提出是一致的;从研究成果方面来看,体教结合要多于体教融合,体教结合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研究成果的产出基本在2000年以后,体教融合提出于2020年,研究成果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体教结合刚提出时期的成果数量。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体教融合的关注度还是非常高的,在未来还会持续产出成果。体教结合过渡到体教融合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转变也是国家宏观政策主导的渐进式变迁过程。体教融合的发展不能脱离体教结合,体教结合是早期探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是推进体教融合工作的实践基础。体教结合的演进依托于体教融合,破除固化体制之间的壁垒,内外紧密合作,完善育体与育人体系,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为体育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从一定意义上推进了体育教育改革的进程,早期的体教结合貌合神离,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解决体育和教育相分离的问题;体教融合是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困惑与历史经验的总结,集中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国家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高度统一[12]。
(2)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政策提出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为导向,研究周期均集中在奥运周期,我国学者关于两个政策的研究目标是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佳绩。
(3)从研究热点来看,关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理论探讨大多停留在整体的国家宏观布局上[13],未能具体化厘清概念的核心要义。体教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上,可以理解为体育人才的教育,教育部门配合体育部门进行人才培养,即培养运动员学生;而体教融合的研究则集中在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全面融合上,体育系统全面配合教育系统进行人才培养,即培养学生运动员。可以看出在研究主体上发生了变化,研究层次也向纵深发展。
(4)从我国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研究学者和机构来看,体教结合以体育类、师范类高校专家为主,体教融合除高校外还被政府部门及专门科研机构的专家所关注,整体呈现出多角度、多元化的趋势[14],为体教融合的研究提供了广域视角。但同领域的不同研究作者尚未形成集群,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甚微,整体研究格局较为分散。
(1)明晰理论边界。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教育改革指导意见的核心要义、外部特征、内在逻辑等基本理论问题。有利于在研究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认知模糊[15]、概念混淆现象,以提高认知,消解大众对该领域的错误认知。基于此,必须深入挖掘体教结合、体教融合概念的内涵,辨析相近概念,明晰概念的科学性、学术性,深化学术研究中的理论认知。
(2)弱化时代特征。我国体教结合和体教融合的研究都是围绕奥运周期开展的,这样不免带有功利性的特征,在研究上还是要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
(3)拓展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统筹研究教育取向、健康发展、利益博弈、全生命周期等新兴议题,为基础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多学科、多种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打通学科壁垒,拓展研究方法,从质态上对研究议题展开科学探讨。
(4)加强研究资源的整合。加强不同领域内良性的学术合作,通过学者、科研机构之间的高频次交流互动、互鉴互通,加强学者、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交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不只是简单的文字上的改变,而提出了更高、更加明确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关于体育和教育的顶层设计逐渐发生转变,政策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要全面深刻理解《意见》的本质意义,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重大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