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晓(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了冲击与深远影响,不仅改变了教育环境、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也引发了对课程改革的思考,除了在线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1-2],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学习评价等也应适时改进与调整,以满足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校内学生、校外学习者的需要。在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要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教育”,真正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改进信息化教学,延展师生交流渠道,使学生能够高效利用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线上学习[3-4],满足后疫情时代在校学生、社会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但是,“互联网+教育”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的使用情况与适用性存在着差异。如何有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具有相通性的专业课程进行“互联网+教育”课程群建设,还缺乏系统研究。疫情时期的线上学习,也暴露了目前课程群在“互联网+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化工专业课程群应从教学内容、资源建设、企业融入等方面进行“互联网+”建设,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力量,合理采用混合式教学,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联动,使知识的传递模式转变为多方面的互动传递,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达到深化专业育人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5],在此基础上设计典型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树与技能树。不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结合职业岗位的领域性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实现职业能力“领域专门化”。
化工专业课程群尽管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但线上学习资源总体不够充分,微课、视频数量不足、制作不够精良,教学目标不够“微格化”,教学内容不够“颗粒化”;实操资源较少,不利于学习者进行回顾;线下教材多使用传统的纸质教材,缺乏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线上教学平台的可用性与智慧性有待提升,缺少高质量、高水平、受欢迎的网络精品课。
教师授课时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方法,仅是提供线上学习平台,没把它用好。教学方式不够智能化,未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反映在疫情期的线上教学时,学习基础薄弱或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存在学习掉队或混水摸鱼的情况。课程缺乏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上教学活动缺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线下教学活动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线上线下活动存在脱离的情况。教学时虽重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但化工企业的职业认同感渗透较少,隐性教育力度不够,不利于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工匠精神培养。
根据地区化工产业技术发展、用人需求与职业标准,修订课程标准,完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使之符合时代变化,更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可操作性[6]。以化工专业课程群中的制药类课程模块为例,围绕后疫情时代疫苗与体外诊断产品生产需求,分析不同企业生产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典型工作项目,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以工作项目引领教学,并通过课外同类项目的研讨设计或实践进行双线并行,提高课内教学的效果。
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将课程群学习过程工作化,并根据学习者的个人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知识需求和获取渠道,建设工作导向的,立体、开放、多样的化工专业课程群线上教学资源,重点建设微课、微视频等资源,实现教学连续化、知识碎片化、内容生动化、表述精简化。开发使用仿真软件等仿境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纸质教材的编写和数字化资源、数字课程的开发统筹考虑。完善体现企业标准操作流程的工作任务单,整理基于工作项目的课程论文集,并转化为线上教学资源。利用智慧职教等成熟、优质、方便的平台,搭建化工专业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库,并利用功能全、易上手的互动工具辅助课堂教学。
利用化工产业界资源,结合“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与企业共同开发“职业规范与职业禁忌案例在线学”“特殊岗位的职业素养在线学”“企业设备实操在线学”“平凡岗位中的工匠精神”等线上教学资源,由企业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等共同担任化工专业课程群的校外讲师。此外,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实践场所等线下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企业教学功能的发挥,弥补化工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校内资源不足,以及隐性职业教育的不足。
支持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高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打造一支校企结合、结构合理的优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信息化素养。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互联网+”,优化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进行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混合式教学的智能化设计,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利用线上资源实现学习的自主化,课中利用课堂的交流研讨、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的实践操作,实现学习的内化,课后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互动讨论,并完成作业、测验、考试等。根据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与线下表现,建立多层次、多角度、动态、开放的跟踪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考核。线上考核基于大数据,对学生的形成性学习轨迹进行科学分析,同时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促进后续学习;线下考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给出课程成绩。
(1)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由化工行业、企业、专业共同研讨,通过双向交流改进化工专业课程群的课程标准。将企业先进技术、行业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之跟上地方产业的发展与调整。坚持课程群的专任教师每年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企业实践,在实践中与企业共同修订课程标准,体现其先进性、职业性和适用性。
