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田
电影《拉贝日记》剧照,约翰·拉贝(中)与中国百姓
1937年12月,南京,这座国民政府的首都已落入日寇手中。千载繁华一朝尽丧,六朝金粉化为火海与残垣,血腥味飘散在空气中,久久不绝。
在似乎无尽的杀戮中,一位名叫约翰·拉贝的商人挺身而出。他用自己的纳粹袖标与德国人身份,一次又一次将中国百姓护在自己身后,喝止了日军在他目力所及范围内的暴行。
为了那些素昧平生的百姓,拉贝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他牵头下,一些坚持正义的国际友人抢在日军攻入南京前建立了安全区,在日寇的枪口下,救下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超25万中国百姓受到了帮助。
功成回国后,拉贝不止一次想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虽未能成功,但他所留下的《拉贝日记》,却成为见证日军罪状的最有力证明。
今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如今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4位。历史不容忘却,在南京最危难的时候,拉贝等人以身为盾,以笔作刀,在暗无天日的大屠杀中,展现了属于人性的光辉。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了解拉贝的故事,翻阅《拉贝日记》,是铭记历史,更是守护和平。
1935年,北戴河,一群高鼻深目的歐洲人相谈甚欢。旅居中国的德国人在悠长假期里,总会从各大城市赶来这里避暑。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望向一位姗姗来迟的男子喊道:“看,南京市长来了!”
来人便是拉贝。除了是西门子派驻南京的代表外,他还担任着纳粹南京地区小组副组长。拉贝感觉“南京市长”这一称十分别扭,彼时的他不会料想到,陶德曼这句玩笑话竟一语成谶,在两年后几乎成为了现实。
1937年夏,拉贝再次来到了德国人茶会上。尽管由于日军进犯华北,津浦铁路已经无法通行,但宴会上依旧欢声笑语。
在饭局上,拉贝听到不少关于战争的消息,商人敏锐的嗅觉让他意识到危险将至,他只想尽快赶回南京,在大战来临前,妥善处理好公司的资产与业务。
战争阴云笼罩着华北与中原大地。拉贝用了足足10天半才辗转回到南京,而在战前,这趟行程只需40小时。
金陵城内的繁华让拉贝恍若隔世。从北戴河一路南下,所见难民的惨状让拉贝久久不能释怀。拉贝热爱眼前这座城市,他虽然是汉堡人,但中国早已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先后在中国生活约30年,他的两个孩子在这里出生,他在南京安下了家,他害怕席卷而来的战火会摧毁眼前的美好。
他用自己的纳粹袖标与德国人身份,一次又一次将中国百姓护在自己身后。
拉贝举起纳粹袖标,厉声斥责日本兵
当年9月中旬开始,不断有日军飞机空袭南京。为了不被炸弹波及,拉贝让人在院子里撑起了一块长6米、宽3米的帆布,帆布上赫然画着纳粹的标志。这块仿佛带有魔力的布,让不少人在空袭中幸免于难,一些来不及藏进防空洞内的市民躲在布下,捡回了性命。
城市里弥漫的硝烟,向世人宣告着战火已在眼前,面对德国大使馆和西门子总部的撤离建议,拉贝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留在南京。
“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国家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穷人)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拉贝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德不孤,必有邻。南京城内,怀揣救人信念的外国友人不止拉贝。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南京门户洞开。与此同时,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明文同意使用无差别轰炸。
面对危局,德国驻华大使馆秘书乔治·罗森提议,设立平民安全区,即在城市中单独划出一块区域,由中立的委员会管理,双方士兵都不能进入,以保证该地区内的平民安全。
日本士兵身上所携带的地图,明确标出了拉贝等人所划出的安全区。
约翰·拉贝肖像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拉贝等人的积极响应。当月22日,拉贝在自己的55岁生日前,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他被推举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主席。不久后,日本外交部门收到了一封电报,15位外国人组成了上述委员会,建议国民政府和日本当局在南京建立收留难民的安全区。
南京城西北划出了一块3.86平方公里的地域,这里被拉贝等人划为了安全区,区内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神学院囊括其中。
征集善款,筹备药品和生活物资……拉贝一行冒着被轰炸的风险,为安全区的建立奔走呼号。据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事后回忆,日本士兵身上所携带的地图,明确标出了拉贝等人所划出的安全区。
尽管日方始终不愿表态,但先后发往各国使馆的电报,让世界知道了南京有这样一个安全区。这也让日本人在攻入南京时,对安全区略有顾忌。
12月初,国民政府南京市长最后一次调拨了一批米面等生活物资给安全区,并将安全区行政管理工作交由安全区委员会负责。德国人拉贝在战争最危急的关头,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南京市长”,安全区随即正式开放。
