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
今天夏天,我们去英国本岛的最北边住了几天。那一带地处偏僻,我們住的地方在北海岸线上向北伸出的一座半岛的最北端,原来是一座灯塔,建于1950年代,到2012年正式弃用,之后灯塔建筑被划分改建成了四个住宅单元。我们住的应该是最小的一套,是卧室客厅厨房在一起的一大间“统仓房”(studio),但水电气、中央供暖、高速网络一应俱全。
后来得知,这四个单元虽然被不同的人买下,但都被改造成了整套出租的民宿,住的只有游客。虽然玩得开心,我们心里还是有点不安,只好安慰自己:作为游客,我们还是为本地经济做了贡献的,至少这套房子没有长期闲置,不是那种一年仅几个星期有人住的空置度假屋(second home)。
我们有这个意识,也是近几年来经常去住乡村民宿的结果。去年年底,我们去了苏格兰西海岸外的马尔岛(Isle of Mull),后来从新闻中得知,马尔岛上的旅游服务行业亟须人手,却雇不到人,因为从别处来应聘的人,即使能找到工作也租不起岛上的住房。前几天看的一部纪录片也反映了类似情况:在比马尔岛更靠外的泰里岛(Tiree)上,一名从格拉斯哥来餐馆打工的姑娘,原本可以住在餐馆楼上,但旅游旺季到来后,楼上这间房要租给游客,于是她无家可归了。
英国乡村面临的这一困境,颠覆了我过去对乡村生活的认识。例如,被称为“高地与海岛”的苏格兰西海岸,本就人口稀少,而近年来人口还在下降,原因并非仅仅是我想象的年轻人离乡去大城市—这种情况确实常见,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出去的年轻人想回到乡村定居,却苦于没有地方住。
某种程度上,这些地方成了旅游业成功的牺牲品。“高地与海岛”很让人向往,很多人想去旅游,有些人想退休后去那里定居,还有人想买套房子给自己当度假屋。于是,有人把民居改造成旅馆或民宿,比长租给年轻人更能赚钱;卖房的话,外地人更出得起高价,哪怕有些人买房后每年只去住几个星期。
年轻人无法回到自己长大的地方落脚,情况严重到曾集体向政府请愿。住房短缺的后果大家稍加注意就能看到:乡村更依赖旅游业,其他产业凋零,文化断根,反过来威胁旅游业。那么为什么不建新房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土地拥有者不愿意,邻里反对,或是建筑方案通不过政府审批。即使是通过新建房屋或改造旧房,产生了新的房源,也很可能马上就被填入旅游业和度假屋的黑洞,比如我们住的灯塔被改造为四套住宅,现在都成了整套出租的民宿。
其他试图扭转这一趋势的办法,多数在征收税费上动脑筋。比如有人提议,如果买下住房后改造成全套出租的民宿或常年空置的度假屋,就要多交买房税或是地方税,然而由于牵动各方利益,这些提议往往难以实现。
我们很喜欢“高地与海岛”,空旷无人、独享美景是这里吸引人的地方,但是我们既不愿意看到这里大兴土木失去特色,也不想人口凋零变成主题公园。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之间取得平衡,人口稳中有增,从而保留当地社区和文化。在英国乡村旅游多年,我们知道这实在是一个不容易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