(2)坚持需求导向,科学选取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制药类课程模块中的生物制药技术课程为例,教学内容结合“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地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设计5个典型工作项目、11个学习情境、26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下设置4~8个知识点与技能点,满足行业企业新发展的要求。具有相通性的专业课程,其典型工作项目可以相辅相成,合力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3)合理序化教学内容,有序推进职业技能认证。以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为例,为实现知识积累与技能运用的循环递进,典型工作项目的开展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后续项目可进一步拓展前面项目所学知识与技能,并进行深化,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得到巩固与提高。每个项目又分若干工作任务,在项目内层层递进,也可在项目间彼此关联,实现学生知识储备与职业技能的螺旋式上升,实现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过渡。在工作任务的序化教学中,有序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完成化工总控工等职业技能证书培训。
(1)基于工作项目,开发课程群立体教学资源库。按照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的资源库建设思路[7],针对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基于产业应用领域的工作过程,对课程群的内容进行解构。以工作过程的一个操作环节为基本单元,系统开发微课、视频、动画、PPT、其他文本等颗粒化资源,以期真实呈现行业企业生产过程。课程教学资源在国家级、省级平台进行开放共享。由于具有相通性,化工专业课程群可基于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既分别构建不同课程的完整知识树与技能树,又跨课程重新组织知识、运用技能,帮助学习者实现从初级学习(课程)到高级应用(课程群)的转变。颗粒化资源根据课程内容模块,按照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与工作需要进行分层分块设计。其中,微课、视频等资源力求讲解清晰、精炼、生动、易懂、实用,能为学生及社会学习者所接受。
(2)以工作为导向,开发新形态教材,完善体现化工企业标准操作的工作任务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化工专业课程群纸质教材、自编教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相融合,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线,开发新形态教材,学习者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及智能移动终端,通过扫描教材内的二维码等形式,获取数字化教材、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虚拟操作等线上教学资源。
借助“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将化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制作成数字化资源,运用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企业设备实操在线学”,让学习者体验真实的企业操作环境与操作过程,弥补校内教学设备、场地与技术力量的不足,并可在疫情常态化时期,为专业的企业实践教学提供互联网资源,奠定学习者进行真实企业实践的基础。开发信息化资源,把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打造成数字化、场景化的资源,将课程学习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学习者可通过在线学习反复琢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综合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工匠精神,亦可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从而在教学中促进职业认同感的养成。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由企业兼职教师、学校校友等担任企业线上教学资源的主讲。通过“互联网+教育”企业线上教学与实训基地的企业线下实践,将线上线下两种企业教学资源相结合,增强核心课程群的企业教学力量,加强学场和职场“双场融合”[8],促进学场“职场化”。
强化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与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校内外培训、交流学习、观摩示范课、组织磨课等方式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化工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共同体[9],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一批校企共建的双师双能教师基地,为专任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场所,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请职业教育课程专家、教育信息技术专家、企业技术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等,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升化工专业课程群的师资保障。
混合式教学要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也要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更多时间的互动与自主学习[10]。在完善线上教学资源的同时,为有效促进学习者个体的发展,专业核心课程群依托在线开放平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组织教学。学生分组实施,把线上学习、实验实训室实践、企业教学融为一体,在进阶的学习路径上反复学习、深入思考,实现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循环递进。
为保障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实现因材施教,教师与每个学习对象的交流,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沟通非常重要。课前教师应充分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包括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性格特点等,组织智慧化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合理分组、丰富教学资源及其获取方式、分层分类教学、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激励机制、惩罚机制,激发不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
教师应发挥混合式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线上线下教学中及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进度,线上学习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找准学习者的学习堵点及盲点,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建立学习者持久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教师也应注意营造“朋辈学习”氛围,增强学习者的交互学习,发展交往能力、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
教师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全方位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多角度评价,引导有效学习。课程考核综合考虑学习者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学习情况,并注重学习过程(课前、课中、课后)的监督与阶段性考核,消除平时学习松懈、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心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及更正。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考核注重相互衔接,如线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需在操作前先检验学习者对工作任务的线上预习情况(操作步骤、安全须知等),检验合格方可操作;在线考试与测验基于线下实操体验与理论教学总结;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与提问,一部分围绕微课、视频、作业、题库等线上资源的内容展开。教师及时反馈每阶段的考核结果,以便学习者随时改进学习情况。此外,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由学习者反馈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以便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做好信息化教学,解决化工专业课程群“互联网+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建设面临的一个新挑战。面对问题,应有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作用,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互联网+教育”的化工专业课程群建设实践,解决信息化教学在后疫情时代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