求生的本能驱使着以十万计的难民如潮水般涌来。这片狭窄区域内,最高峰时收留了超25万人。
12月12日,紫金山上的火炮轰击不停,南京城内已经能听到不远处传来的密集枪声和大队人马行进声。古都南京,即将迎来至暗时刻。
次日,南京城的水、电、广播、电话全被战争中断,安全委员会成员魏特琳回忆称:“南京城中人和整个世界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法穿越的大幕。”
《拉贝日记》剧照,人们送别拉贝
此时的拉贝与传教士约翰·马吉等人在城内游走,尽可能维持着安全区内的秩序。马吉悄悄地用他那架16毫米的贝尔牌摄影机,记录下了日本人在南京的暴行。
拉贝眼看着1300名手无寸铁的难民被大约100名荷枪实弹的日本士兵捆绑押走,他向日军指挥部费劲唇舌地解释,但未能挽救这些人的性命。“我的心情悲痛极了,把人像动物一样强行拖走,这是很残酷的。”
拉贝开始真正意识到,眼前这群人是不折不扣的恶魔,人道主义和国际法根本不管用,拳头和他的纳粹袖标是他最有力的武器。
12月19日,满身疲惫的拉贝回到家中,他的院子里早已收留了超600名难民。他刚坐下没多久,6名日本兵就试图翻过他的院墙。拉贝立刻走上前去厉声斥责,日本兵拔出了手枪,但拉贝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毫不畏惧,他扬手举起了象征着纳粹的袖标,日本兵只能灰溜溜离去。
“我院子的大门坚决不会对这些匪徒敞开!”拉贝在内心中怒吼,他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阻止日本人的兽行了,尽管委员会每天都向日本使馆和第六师团表示抗议,但几乎不起作用。
拉贝与日本人的交涉中,充斥着无奈与难过。“我丝毫不后悔留了下来,因为我的存在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极端的难受!”
南京沦陷3周后的1938年1月,日军计划关闭安全区。在南京犯下累累暴行的他们,自然不希望城内有拉贝这样一群见证者,日军对安全区的态度也愈发骄横起来。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候,拉贝等人商议过,如果他们几人中有谁遇害了,大家就把那人的尸体扛到日本使馆门口。
2月4日是日军解散安全区的最后期限。拉贝昂首站在自家门前,“如果日本人强行闯入,我虽然阻挡不住,但我起码可以做一个目击者,观察事态发展以向世界通报”。或许是被拉贝的强硬震慑,日本人将解散时间又延长了两周,难民也赢得了更多休整与观望的时间。
2月23日,完成了在中国的使命后,拉贝响应德国的号召踏上归国之路。临行前,他还不忘让一名汪姓空军军官伪装成他的佣人,与他一同离开。
在“蜜蜂”号炮艇上,拉贝眺望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群,不禁眼含热泪。不知此时的他是否想起,不久前难民对他三鞠躬,并为他送上“感谢信”的场景:那是一幅长3米、宽2米的红绸布,上面写着中文,一个中国人把它翻译成了英语:“You are the living Budda for hundred-thousand people(你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拉贝在南京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他意欲揭露南京真相的征程才刚开始。
1938年5月起,拉贝对自己在南京城里的所见所闻做了多场报告,但始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应。6月8日,拉贝将报告以书面形式寄给了希特勒,希望后者能认清日军的丑惡嘴脸,而他的这一举动也为自己招来了莫大的麻烦。
位于江苏南京小粉桥一号的拉贝故居
拉贝等人商议过,如果他们几人中有谁遇害了,大家就把那人的尸体扛到日本使馆门口。
几天后,拉贝被盖世太保逮捕,他的6本日记和马吉拍摄的影片被带走审查。不久后,拉贝获释,但被勒令封口。后来,他拿回了自己的日记,但影片却被扣留。当年10月,德国经济部回复拉贝称,他的报告已被最高层阅过,但德国的外交政策不会改变。
面对这样的结果,这个面对日军屠刀而不惧,“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德国汉子,也不禁黯然神伤。他不得不向现实屈服,只能暗中整理着自己的日记,期待有一天能有后人发现。
令人扼腕的是,尽管拉贝的行为令人尊敬,但他在战后依旧因为纳粹党员的身份受到严格审问。这位曾获红十字功勋勋章、在南京城内救人无数的英雄,战后却丢掉了自己在西门子公司的工作,他在柏林的家也在战争中被炸毁。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1948年,得知拉贝困境的南京人纷纷解囊相助,合计捐出1亿法币(约2000美元)。这笔善款被换成了食物,辗转送到了拉贝一家手中,帮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
一年多后,65岁的拉贝永远闭上了双眼。他墓碑上只留下了一行简单的字:“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
在拉贝去世30多年后,他的日记被挖掘并出版。他在战争中展现出的人道主义之光,并未被时间掩埋。他撕下日军虚伪的亲善面具的愿望,也随着日记的出版而实现。
2018年,拉贝的孙子托马斯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客座教授,托马斯致力于推动相关医疗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他在此前参与公祭日活动时写道:“在这个日子里,我恳请大家去回想80年前发生在南京的暴行。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忘记历史;因为这样,历史才不会重演。”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